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独照峨眉峰(望岳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出身名门,有一个狂傲的爷爷杜甫(712-770),字子美,出身长安杜氏。祖父杜审言,唐初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的狂人,恃才傲物,自视甚高,睥睨天下。当时,"文章四友"之一的苏味道负责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而杜审言则根据官吏的表现写判词。有一次,杜审言从官署出来,碰见一个人就说:"苏味道必死。"那人大惊,赶忙问苏味道怎么了?杜审言答道:"苏味道见了我写的判词,将会羞愧而死。"老杜就是这么狂!当世文豪不如他,古代文豪也不如他,他曾狂言:"就我的文章论,屈原、宋玉只配当我的属下;我的书法,王羲之如果看见,应当拜我为师。"他得了重病,宋之问、武甄等文士去看望他,他最后还要狂一下:"老夫被造化小儿害苦了,还能说什么?然而老夫在世时,长期压你们一头,如今老夫将死,你们应该很欣慰吧?老夫只恨见不到能够替代我的人"。
杜审言形象
能够替代他的人四年之后出世了,那就是他的孙子杜甫。太极元年(712),杜甫生于洛州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少而聪慧,被家庭寄予厚望
杜甫的童年生活
开元五年(717),杜甫生父杜闲被任命为郾城县(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尉,于是带着五岁的杜甫和妻子崔氏去了郾城,还请了一位教书先生给杜甫开蒙。这位先生不教千字文,也不讲五经,却带杜甫到许慎墓前行开笔礼,诵读了一段《说文解字》叙言。三年下来,杜甫就认识了四千字,思路非常清晰,开口就能吟出歌咏凤凰的诗,杜闲读过他的诗作,大喜过望:"骆宾王七岁作《咏鹅》,我儿七岁咏凤凰,你爷爷后继有人了!"
杜甫七岁开口咏凤凰
郾城位于沙澧河交汇处,漕运便利,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经常有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活动。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号称天下第一,不仅长安洛阳两京的达官贵人,连玄宗皇帝也都是她的粉丝。小杜甫随着父母前去观看公孙大娘表演《剑器》《浑脱》舞,公孙大娘非凡的技艺让他终生难忘。
公孙大娘剑舞图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来到郾城三年后,杜甫的生母崔氏因病去世了。杜闲既当爹又当娘,还要上班,没有多久就撑不下去了,无奈把儿子送到了洛州的妹妹那里。
"留守儿童"杜甫从此缺失母爱和父爱,却并未影响心智的正常发育。十四五岁的时候,半大小子杜甫健壮得像只小牛犊,带着其他小孩玩得不亦乐乎。八月,院子里的梨树枣树,果实累累。杜甫麻利地爬到树上,伸手摘果子。关键是这个"孩子头"还能够出入翰墨场合,与文士们谈经论道。学者崔尚、魏启心都认为他将来可以比肩西汉伟大文学家班固、扬雄。
初涉科场,举人容易进士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唐代士人非常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努力读书,还要走南闯北,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杜甫也是一个赶潮儿,满身"裘马轻狂"的劲头,开元十九年(731),他走出洛州,壮游天下,由郇阳而吴越,直至四年之后,回故乡参加乡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才子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在这场进士的初级选拔赛中,23岁的杜甫轻松胜出,获得了晋级资格。当然,作为杜审言的孙子,杜甫不可能满足于举人功名,他的目标是辅佐明君,教化百姓,理想远大。次年,杜甫背起跟随他多年的包裹,前往东都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杜甫自信满满,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水平很高,"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名声也足够大,"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古代科举考试情形
考场上,杜甫思如泉涌,洋洋洒洒完成了答卷,认为自己能中前三甲,再不济也是个进士。然而发榜之后,结果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前三甲没有自己的名字,再往下看到榜尾,仍然没有自己的名字。杜甫的心情瞬间从云端跌到谷底,一时间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面对落第的现实,只得在心中默念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次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或许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
兖州省亲,游历齐鲁大地
曲阜孔林大成至圣文宣王碑
从东都回到老家,杜甫得知父亲高升了,去了兖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任司马,掌管一州军事。姑姑对杜甫说,别在家里窝着了,整天唉声叹气,去兖州看看你老爸吧,顺便散散心。兖州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当时,唐玄宗刚刚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把孔子与周公并列,大大提高孔子的地位。对孔子,杜甫除了崇拜,还有种见贤思齐的渴望。于是,第二年杜甫去了兖州。
泰山天街
刚到兖州,杜甫就遇到了来曲阜游历的苏源明。苏源明(?-764),原名苏预,字弱夫,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他长期在泰山天街的五贤堂苦读,敝衣陋食,常常挨饿,夜晚读书不得不以柴火照明。没有时间洗衣服,以至上面都生了绿绿的苔藓。他和杜甫一样,同样具有耿直的性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意气相投,彼此颇有好感,马上就成了至交。两个人一起纵游齐赵,春天在丛台上唱歌,冬天在青丘帝打猎,过了一段呼鹰逐兽,射箭纵鞚的豪放生活。
登上泰山,留下成名之作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处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对于富有神奇色彩的东岳泰山,杜甫早就心向往之了。开元二十五年(737)深秋,杜甫去泰山看望苏源明。他们在泰山脚下相会,饮酒玩乐,然后攀上日观峰,站在泰山极顶,极目八荒,俯瞰齐鲁大地。下得山来,杜甫写下了一首《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意图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显现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表达了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尤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明只有经过艰难的攀登,站在最高的山巅,才能俯视众山,才能有更加开阔的胸襟,才能领略到更高的境界。因这首《望岳》,更因这两句诗,杜甫诗名大盛,受到当世名家赏识,从而融入了士人主流阶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