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要领(所谓强化)
在吉林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一直以来都是令广大考生头疼的科目,而此科目中的知识点“强化”更是难点同时也是重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关于“强化”的分类,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对于强化理论,斯金纳通过“迷箱实验”得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而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也对强化做了很明确的分类。
一、正强化与负强化
1.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2.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在强化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实际上普雷马克原理就是一种正强化的手段。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如果一个儿童喜爱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阅读,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之后去做模型,等等。
二、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
1.连续强化:给予每一个反应强化
2.部分强化
部分强化亦称间歇强化。在对刺激发生反应时,不一定每次都给以强化(或补强)的强化法。即使在部分强化条件下,学习也能成立。但学习成立所需要的时间比连续强化多,一旦学习成立,消退所需要的试行次数也多,即消退阻抗大。间歇强化有四种不同的方式,其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1)定时强化,即行为者每经过固定时段后所产生的行为,可得到一次强化。如:期末考试。
(2)变时强化,即每一次强化物的分配不按固定时段,而是有时出现得快,有时出现得慢,快慢之间没有规律可循。如:随堂测验。
(3)定数强化,即个体的行为达到一定的次数方可获得强化物的方式,这种强化可以使行为者在一定的标准之上保持相当高的行为发生率,提高了行为效果。如:计件工作。
(4)变数强化,即个体的行为达到一定的次数,或多于此数,或少于此数,均有可能获得强化物的方式。如:买。
此外,定时强化由于有一个时间差,强化后随之有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末了反应率上升,出现一种扇贝效应。学生在其中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就证明了这一点。
三、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1.直接强化(外部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内部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内部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相信大家看完这部分的知识点梳理,对考题定能迎刃而解,那就让我们看几道题来小试牛刀一下吧!
1.有些学生认为如果少唠叨一点,或者学校少一点讨厌的考试,他们会更乐意学习,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间歇强化 D.消退
1.【答案】B。解析:负强化指的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中“少一点讨厌的考试、少唠叨一点”正是学生想摆脱厌恶的刺激,从而提高学习的行为,故此题选择B。
2.如果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就免除他们抄写课文,这属于( )。
A.正强化 B.自我强化 C.负强化 D.惩罚
2.【答案】C。解析:学生进步明显,教师撤销处分(抄写课文),属于通过让学生摆脱厌恶刺激(抄写课文),来增加其行为(认真完成作业)发生的概率,是负强化的表现。故此题选择C。A项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D项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B项自我强化是班杜拉提出来的,指的是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3.孩子喜欢吃肉,妈妈要求孩子先吃菜再吃肉,妈妈的做法属于( )。
A.消退 B.强化 C.惩罚 D.替代
3.【答案】B。解析: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从而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为了增加孩子吃菜的行为,拿吃肉作为吃菜的强化物,此为普雷马克原理,其实是一种正强化,因此本题选择B。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