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技术到底怎么样(驾驶水平怎么看)

静态方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驾驶技术到底怎么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驾驶技术到底怎么样(驾驶水平怎么看)

驾驶技术到底怎么样


静态方面


座椅调整是否正常

也别说,看他的那个坐姿。座椅调得高一点还是矮一点,前一点还是后一点,其实会影响视线的。


部分的新手朋友为了更好地看清车头,就喜欢把座椅往前面调。


如果说有一个驾驶员是喜欢抱着方向盘在那边开车的,非常有可能是经验不足,或者说是当初场地考试过圆饼的时候,过出了心理阴影来了。


相对来说,坐得是比较舒展的、靠后的,比较放松、自然的,一般来说,车感和开车水平,或者说是自己的经验是要好一点的。


刘雪梅等人在期刊《黑龙江科学》上面发布了一篇论文,《不同驾龄新手驾驶员感知能力认知偏差分析》,里面有个小测试的。


发现:驾龄小于1年和驾龄1到3年的司机朋友对车身尺寸的感知偏差是明显大于3年以上驾龄的司机的。


也就讲:驾龄越短,对车子车头到底有多长、右边这边到底有多宽、后面屁股什么时候会撞上的这种把握就越加的是不准。


会不会提醒乘客系安全带

还有一点,就是司机会不会提醒车上的乘员去系安全带,也能看出驾驶员负不负责,对吧?


目前来讲,前排现在不需要讲的,基本上都自觉系上,后排是不是要提醒一下也是能够体现出不同的。


前排毕竟你不系,「叮叮叮」、「当当当」、「duang duang duang」,什么车型什么样,反正都是会叫的,后排不系好像不叫的,你会不会提醒?对吧?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是有个相关数据的:不系安全带的乘客会让车里的其他乘客受伤或者死亡的概率增加40%。


如果是坐在驾驶员后面那个人不系安全带,驾驶员,前面的那个死亡风险增加137%,一倍有多。


一刹车,人家后面没系安全带,往前一飞,就像一颗子弹一样打在驾驶员的后脑勺上,就这么个道理。


坐车的乘客不一定都是会开车的,开车的总应该是要知道这个事情的,提醒一下后排也要系安全带,部分地方有可能还算违法。


动态方面


刹车、油门控制能力

车子开起来之后,判断驾驶员水平高低,就看他对油门、刹车的控制能力了。


上海交通大学的张梦航有篇硕士论文,找来分享给你听听,《基于实车仿真的不同风险等级下新手驾驶人跟车行为研究》,里面说。


对新手驾驶员做了个仿真测试,发现:新手驾驶员他对速度、车距的把握相对会比较差。


观察到前方有车辆减速、靠边,或者是低速行驶之后,前段的刹车力度是不足、不够的,或者说是很晚才开始刹车的。


这些其实都是会增加开车时候的危险度,或者说是影响乘坐体验的。


周申培等人在期刊《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面也发了篇论文,《基于驾驶舒适度的刹车策略》,上面有讲到。


加速度的值比较大的时候,制动性能是好,舒适性当然也就差;加速度的值比较小,制动性能差,舒适度相对也就会更好一点。


如果开车的时候,经常就是大油门、大刹车的,整个车子就前后在那边晃的,是不是?


把轿车坐出了卡车的那种感觉,肯定是很难受的,基本上也不像是一个老司机,对吧?


比较有经验的驾驶员一开始该要用力的时候,的确是很果断地踩下去的。


等差不多慢到你要的速度,甚至是快要停下来的时候,是会把车子的刹车稍微轻轻抬那么一点点的,土话叫做快要刹停的时候“收一下”。


就不会「哽」、「咯」这种停一下这种感觉了,商务驾驶员在考试和培训的时候,就是要练的。


会不会防御性驾驶

对刹车、油门的控制还是要看会不会防御性驾驶,不是打架。


平常开车上路,难免会碰到别人有攻击性的驾驶行为,不打转向灯,「哗」一把就直接过来了,是不是?


电瓶车「啦啦啦啦啦」直接马路中间掉头,怎么感觉我像是逆向行驶的?什么情况都有,是吧?这个时候就看我们的处理能力了。


西南交通大学范双双有篇硕士论文,找来分享给你听一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防御性驾驶行为分析及模型构建》,上面讲。


防御性驾驶有2点:一是不主动引发交通事故篇;第2个是在别人犯错的时候,能及时发现并宽容对待,提前采取措施进行规避,确保不出现被动性的交通事故。


这个就是,怎么说呢,就是爸妈对孩子一样的,咱们不能去欺负自家孩子对不对?


小孩子:“爸爸,我要玩这个东西?”「啪」一巴掌扇在你脸上,你也只能笑眯眯地说:“哎呀,爸爸的脸软不软?”是不是?


如果做得更厉害点,“爸爸!”他一巴掌扇过来的时候,你还躲开:“嘿呦,你是不是想要和爸爸一起玩?我带你去玩其他的东西。”


反正整个过程挺和谐的,但其实是见真章、显功力的。


重点看危险感知能力

在防御性驾驶过程中,也是可以挑重点来看的,牛清宁、周志强、于鹏程编著的《防御性驾驶理论与实践》这一本书。


在防御性驾驶的理论体系当中,实际上,就包括了危险感知能力和决策反应能力。


决策反应能力比较好理解,就是碰到危险的情况,「呃」马上一下就反应过来,做出正确的应对。


而危险感知能力指的是能不能提前预判别人的行为,土话说就是:经验老到不老到。


西南交通大学的唐智慧有篇博士论文,《新老驾驶员危险感知差异性研究》,里面就进行了一个实验。


发现:驾龄超过10年的老司机危险感知能力更强,是驾龄4年以内的这种新司机的2倍以上,实际上,就是因为驾龄长,见过的情况多,经验也就老到。


比如说:提前在斑马线前面减个速;提前在弯道先把刹车踩好了再转弯;在快速路上碰到这种匝道要并在一起的路,提前先看看有没有其他车子要过来……


越早辨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就有更大的几率避免事故。


通过座椅、安全观念等来判断水平


总得来讲,坐别人的车子,可以先看一下驾驶员的座椅和他的坐姿,然后看看他的安全观念。


等到上路在开的时候,可以通过油门刹车等等的控制能力和别的车子相处来判断驾驶员的开车水平。


而且,开车水平越好的人出现紧急避险的概率是越低的,消失于无形之中,一旦需要紧急避险的时候,也是果断、准确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