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西的油酥火烧好吃(房山大安山的炸油香出处缘何)

为什么山西的油酥火烧好吃(房山大安山的炸油香出处缘何)(1)

每次去京郊房山,总会有一快朵颐的小惊喜。

房山多丘陵,果树品种颇丰富,有毛桃、海棠、樱桃、杏、梨、核桃等,但皆体小。野菜品类亦颇丰富,只是记不住名。又如黄花、香椿、花椒、山茶等,味道浓郁。房山蔬果产量低,当地人曾试移至平原,则味索然。

除此,房山美食也很令人食指大动。我品尝过房山山村的扁豆焖饭,那里的扁豆有很多种,十分美味,只是产量低。这次来房山,头一次品味大安山最有名气的特色小吃“炸油香”,“香”,读音应读为“性”,轻声。炸油香类似油饼,但体形更小巧,呈菱形状,刚出锅时热气膨松,色泽金黄,口感软嫩,可蘸蜂蜜或白糖趁热吃,回味绵长。

炸油香,在过去的乡村被视为佳肴,庄户人家一年到头也舍不得吃上一回,只有贵客或新姑爷上门才会上桌。由此想起我的老家山东招远,也有炸油香的习俗,在春节前做好准备过节之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年中也只能享受这一次,那时老家人来北京,总会带些油香当礼品。

大安山的炸油香,工艺、用料看似简单,无非是普通的白面或玉米面,和面时放盐少许,饧面后入锅油炸。关键的技术是和面,水的温度要适中,温度低发不起来,温度高则会将面“烫死”。面硬炸时如硬板,面软则蜷缩不好看,口感都会欠佳。入油锅炸时用筷子翻动更需要技巧和功夫。过去当地炸油香讲究用杏核油,其它油皆不如杏核油炸出的油香可口。

当地人说炸油香在大安山传了祖祖辈辈,但出处缘何?谁也说不清。城内的老北京人只食炸油饼(油条传进来很晚)、油糕、排叉、麻团等几种。回族有炸油香的传统,油香是小圆饼状,历史甚为悠久,传说是穆罕默德的一名信众用香油炸饼请他品尝,遂起名“油香”。

其实,油炸面食的历史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楚辞》“招魂”出现“粔籹”一词,朱熹《楚辞集注》说是:“环饼也。吴谓之膏环,亦谓之寒具。以蜜和米面煎熬作之。”《饮食杂俎》中具体说就是“类似后代馓子的油炸食品”。魏晋时的《齐民要术》中也有“膏环”的记载,以秫稻粉加蜜,在铛中油煎,在唐代传入日本。书中还提到“截饼”,用牛羊乳调面油炸,这会不会是后代油香的原型?不敢武断。还有“细环饼”,也是油炸面食,记述是口感“美脆”。

宋元时出现炸春卷、麻团、油炸馃子,馃子不是油条,而是油炸的花色点心。《东京梦华录》提到“油饼”,大概也并非今天的炸油饼。油条其实并非如传说是宋代人痛恨秦桧而发明,油条的制法据考证是明清时才出现的。袁枚《随园食单》列“油炸鬼”,是陕西面食,应是油条。清代有“油”,各地叫法不一,其实是麻团。清代山东有“油”,不知何状,但据字形看是不是今天的炸麻花?

油香是否受到炸油饼的影响演化而来?清代苏州有“清油饼”“夹油饼”,是否即北方所说炸油饼,也值得考证。元代以来,清真食品广为汉民所喜爱。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融合,食品也受到了影响。具体到房山大安山的炸油香,源自少数民族的食品?还是从南方传过来的?抑或是房山人民的发明?这是很令人生发兴趣的。

不过,大安山祖祖辈辈传下来炸油香,大安山人早已认定这里就是老家,扎根、光大,香溢群山,代代相传,齿有余香……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朱小平

流程编辑:吴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