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不破分封(补子能保障统治地位)

序言:

据《明史·礼一》中的记载,“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因为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眼中,南宋之所以会被蒙古所灭,乃是因为其“礼崩乐坏”,导致人心不古所致。所以对“礼法”的恢复和制定都极为重视,甚至还通过明朝官员补服的“补子”,将他所宣扬的封建礼制“程朱理学”统治思想具象化,从而使得“补子”不但能区分官员的等级地位,更是能在潜移默化间宣传“天人合一”,具体阐述君权神授思想,继而起到保障明朝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效果。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不破分封(补子能保障统治地位)(1)

“程颢”以及“程颐”示意画像插图

什么是“程朱理学”?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程朱理学”,所谓“程朱理学”,简单来讲,其实就是一种集封建时期儒家思想中的社会、民族、伦理道德、以及个人生命信仰理念于一身的“道德神学”。

作为“程朱理学”的奠基人,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以及“程颐”等人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而“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非本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意思就是在“程颢”以及“程颐”的眼中,天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天理,社会秩序其实都是由“天理”所制定的,其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转,就是因为能够遵守天理的约束,从善者即是“顺天理”的表现。

但从恶者却并非因为其本来就“恶”,而是因为被“人欲”蒙蔽了“本心”,失去了对“天理”的判断,从而导致“或过或不及”,也就成了“逆天理”。

所以,“有德者,得天理而用之”,想要成为圣人,就得“明天理”,也就是要“致知在格物”,即“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虽然看起来晦涩难懂,但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义理以养其心。若威仪辞让以养其体,文章物釆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舞蹈以养其血脉”,也就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明理,修身养性、提升自我涵养以及价值。——《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不破分封(补子能保障统治地位)(2)

朱熹示意画像插图

继而到了南宋时期,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又在“程颢”以及“程颐”所提出的“明天理”理学体系基础上,将其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严教化”理学思想。

因为他主张“知先行后”,这里的“先、后”,指的可不是笼统意义上的“先后”,而是“轻重”,也就是“知轻行重”,毕竟“天理”虚无缥缈,而“人欲”却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这也就意味着朱熹实则是更加注重封建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实践”。——《读四书大全说》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难发现,“程朱理学”所有的主张最后归结到一点,其实还是对“天”的“信仰”,而自西汉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思想学说之后,“天人合一”主张也就正式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而踏上了历史的舞台。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不破分封(补子能保障统治地位)(3)

明太祖朱元璋示意画像插图

也就是所谓的“君权神授”,封建统治者都把自己比作为“天”的意志,是“天”的代言人,而“程朱理学”所主张的对“天”的信仰,无疑就能更好落实“天人合一”思想,将百姓对“天”的信仰转嫁到“当朝统治者”的身上,从而起到稳固民心,保障其封建统治地位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把封建礼制“程朱理学”视为了官方统治思想,然而问题就在于“程朱理学”是一种十分抽象的哲学思想体系,看不见摸不着,他也势必无法天天去挨家挨户的宣传自己是“天”的代言人。

所以,如何才能将“程朱理学”具象化,让天下百姓、官员能在潜移默化间领会“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其对明太祖朱元璋的信仰,继而保障其统治地位,也就成了朱元璋所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不破分封(补子能保障统治地位)(4)

明朝官员“补服”示意漫画插图

明太祖朱元璋以“补子”为媒介

明朝官员所穿的“补服”,也就这样进入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眼帘,或者更为精确点,应该是官员补服前胸以及后背上的“补子”,进入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视野,成了朱元璋将“程朱理学”思想具象化的媒介。

众所周知,明朝官有“九品十八级”,那么官员所穿的象征等级和地位的“补服”自然也有着相应的区别。可封建时期的科技水平落后,布料的颜色也比较单一,只有寥寥几种,根本就不像现在这样花红柳绿,什么样的颜色都能调出来。

更何况满朝文武身着花花绿绿的官服上朝也不美观不是吗?所以,通过“配饰”来作为等级、地位、以及职务的划分标准自然也就成了首选。

正如史书所说,“品级补子,定于洪武 ”,也正是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确立了以“补子”来作为区分官员等级、地位、以及职务的标准。——《两般秋雨盦随笔·补子》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不破分封(补子能保障统治地位)(5)

麒麟“补子”示意插图


  • 诸如“公、侯、驸马、伯”等宗室贵族、功臣外戚等,皆是“麒麟”。——《明会典》
  • 文官则“绣禽,以示文明”,分别是“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明会典》
  • 至于武官,则是“绣兽,以示威猛”,分别是“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明会典》

除了这些以外,还会有一些绣“蟒、斗牛”的“赐服”、绣“练鹊”的杂职、以及绣“獬豸”的风宪官等诸多“补子”分类。

相信大家从上面所列举的这些“补子”案例中也不难看出,官员的品级、地位越高,“补子”所绣的飞禽走兽也就愈加稀有,甚至还出现了“麒麟”、“仙鹤”等神话中才有的神兽。其所体现的,无疑也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神化”皇权的最终意图。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不破分封(补子能保障统治地位)(6)

“补子”上面的“太阳”、“云纹”、“水纹”示意插图

与此同时,依靠这些“补子”,也可以更为明确的将上下尊卑的等级地位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俨然已经成了明朝官场标志性的“符号”。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明朝“补子”上面除了这些“飞禽走兽”以外,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同时还有着一轮“太阳”,以及一些“云纹”、“水纹”等图案。

如果大家认为这些就只是单纯的起到修饰作用的话,那可就错了,因为这些“太阳”、“云纹”、以及“水纹”等图案,虽然看似是起到了修饰性作用,使“补子”看起来更“饱满”,但实则其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将“程朱理学”具象化,继而实现宣扬“天人合一”思想目的的载体。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不破分封(补子能保障统治地位)(7)

明太祖祭天示意剧照插图

明太祖朱元璋用“补子”将“程朱理学”具象化

正如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之前,准备祭祀上天时所说的,“如臣可为民主,告祭之日,伏望帝祗来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万历野获编·卷一》

顾名思义,如果上天同意朱元璋登基称帝,那么在祭祀之日,当“天朗气清”,如果不同意,则“烈风异景”,故而“至日,日光皎洁,合祭天地,上即位于南郊”。——《万历野获编·卷一》

明太祖显然是把祭祀之日的天气当成了上天对他的反馈,“日光皎洁”,也就代表着上天同意了他的登基请求,同意让朱元璋作为上天的代言人登基称帝。

换言之,这“补子”上面的“太阳”,实则就是“天”的化身。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不破分封(补子能保障统治地位)(8)

后羿射日神话示意插图

而封建时期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更是比比皆是,诸如“后羿射日”、“夸父逐日”、被尊为“太阳神”的炎帝等等,封建统治者亦是有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出身描写成了“梦日入怀”、“感日而孕”等等神话传说。

这也就足以证明封建时期实则是有着很浓厚的“太阳崇拜”心理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正是想通过“补子”上面的“太阳”向民众传达“程朱理学”中的“天理”,继而确立他“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统治思想。

至于那些“云纹”、“水纹”同样如此,大家想啊,封建时期的统治者向来自诩“真龙天子”,这个没错吧?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向来都是扮演着一种“腾云驾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水神”角色。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不破分封(补子能保障统治地位)(9)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龙”示意画像插图

诸如《西游记》中的东海龙王,其不就是负责保证一方水土上的百姓能够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吗。而“云”往往都会伴随着“龙”的出现而出现,是“龙”出现之时的一个“承载体”,为其“降雨”提供便利。

也就是说,“补子”上面的“云纹”、以及“水纹”其实就是对“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具体阐述,描述的是当朝帝王的具体职能,就是上天派来保证百姓都能够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然后安居乐业的。

而明朝官员在明朝官僚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好就是明朝统治者跟百姓接触的媒介,如此一来,也就相当于在明太祖朱元璋将“程朱理学”具象化以后,明朝官员实则就变成了一个个活的“广告牌”。

再加上封建时期那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但凡官员所到之处,无疑就更是能够将明太祖朱元璋“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获得最大化的扩散,达到一种明朝统治者“无处不在”的宣传效果。显然对获得百姓的认同、以及民心支持等方面都具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不破分封(补子能保障统治地位)(10)

明朝官员“补服”上的“补子”示意画像插图

结束语

简而言之,明太祖朱元璋其实就是借助百姓对“天”的崇拜,然后通过“补子”将“程朱理学”具象化,阐述君权神授思想,明确的向百姓传达“天理”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

然后再通过“程朱理学”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严教化”理学体系,以及明朝那严密的礼法制度,让百姓明白他这个统治者乃是上天派来造福百姓的,代表着天的意志,只要支持他,就能保证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继而起到宣传“天人合一”思想,激发起百姓对明朝统治者的信仰、获得百姓认同、以及民心支持的效果,实现保障明朝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最终目的。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不破分封(补子能保障统治地位)(11)

“程朱理学”示意画像插图

否则单凭“程朱理学”那空洞又晦涩难懂的理论,百姓哪里会懂得明朝统治者所宣扬的“天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毕竟以封建时期那落后的教育体系来看,百姓中的“文盲”数量绝对是少不了的,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百姓,也就仅限于识一些字,会写自己的名字罢了。

所以,从客观意义上来讲,明太祖朱元璋将“程朱理学”思想通过“补子”具象化的举措,属实对明朝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确立、以及获得民心支持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亦是对清朝“礼法思想”的推广和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