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烦恼其实来源于人心(一个人的烦恼来源取决于觉悟的高低)
#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
当我们放眼望去这包罗万象的世界,川流不息,芸芸众生的我们都会有层出不穷的烦恼。不可否认,当我们尝试尽力去解决一件烦恼的事情,另一件也会随时出现。对于你来说这事让你感到烦恼,但对于他来说未必是件烦恼的事,所以每个人天资不同,觉悟高低不同,站得精神层面也就不同,看待事情因果也就不尽相同。
说到那些觉悟者,精神境界高深的人,往往会让人敬佩他们的大格局,开阔的胸襟...相比于平常人,那些觉悟高的人看待的事情会更加淡然阔达,遇事会更加从容淡定,那么那些异于常人的觉悟者是如何做到的?这次就借着那些伟大的先哲思想来谈论那些精神境界高的人,背后到底隐藏着一幅怎么样的神秘画册?
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懵懂无知的人不仅由于外界的各种因素而焦躁不安,以至永不得享受心灵的宁静,他还对神和万事都懵懂无知,若不痛苦,便无法生活,真正不痛苦时,也就不存在了。有智慧的人,在他被认为有智慧的范围内,心神泰然,还由于意识到神、万物和自我,因具有某种永远的必然性而时刻存在,由此得以安享心灵的宁静。”
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中,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高的幸福。这个幸福不是世俗的幸福,不是获得名利和财富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幸福和心灵层面的快乐。
斯宾诺莎靠给人打磨光学镜片为生,在那时候很多人看来他的工作很艰辛,但在他看来从事这份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乐在其中,因为她摆脱了人世间的很多束缚,正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自然的本质,认识到了这个世界的样子,所以他更为超脱和游离于常人的世俗观念而过得逍遥自在。在哲学史上有这么一句话:“斯宾诺莎在磨眼睛片,于是世人透过他的眼镜片看见这个世界。”
斯宾诺莎践行着自己一种伦理学意义上的理念,这就是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这个观点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高,对自然规律把握的越透彻,那么他在自然面前就越是自由的,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一定要有对客观必然性的真正认识。当我们说到自由,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想到自由就是不被任何东西所束缚。就像鸟儿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鱼儿尽情地在大海里游。倘如我们要想获得一种自由,就一定要能够驾驭的起自然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认识自然越深刻,越懂得怎样遵循规律,获得一种道德,幸福的水平就越高,也越容易超脱和释然。
斯宾诺莎之所以能够在那么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并且有自己的哲学建树,就是因为他释然了,获得了一种自由的心境。我之前发表的文章有说过:“自由的本质是心灵的安宁”。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感到不自由,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所遭遇的不幸打乱了内心的安宁,所以内心才会感到不自由。所以我们要认识这种不幸,看清这种不幸背后隐含着什么更为深刻的内在规律。
很多时候,凡事皆有因果,有因必有果。生活中的不幸都是自然的,所以对自然的把握越深,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也就越高,就可以摆脱这样的不幸,摆脱内心的困境。这就是斯宾诺莎明确的表示的伦理学的思想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这个思想,这个伦理学意义上的自由是建立在认识论的基础上的。对自然的认识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他在自然面前的自由程度。广义的伦理学层面的通过对自然的认识,通过对自然,客观规律的把握,从而去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达到至善至美的状态,并获得自由与幸福。
斯宾诺莎曾说过:“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由来,他就能越多地掌握事件的后果,并减少由此而来的苦楚。”
而哲学可以帮我们更好了解事物的因果由来。爱因斯坦曾说过:“解决问题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不再成为问题。”
哲学就是归根到问题本身去思考这个问题,当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了,那也无需解决的答案了。
哲学与心理学有类似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它们类似的地方是终究归于人的心灵,而不相同的地方是心理学是出现了问题之后,针对这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最后得出了答案;哲学更注重问题的本身——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当用哲学来思考问题的根,那么答案已经不需要了,因为当问题本身不成立,还有必要需要答案吗?
比如当一个人不自信,往往源于那颗自卑的心。心理医生会告诉他,当人产生了自卑感,应该如何自愈,如何应对;而哲学家会告诉他,一个人的自卑往往是源于“没有自知之明”。所以真正要治疗的不是“自卑”,而是“不自知”。自卑与自大都是出处同源,治根的唯一药方就是——“认识你自己”。随着一个人越来越认识他自己,自卑和自傲都会随着越来越少,随后它们会逐渐地消失。人贵有自知之明,人的贵在于能界清自己的底线,像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的过分激烈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少,心灵便归回于会越来越平静。
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其特点是立足于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来看事情,包括看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所以,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许多烦恼是缘于没有这样一个立足点,和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零距离,这样必定会把小事也看得很大,为此纠结、烦恼。
小事是层出不穷、应接不暇的,结果就苦海无边。哲学的用处就在这里,教我们俯瞰人生,站在高处往下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有什么可在乎的。其实,哲学起这样的作用,让我们身上的一个更高的自我觉醒,不要太在乎那个小我的遭遇。烦恼的来源于我们看待事情复杂并且太在乎,而解决的办法——抽身而出,把事情简化拉远。
生活中遭遇痛苦,不能因为逃避痛苦而暂时靠找乐子的办法解决,因为这只是暂时的逃避,其实痛苦还在。痛苦有两类。一类是为小事烦恼和纠结,烦恼和纠结的根源在自己的格局,一个人心胸狭窄自然就把小事看大了。
另一类是真正的苦难,比如天灾人祸,生离死别。面对那些无法避免的痛苦,我们尝试与它和解,共处。在这两种情况下,关键都是要提高人生觉悟,让自己能对痛苦看开,放下。当我们洞察事物的本性,因此不会由于世上的各种变化而让内心焦灼不安。我们生命独立于外界事物,因此我们的内心也不受外界所左右。
一个觉悟高的人,站得精神的层面也就高,看待事情问题的方式也就不一样,站得低层的人往往无法了解事情的因果,一旦事情发展的不如他所愿,他就很容易陷入情绪的焦虑中。
而站得高层的人看待事情会比普通人高几个维度,他能够超越世俗生活,看到更远更多东西,看到远处的风景自然就会更加辽阔无垠,所以他也就对万事万物加以理解,遵从自然法则,理解因果关系。所以他们的情绪不仅不容易被外界影响,而且外界的发生的事也没真正困扰他们。
就像下雨天,让人不想出门,成人会明白这是自然法则,所以不会因此而感到愤懑,对天发怒。但小孩不同,他们会因此而对天埋冤,会忍不住捶胸顿足在地上打滚,抱怨不能出去玩…原因是成人往往比小孩觉悟更高,成人比小孩更能理解下雨天不能出去玩,因为被淋湿后容易得感冒,等哪天不下雨再出去也行。这不影响趣味,也不影响心情。因此你会发现成人相对于小孩,他们精神层面站得会更高,看得也就越远,能理解事情的因果,因此烦恼和失望也就比小孩少得多。
按照这个推理,你会发现,在生活中发生小事所引起的烦恼,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对这事情的看法。觉悟高的人因为站得精神层面高,格局也就大,对事情也就多了份理解和包容,自然就不会被外界的事情打乱内心的平静。
那么问题来了,说到觉悟高,一个人最高的觉悟是什么?佛学里有句话叫:“大彻大悟“,一个人最彻底,最深刻,能悟出什么真理?在这世界上最彻底,最深不可测的就是——生与死。所以一个人最高的觉悟就是已经觉悟了生命,同时,也觉悟了死亡。看透了生命本质,也看淡了最深不可测的死亡,那些精神境界高的觉悟者是怎么从平凡的生活中觉悟世上最大的谜团——生命的本质?
我们人类从未停止过追问生命的意义,寻求人生的幸福,但我们的目光只聚集在这个小小的我,这种精神上的近视眼,终究阻止我们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反之,当我们仰望或远眺,真正看见这世界上除了我之外的一花一草,另一团生命,反倒会在不经意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光彩和自我内心的安宁。
诗人威廉布莱克在他的作品《天真的预示》写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掌无限,刹那成永恒。”
在我们平凡人眼里,路边的一朵小花何以值得观赏?但在觉悟高的人眼里却是那么耐人寻味,当你细心欣赏,你会发现这朵平凡无奇的小花,却包含着一个复杂的自成世界。
记得有一次我走进一间花店里买花,里面各种五彩缤纷的花朵在向我招手,它们就像穿着件美丽的衣裳,我的目光被它们深深地吸引。每一种花朵都显得如此让人赏心悦目。当时我拿起一束已经盛开了百合花观赏时,我看见里面轻盈的花瓣包裹起的生命是如此精美有序,形态,色彩,气味搭配的如此构思巧妙,如此符合逻辑。未经人工雕塑,它们的配搭是那样的和谐,神奇美丽,美不胜收。
或许在“觉悟者”眼里,我们所忽略的一朵小花可能蕴藏着一个别样的世界,指缝中漏下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中可能内含了一片新天地;同样,我们生活于这个大千世界实质上可能只是一朵硕大无比的“巨花”,一颗在显微镜下被无限放大的果核,而我们则是生活于果核内部的微生物。
虽然人类的思想很伟大,但是和大自然相比,我们人类真不应该拿自己太当回事,如果世界只不过是放大镜下的果壳,而我们只不过是果壳当中更微不足道的微生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谦逊?还有什么理由自大骄傲?所以我觉得凡是具有宇宙观的人他一定是谦逊的,而凡是谦逊的具有宇宙观的人,一定是伟大的。
我们人类已经习以为常,将自然万物当成是我们的生活背景、消费对象、生产资料和旅游景点,却忽略了大自然才是一本最大的生命教科书。我们人类作为自然的一个分支,万象的一个局部,真的应该时时心怀一片诚意,去向大自然学习。如果一颗沙粒自成一个世界,一朵小花内存一个天堂,沙粒小花如此,那么我们呢?我们何尝不是芸芸众生当中一颗沙粒?何尝不是自然万象中的一朵小花?而我们这个地球,又何尝不是浩瀚无垠的宇宙当中的一朵小花?
花谢花开、秋去春来,生成春华秋实、化作落红春泥;正如人类从婴儿、少年,走向中年和老年。任何生命之物何尝不是如此?与这看似平常的“小花”又有多大区别呢?
如果你拿起这一朵小花观赏,屏息凝视,或许一不小心,你会发现“小花”在说话,用她静默的语言,她的形态,色彩、香气、她的生命轨迹,就是她的语言,正如月光,星辰,大海,秋叶自有其“窃窃私语”、无声之隐喻。
凝视具有一种力量,它在传递一种生命的能量,能实现一种语言之外的精神沟通。而“觉悟”恰恰是在这精神的凝视之下,心灵如“春暖花开”般豁然绽放。
好了,写到这里,我只想表达。其实,觉悟并非是一件特别异乎寻常的修行,或是高不可攀的精神境界,事实上,每个人都能觉悟。只是,由于每个人的天分不同,生活的机缘巧合,让人的“觉悟”有迟有早,程度有所不同。所谓“觉悟”听起来玄之又玄,其实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站得高看得远”,仅此而已。很多人都求神拜佛,以求神灵庇佑,我对神佛也会保持恭敬的态度。但我认为,其实,佛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当我们能真正做到大彻大悟,能觉悟生命的本质,那么你也就能找到心中的佛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