疼与痛区别是什么(疼和痛)
最近在研究甲骨文,但是碰到两个字,让自己犯了难,这两个字就是“疼”和“痛”。
如果我问大家,“疼”和“痛”究竟有什么区别,估计99%的人甚至100%的人都答不出来。
疼和痛能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一样的意思嘛……
那还真不是一样的。因为上古时代,文字的载体都很昂贵,要么是动物骨头,要么是金属器皿上,还有用动物皮毛以及布帛做载体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造价不便宜。
商朝的甲骨文甲片
如此一来,昂贵的成本决定了我们远古圣贤造字的时候,必须惜字如金。
一个字就得表达一个确切的意思,甚至一个字还能表达多个确切的意思,有很多用一个字写成的一篇短文。
所以说,对于疼痛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们上古圣人为什么要造两个字来形容呢?
于是我就去查许慎的《说文解字》,去查清朝那些训诂大家的字典。
然后就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古人很多时候也是不求甚解,喜欢互训。
什么叫互训呢?比如疼痛这两个字。
我查“疼”的释义的时候,上面写着:“疼者,痛也。”
转身去查“痛”的释义,上面又写着:“痛者,疼也。”
这可真是太有意思了,就好似一个人指路,别人问他男厕所在哪里,他说在女厕所旁边,再问他女厕所在哪里,他说在男厕所旁边……
互训就是这种操作,毫无用处。那这可如何是好呢?没办法只能抛弃字典自己研究了,通过一番深入研究,最后我搞清楚了这两个字的确切含义和区别,同时一股子敬佩和震撼之情从心底里止不住的冒出来,一方面是感慨,我们中国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则是震撼于上古圣人们的滔天智慧,说他们通天彻地,真的是一点也不吹牛。
我是如何搞清楚这两个字的区别的呢?
首先是从音韵入手,因为我们汉字,除了象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的,既是形声,自然就会符合音韵原理。我们现在的汉字读音,分为四声,ā、á、ǎ、à,其实这四个声调,不是后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我们中国文化,取法于天,法天则地,音韵发音也不外乎如是。这四个音调,对应的就是天地四时,更深层次对应的,则是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
春天,阴气始升、阳气始降,阴阳交融,万物荣发,是谓少阳,平声发音,对应的正是少阳状态。
夏天,阴气升腾消弭,阳气笼罩大地,万物秀孕,是谓老阳,升声发音,对应的正是老阳状态。
秋天,阴气始降、阳气收回,万物开始成熟老去,是谓少阴,折声发音,对应的正是少阴状态。
冬天,阴阳不交,天寒地坼,万物蛰居、枯灭,是谓老阴,顿声发音,对应的正是老阴状态。
音韵这边的原理摸清楚以后,还不能完全搞清楚两个字的确切含义,还得研究。疼和痛,表述的是身体两种不舒服的状态,不舒服了就得调理就得治,那么在医学里面,肯定能搞清楚它们的渊源。
最后,《黄帝内经》里面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疼痛,一个由阳气炽盛造成的疼痛,一个由阴气积聚造成的疼痛,如此一联系、一对比,恍然大悟,通了通了。
由阳气炽盛造成的不舒服,远古圣人造了个字来描述这种状态,那就是“疼”,第二声,对老阳。比如烫着了,皮肤疼;春天肝气上涌,眼睛疼。
同时,阳主扩散,很多表示心中扩散扬升之情的,一般也会用“疼”,比如“心疼”、“疼爱”等等。
而由阴气积聚造成的不舒服,则是用“痛”来描述,第四声,对老阴。比如,阴浊之气难以下降造成的头痛,阴寒之气积聚过多造成的痛风,等等。
阴主沉降,很多表示心中哀郁沉滞之情的,也多用“痛”这个字,比如“痛心疾首”、“痛不欲生”等等。
这还没完。疼是疼了,痛是痛了,这两种症状怎么治呢?
我们华夏先祖,真正让人敬佩、让人服气的地方就在于,怎么治,描述症状的这两个字里面,都写出来了!
疼如何治?疼字里面一个“冬”,用富含阴沉之气的东西中和之!比如烫伤了,首先会用冰敷一下,肝气过旺,就用降肝气的药。
痛如何治?痛字里面一个甬,甬就是甬道的意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是因为阴沉之气聚集,想治就得把这股子气疏通,所以要开甬道泄气。比如治冬天的冻疮、胃寒等疾病,用针灸疗法就特别有效。
南北朝时期坞堡中的甬道
至此。
后感:每一个汉字,都不是平白无故拍脑袋想出来,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包括我自己,认字不识字,把咱们自己的字搞清楚了,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搞清楚了,在此再次向我们老祖宗三鞠躬,我们的文化是个大大的宝藏,里面还有很多很多东西有待挖掘。
所以在生活中,疼痛了,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你到底是疼了,还是痛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