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十七)阳城争锋

文:小A斯蒂芬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1)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

从这段记载中关东义军联盟的分布情况来看,他们是从洛阳的三个方面,即北部、东部和南部,形成了对洛阳的军事压制性包围。后来曹操所说“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的规划,也正是基于这种对洛阳三面包围策略的深化形式。

虽然由于受到《三国志》的影响,在我们大多数读者印象中,关东义军联盟中除了曹操之外的大多数诸侯们,都是“莫敢先进”的。在我们对《三国志》的印象中,这种状态也是导致这场勤王之举失败的根本原因。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2)

但实际上通过我们之前的分析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关东义军联盟既然有了计划,董卓一方自然也是要给出相应的对策。比如在洛阳东部,成功阻击曹操的“卓将徐荣”;比如在南部,董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击孙坚所部的吕布和胡轸,虽然他们被孙坚打败,但接续的徐荣却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也算是为董卓的西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对于洛阳北部,其实一直都是董卓投入精力和兵力最多的方向。

据《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早在关东义军联盟成立的初期,河内太守王匡就率先派兵屯驻在了洛阳北部的要塞河阳津,做好了攻打董卓的准备。说起来,王匡才是最先进兵的关东义军诸侯,而不是曹操。只不过王匡的这场河阳津之战,被董卓实行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的计策,偷袭了王匡的津北后方,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让王匡失去了在乱世中大放异彩的机会。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3)

到后来袁绍率兵来到河内郡的时候,董卓又利用张杨和於夫罗发动了针对袁绍的叛乱,使得关东义军联盟“勤王”义举的形势变得更加的严峻。

在洛阳以东,曹操在荥阳汴水之战中被徐荣打败之后,基本上就没有任何的战事了。在洛阳以南,虽然孙坚与董卓的军队保持着互有胜败的情况,但是通过孙坚的战术调整,整体上还是倾向于对义军有利的形式发展的。可是洛阳北部的河内郡却完全的不同。

在经受了王匡单方面河阳津之战的失败,以及袁绍被张杨和於夫罗背叛的情况之后,形势变得非常的危急。尤其是,张杨和於夫罗在黎阳击败度辽将军耿祉之后。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4)

个人猜测,当时的张杨和於夫罗极有可能是联合了黑山军,暂时切断了袁绍与冀州后方的联系。这一点从后来袁绍写给朝廷的上书中的一句“又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城。臣乃旋师,奉辞伐畔”的记载中可以读出来。而这种情况可能是造成了袁绍被迫撤出河内郡,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的一个原因所在。

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会卓西入关,绍还军延津”。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董卓西入关中的时间是在初平二年的四月份。由于受到孙坚所部的直接军事压力,董卓不得不撤出洛阳,西入关中。应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绍选择撤出了河内郡来到了延津。延津就是酸枣,是酸枣会盟的主会场。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5)

袁绍来到酸枣的目的,在各种史书的记载中都非常的模糊,并不清晰。个人分析认为,除了他在河内郡发展的并不顺利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出于抢占地盘的需要。

在《后汉书袁绍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袁绍的门客逢纪对他说道:“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今冀部强实,而韩馥庸才,可密要公孙瓒将兵南下,馥闻必骇惧。并遣辩士为陈祸福,馥迫于仓卒,必可因据其位。

袁绍听了逢纪的话后“然之”,并以逢纪为亲信正式开始了谋夺冀州的计划。

虽然逢纪的这番话是针对冀州所说,这也是史书白纸黑字的记载。但是个人感觉,在袁绍的幕府中“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这类的话应该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会是单指冀州,而应该是其所能够涉及到了各个州郡。而且对于当时的袁绍来说,冀州也并不是最好的第一选择。他的第一选择应该是豫州。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6)

豫州,古九州之一,据史书所载夏王大禹定天下分九州,乃铸九鼎,于鼎身分刻天下名山大川、奇珍异宝以为九州之别。相传当时的豫州乃是天下的中心,为九州之首,故而又被称为中州。我们今天习惯所说的中原地区,正是以豫州为中心而扩散开来。豫州在东汉时期的地理位置包括有今天河南省东部和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角以及山东省西南角。辖治颍川、汝南二郡,梁、沛、陈、鲁四国,合计九十七县。最重要的是当时的豫州乃是世家望族聚集较广的大州,所以这里既是文化中心,也是政治中心。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州士人的活动深刻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节奏。

而袁绍所出自的汝南袁氏家族,正是东汉末年豫州世家望族中最重要的一个,堪称天下第一大家族。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应该也是当时袁氏家族的真实写照。

在董卓屠灭了洛阳城中的袁氏家族满门之后,袁氏家族的威望还在,而这种威望的继承则自然而然的落到了袁绍和袁术这一代上。直白点说,就是袁绍南下酸枣的第一目的应该是有到豫州继承袁氏家族基业,做袁氏家族掌门人的想法。

但是这件事并不简单,因为袁绍还有一个需要摆平的对手,这就是他的从弟袁术。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7)

袁术作为袁氏家族新的掌门人更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他是嫡子,在其长兄袁基被董卓杀死之后,他自然而然的可以被升级为嫡长子,在宗法上拥有继承家族遗产的权力。其次他在家族中官职最大。袁术在洛阳的时候,曾经被董卓任命为后将军。虽然这个后将军是被董卓任命的,但毕竟还是朝廷所认可,世人所承认的。所以在政治上袁术同样拥有继承家族遗产的地位。最后,袁术在为洛阳城袁氏满门被杀报仇这件事上表现的尤为的积极,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因素造成了这一结果,袁术的表现都要比袁绍更为突出。毕竟孙坚是以袁术附属的身份出现在讨伐董卓的战场上的,也是在他的攻击下董卓才会西撤关中。孙坚也以此被袁术率先表为了豫州刺史。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8)

个人猜想,虽然洛阳城中的袁隗和袁基已经被杀去世,但是在汝南袁氏的老家应该还存在着许多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可以主持大局。他们也是袁氏家族势力在汝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无论如何袁术都要比袁绍更具有家族继承人的先决优势。

但是在构成袁氏家族势力的成分当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袁氏家族“遍于天下的”门生故吏。这些门生故吏才是支撑起家族势力的重要依托,也是做为家族掌门人所要获取的重要资源。

从史书中 “是时豪杰既多附绍”的记载来看,这些袁氏家族的门生故吏大多数应该是站在了支持袁绍的阵营里。毕竟相对于袁术来说,袁绍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更能够令人信服。尤其是在袁绍诛杀宦官和作为讨伐董卓的总盟主的条件之下更具有号召力。

于是在袁绍和袁术之间,一场争夺袁氏家族继承人的战争,势必要在豫州展开。

袁术已经率先表荐讨伐董卓有功的孙坚为豫州刺史,并且也得到了袁氏家族内部的认可。袁绍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只能先下手为强。但是碍于家族的颜面,他不可能亲自出面,他需要一个代理人。

据《后汉书袁术传》记载“术从兄绍因坚讨卓未反,远,遣其将会稽周昕夺坚豫州”。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9)

周昕,字泰明,会稽豪族出身,时任丹阳太守。

个人猜测,周昕和他身后的周氏家族正是袁绍在豫州争夺战中的代理人。只不过周昕是袁绍部将这件事,在初期应该并未公开。所以在这段记载的后面才会出现 “术怒,击昕走之”的记载。也就是说,袁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亲自率兵攻打周昕,并将周昕赶跑,夺回了豫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袁术应该是知道了周昕的后台大佬乃是自己的从兄袁绍。这场战争并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之战,也不是所谓豫州刺史的争夺战争,而是关乎到袁绍和袁术谁是袁氏家族正统继承人的战争。所以在接下来的战事当中,袁术也选择了退居二线,使得这场战争正式变成了双方的代理人战争。这就是阳城争夺战的开始。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10)

关于阳城争夺战的考证以及始末经过,我在本系列之前的文章中有过不少的涉及。其中最全面阐述的有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发表于2018年3月16日的《“会稽豪族”周昕篇》,原标题是《孙坚之殇,孙氏集团避讳隐藏的秘密——阳城争夺战始末考论》。第二篇是发表于2019年2月17日的《袁术篇》中的第四篇《门户之战》,原标题是《再议阳城争夺战——袁绍袁术的门户之战以及袁氏家族发展简述》。大家有兴趣的再去找出来看一看。今天在这里我就不多做考证性的论述了,只针对袁绍的立场进行一番叙述。

袁绍在派遣周昕强占豫州的时候一定会许给他和他的家族为豫州刺史的承诺,就像袁术许给孙坚一样。对于袁绍和袁术来说这是非常便利的事情。当周昕被袁术击败之后,袁绍自然不会轻易的就此罢手,周氏家族也不会就此放过乱世崛起的机会。于是周昕的二弟周昂,接过了争夺豫州的任务。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11)

周昂,字不详,当时正担任九江太守。

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是时,术遣孙坚屯阳城拒卓,绍使周昂夺其处”。也就是说袁术击败赶走周昕之后,就安排孙坚驻守在阳城以抵御董卓有可能的反攻。袁绍却在这时候派遣时任九江太守的周昂抢占了阳城。

阳城就是上古时期大禹的都城,到了秦代正式设置了阳城县,属颍川郡。故城在今河南郑州市登封市东南部的王城岗遗址,因境内有阳城山(即太室山东麓)而得名。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12)

从袁术的这种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要以阳城为新的豫州治所,来控制孙坚击退董卓之后所获得的地盘,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经洛阳直至颍川一线的地盘。

个人感觉,周昂在周氏家族中应该算是比较优秀的子弟。他在抢占阳城的过程中有没有与孙坚正面交过锋,我们现在还不能百分之百确定,估计是应该有的。而且他在与孙坚争夺阳城的过程中却始终都处在上风。

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术遣(公孙)越与坚攻昂,不胜,越为流矢所中死。

也就是说在周昂抢占了阳城之后,袁术又给孙坚增兵以弥补孙坚因为讨伐董卓而实力受损的情况。袁术所派遣的这个将领就是被公孙瓒委派前来与袁术联合的公孙越。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13)

在小说中公孙越是公孙瓒的弟弟,但是在历史上他是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越被周昂所杀这件事情的责任,后来被公孙瓒算在了袁绍的身上。成为了公孙瓒与袁绍之间以争夺冀州为目的的界桥之战的导火索。

周昂抢占阳城并击败孙坚这件事,对袁术的事业来说打击很大。不单是由谁来继承袁氏家族掌门人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袁术的地盘整合问题。所以他一定要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周昂当时的官职是九江太守,他的大本营也应该在九江郡。所以袁术攻打九江郡,甚至是周昕的丹阳郡,对于解决阳城战场的危机非常的有效。袁术也的确做出了这样的决策。

据《三国志吴书孙贲传》记载“术从兄绍用会稽周昂为九江太守,绍与术不协,术遣贲攻破昂於阴陵”。

这里的阴陵县,就是当年项羽兵败后迷路的地方。据古籍记载其故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东汉时期这里正是九江郡的治下。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14)

个人观点认为,《三国志吴书孙贲传》中的这种记载应该就是发生在阳城争夺战期间,是属于阳城争夺战的附属战役。是袁术为突破解脱阳城战场上的困局而做出的战略调整。用一个典故来形容的话可以称之为“围魏救赵”。

袁术采用围魏救赵的方法来解决阳城战场的危机,周昂自然也要给出相应的对策。从《三国志吴书孙贲传》中的这段记载来看,周昂应该是退回到了九江郡。也就是是说,周昂在击败孙坚之后,知道了或者是预感到了袁术会攻打自己的后方九江郡,于是就亲自率兵撤回到了九江郡进行防御。而阳城则应该交给了其他的人进行驻守。这个驻守阳城的人选,个人认为应该是周昂的三弟弟、周氏三兄弟中的老三周喁。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15)

周喁,字仁明,他在正史中没有过任何的记载。但是在《会稽典录》和《吴录》中却认为,他是阳城争夺战中与孙坚直接交战的人物,而并不是周昂或者周昕。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发生,我在《“会稽豪族”周昕篇》中曾经做过系统的考证。主要是因为阳城争夺战中孙坚一直处在失败的下风,属于被周昂“狂虐”的状态,也是孙坚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所以吴国人在其主流思想上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于是就将阳城争夺战中孙坚的作战对手改成了最终被孙坚打败的周喁。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16)

据《会稽典略》记载,曹操刚刚起兵的时候曾经派人去请周喁,周喁就收合了两千多的兵马追随曹操,被曹操任用为军师。个人感觉,这件事应该是发生在曹操去扬州募兵的时候。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在荥阳汴水之战被徐荣打败之后,失去了大部分兵力。于是就在这之后与夏侯惇一起前往扬州募兵。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陈温和周喁的大哥、丹杨太守周昕共计资助了曹操四千多兵马,这其中就应该含有周喁的两千多兵马。虽然后来曹操遭遇了这些扬州兵马的兵变,只剩下了五百多人,但是周喁应该是一直跟随曹操去了河内郡,并最终被袁绍所重用。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17)

虽然根据《吴录》的记载袁绍派遣抢夺豫州的将领是周喁,所委任的豫州刺史也是周喁,但是由于《吴录》这本书的政治立场倾向于吴国,使得这本书存在着许多美化神话吴国的地方。这与其作者张勃的孙吴遗民身份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过,周喁出现在阳城战场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毕竟对于周昂来说,再没有比自己的亲弟弟更加合适的人选,来驻守刚刚抢夺到手的阳城了。

个人猜测,周昂应该就是在这种考虑之下招来了周喁,并将阳城委托给了周喁,而他自己则火速返回了九江郡去巩固自己的后方。

可不幸的是,周昂的这种安排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反而成为了自己家族事业骤然直下的导火索。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18)

据《会稽典录》记载,周喁“后与坚争豫州,屡战失利。会次兄九江太守昂为袁术所攻,喁往助之。军败,还乡里,为许贡所害。

也就是说,周喁驻守在阳城的时候并不顺利,而是与孙坚发生过很多场战役,并且一直处在失利的状态。再加上袁术派遣孙贲攻打九江郡的的战事不断吃紧,终于使得周氏兄弟决定从阳城撤兵,集中优势兵力力图守住九江郡。

孙坚就这样重新控制了阳城,算是获得了阳城争夺战的初步胜利。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19)

而在九江战场上,周昂和周喁也并没有如愿守住最后的地盘。估计是在孙坚的追击和孙贲的强烈攻势之下,周氏兄弟不得不撤出九江郡,准备返回家乡会稽郡。在归途中,周喁不知道什么原因被许贡害死。而曾经击败过孙坚的周昂,则就此下落不明。不久之后,袁术又派遣吴景攻打丹阳太守周昕,并将周昕赶回了会稽老家,从此后周昕依附在会稽太守王朗的手下。

阳城争夺战就这样以袁术一方的胜利落下了帷幕。风光一时的周氏三兄弟也就此隐没莽野,成为了历史烟尘里的匆匆过客。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5月29日。

袁绍大战袁术(三议阳城争夺战)(2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