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

开篇声明:本文为笔者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历史杂谈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

人们谈起有明一朝,总难免会提及震惊海内的“土木堡之变”,这是国祚延续276年的大明朝历史上非常惨痛的一次劫难,堪称“千古事变”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1)

九州配图:土木堡之变

这段历史想必大家都已非常熟悉,在《大明王朝》《明妃传》和近期热播的《大明风华》等历史题材电视剧中都有精彩的演绎。在彼时大明朝危在旦夕之际,有一个人赤手扶天,力挽狂澜于即倒,生生将濒临覆灭的大明王朝从亡国边缘拯救了回来。他,就是于谦于少保。

可以说,在当时整个战局的演化过程中,于谦凭借一己之力彻底粉碎了也先的阴谋企图。按常理,瓦剌的也先太师对于于谦定然既敬畏又痛恨,恨不能除之而后快。正是因为大明朝有于谦这样智勇忠义俱全的大贤在,之后的多年,也先才不敢欺我中华无人,纵马南下。

那么问题来了,在朱祁镇成功复辟再次登上皇位并将于谦斩杀之后,长期觊觎中原的瓦剌为何不趁机再次南下叩关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来回顾一下那段历史,并结合史料从明朝和瓦剌内部两个维度去细细思考和推理分析,以求找到历史的真相。


史无前例的惨败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绰罗斯.也先以明朝在边境贸易中削减马价为由,亲率3万蒙古骑兵进犯北部重镇大同,正式揭开了明蒙大战的序幕。与此同时,也先另外派脱脱不花(注:脱脱不花虽为蒙古大汗,实则是也先的傀儡)、阿剌知院等人分率三路兵马向明朝边境的另外三个重镇(辽东、宣府、甘州)进发,总兵力达近10万之众。

一时间,大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大规模全面战争,一触即发。边关告急文书接踵而至,高坐明庭的明英宗朱祁镇既心有担忧又难抑跃跃欲试的亢奋,加之大太监王振的一顿忽悠和怂恿,很快便昭告天下准备御驾亲征以彰显天子之武功和大明之天威。

于是乎,同年八月四日年仅22岁、少不经事又一意孤行的英宗朱祁镇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在战前筹备完全不充分的情况下,率领一干文武大臣和号称50万兵马(注:实际人数据考证推算大约23万)的大军,匆匆从京师起驾出征,浩浩荡荡的开往大同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2)

九州配图:双方进兵路线图

英宗率领的大军抵达大同后,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并以逸待劳,自觉胜算不大且担心被也先骑兵伏击,在王振的蛊惑之下,又极度草率的决定拔营回师。军国大事如此这般儿戏,古今中外未见。就在原路回师途中,大军在宣府附近的土木堡驻扎,结果被紧追不舍的3万也先部队和原本进犯宣府的阿剌知院的2万兵马前后夹击、困守高地。据李贤所著《天顺日录》记载:“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明军在基本没有强力抵抗的情况下自乱阵脚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亲眼目睹大败的明英宗后悔不迭,瘫坐地上,据《明史纪事本末》这样描述:“初,师既败,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3)

九州配图:明英宗被俘影视剧图

“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李贤《天顺日录》

正如从土木堡战场幸而得归的李贤所说,连瓦剌太师也先自己都没有料到,号称50万大军的大明军队居然如此不堪一击,战马、盔甲、兵器连同大明皇帝和一群后宫佳丽尽数收缴。

最终,此战以瓦剌的大获全胜告一段落。然而,对于大明朝而言,这样的战果犹如致命的劫难。摆在大明朝眼前的,是更为严峻的局面。随着也先再次举兵进逼京师(北京城),一场关乎王朝存亡的“京师保卫战”在所难免。

土木堡之变后,看于谦如何“神操作”最终力挽狂澜?

在土木堡大获全胜之后,瓦剌太师也先在投降的太监喜宁的建议之下,以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为挡箭牌和开路先锋,一路叩关无阻、势如破竹,意欲直捣明朝都城北京一时间,大明王朝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哀叹和慌乱,亡国疑云笼罩九州大地。此时受命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诚惶诚恐的命群臣讨论救亡应对方略。

朝堂之上,侍讲徐珵(后改名徐有贞)借星象变化之兆,建议迁都南京。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厉声严斥:“提议南迁之人,当斩!京师乃国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莫不成忘了宋朝南渡的前车之鉴吗?”于谦力主固守北京抵御瓦剌,并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一干正直大臣的声援。六神无主的郕王朱祁钰从于谦的冷静与担当中看到了一丝信心,随即同意了于谦的主张。

于谦的心里非常清楚,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也先行挟天子扣关破城之阴谋,于是带领朝中一干重臣成功说服太后改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并遥尊先帝明英宗为上皇。此举极大的安定了海内人心,尤其是狐疑惶恐、举足无措的边关将士。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4)

九州配图:明代宗朱祁钰影视剧图

乱局之下,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被委以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工作。除了上述的力斥迁都投降派和推选朱祁钰即刻登基的两个操作之外,于谦马不停蹄采取了以下几项举措

  • 一是彻底清算王振阉党及其党羽、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等奸佞。朝野气象更新,此举大大振奋了君臣民心。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5)

九州配图:马顺在朝堂上被打死

  • 二是下令固守京师共存亡,迅速调集各地兵马回京勤王。因京营的精锐部队已在土木堡失陷,剩留的老弱残兵不足10万,于谦便奏请代宗征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一带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部署落位,此外,下令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此举极大强化了京师防守力量,进一步安定了人心。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6)

九州配图:北京保卫战示意图

  • 三是在京城外建立纵深防御体系。精选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等干将分兵据守九门防务,下令22万明军九门之外摆开阵势以抵挡也先进犯,关闭所有城门,并亲自督战。此外,利用神机营给城内外充当奇兵。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7)

九州配图:大明神机营

  • 四是下严令死战,重塑军纪。于谦阵前严令:临阵将领临阵脱逃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而退却的,后队斩前队。此举等于告示将士,临阵脱逃必杀无疑,那不如死战还有一线生机,于是三军听命。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8)

九州配图:于谦亲自督战

在完成这些关键部署之后,待也先带着英宗朱祁镇来京城叩关攻城时,发现大明皇帝确已换人,知道大明朝有高人坐镇气数未尽,之后几次尝试发起攻势均遇到于谦守军的顽强阻击,久攻不下,无奈虏着明英宗撤回漠北。自此,大明朝转危为安,大明国祚得以延续了近200年。

正如《明史》记载吏部尚书王直所言:“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此外,史书评价其功:“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恰如其分。

也先放朱祁镇回国的真实目的为何?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明史》(卷170)

在蒙古当了一年俘虏的朱祁镇,在于谦、杨善等人的竭力运作之下,终于回到了北京。然而,一直有一个疑惑萦绕笔者脑中,按道理说,也先手握“大明太上皇”虽然算不得一张王牌,但至少算得上一个有利用价值的谈判筹码,为何还会“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呢?主动向明朝表达送回朱祁镇的愿望,也先的心里到底打着什么样的算盘呢?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9)

九州配图:明英宗归国

有观点认为,也先之所以在没有受到明朝施压的情形下主动送回朱祁镇的真实目的在于要让明朝不攻自乱,然后再趁乱南下、浑水摸鱼,获取更大的战略利益。

这个观点粗听起来既符合逻辑又合乎情理,作为前朝皇帝,朱祁镇一旦归国,必然不甘于人下,而作为在位的皇帝朱祁钰,自然会处处猜忌甚至迫害这位“上皇”,那么两方力量的斗争必然会让大明朝祸起萧墙,陷入动荡,并且作为两方势力的交汇点的于谦必然会受牵连,那时候留给也先的机会就来了。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10)

九州配图:朱祁钰和朱祁镇

其实,这一颇受欢迎的观点不过是部分人读史不细而用常规阴谋论思维来进行推理猜测而得出的结论,并非事情真相。如果我们从同时期明朝和蒙古内部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分析,那么这一观点立刻便站不住脚了。

解答这一疑问的关键在于要先了解一下,也先的瓦剌从北京撤军到朱祁镇还国这一年内有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件影响了也先的策略选择。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 一是,蒙古大汗孛儿只斤·脱脱不花率先试图与明朝修好,意欲借力夺回实权。

脱脱不花虽贵为蒙古帝国第二十六位大汗,尊号“岱总汗”,但其早年和弟弟流落甘肃放牧,随着也先父亲绰罗斯.脱欢迎立为蒙古大汗,实际上只是个傀儡大汗,整个蒙古的实权掌握在瓦剌首领之手。可想而知,两人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至高无上的实权之争。脱脱不花不满于也先的颐指气使和独断朝纲,根本不把他这个大汗放在眼里,自然心生怨恨,私下培植自己的势力,意欲夺回汗权,当回真正的帝国大汗。然而,也先对其也是处处提防和限制,绝不愿轻易让脱脱不花得逞。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11)

九州配图:孛儿只斤·脱脱不花画像

实际上,当也先在北京吃了败战之后,他在蒙古内部的地位和威望,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表现的最为明显的是原先的东蒙古部和大汗脱脱不花,也先对蒙古帝国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最为典型的便是脱脱不花暗中和明朝联系,想和明朝和好。也先因此感受到了一点权力危机,但他也知道脱脱不花手里并没有什么实际筹码,而他却有明朝上皇这一张大牌在握。于是他便也急切的向明朝释放和好的信号,频频派使“请归上皇”,以避免腹背受敌的危机。

  • 二是掌权的也先与大汗脱脱不花之间矛盾激化并最终决裂。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从北京败北回到草原的也先,为了加强对蒙古朝廷的控制,要求脱脱不花立他姐姐的儿子为太子(注:也先的姐姐是脱脱不花的妻子),但是此举遭到了脱脱不花的严辞拒绝。加上前述脱脱不花搞的小动作,于是两人矛盾激化终至决裂。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双方一怒之下,大打出手。结果可以想象,脱脱不花没有实权自然敌不过也先,最终战败逃走,到了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的时候便去世了。而赶走脱脱不花之后,也先自称为“天圣大可汗”。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12)

九州配图:绰罗斯.也先画像

也先虽然夺得汗位,表面上看似达到鼎盛,实际上因为他恃强凌弱,骄奢杀戮,各部对他多有不满。为了将重心转向国内的权力的巩固上,也先无心他顾,对失去战略意义的明英宗朱祁镇,杀也不好杀,怕和明朝彻底翻脸,平白养着还要好吃好喝供着,倒不如顺水人情送还大明,借此与明朝修好还能得到不少赏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可见,也先主动示好送还朱祁镇,其真实的目的不在于要搞垮明朝,而是要以此稳定边境,好安心稳固自己在蒙古内部的统治权。

英宗复辟之后,于谦被杀,瓦剌为何不趁机卷土重来?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正式归国,明代宗将其安置在南宫(实则软禁)。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一病不起,曾经被于谦痛斥过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奸佞小人决议豪赌一把,在得到孙太后的默许下,一番策划成功帮助朱祁镇完成了“宫廷政变”再一次登上了帝位,史称“夺门之变”和“南宫复辟”。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13)

九州配图:明英宗复辟

英宗复辟之后,在石亨能人的唆使下,英宗下令逮捕于谦入狱,并晓谕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就这样,曾独力擎天、力挽狂澜的大功臣于谦,就这样含冤九泉。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14)

九州配图:于谦被杀

那么,回到本文的问题上来。英宗复辟之后,于谦被斩杀,明朝的顶梁柱倒下,北边的瓦剌为何不趁机卷土重来呢?

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在于谦被杀的时候,也先以及他的瓦剌部在干什么。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15)

九州配图:明朝和蒙古的地理示意图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也先在赶走脱脱不花之后于景泰二年自封“天圣大可汗”,并且在后面的几年还趁势东征西讨,武力征服了东西蒙古大部和周边林立的小部落,打下了不小地盘。然而,因为他“得位不正”,终究是为其覆灭埋下了隐患,内部矛盾愈演愈烈。最终,也先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被其政敌暗杀。

“(景泰)六年,阿剌知院攻也先,发之。鞑靼部孛来复杀阿剌,夺也先母妻并其玉玺。也先诸子火儿忽答等徙居干赶河,弟伯都王、侄兀忽纳等往依哈密。伯都王,哈密王母之弟也。”——《明史·卷三百二十八》

也就是说,还没等英宗复辟,这位号称“天圣大可汗”的也先早已一命呜呼了。自然不可能再率军南下入侵中原了。

那又有人会说,即便是也先死了,蒙古甚或是瓦剌还有其他人会上位啊,当他们得知明朝政局变动,于谦被杀,应该也有实力趁机发动入侵战争啊。

“自也先死,瓦剌衰,部属分散,其承袭代次不可考。”——《明史·卷三百二十八》

话虽如此,道理上没错。但实际上,在蒙古高原发生的那场变故,导致也先这样一位强悍的首领被杀,之后的蒙古帝国甚至是瓦剌部一时间陷入群龙无首、四分五裂的局面让这样的瓦剌再发动对明战争,无异于天荒夜谈了。

九州君评

综上,我们以“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以及“英宗还朝”和“英宗复辟”作为叙述和分析主线,分析这一时期明朝和瓦剌内部所发生的史实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大家解开了也先主动送还朱祁镇于谦被杀后瓦剌未南下入侵的两个历史谜题。

于谦被杀后,瓦剌未趁机再次南下,非不想实不能也!

然,于谦之死,不免令人悲戚忧愤,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董其昌曾评曰:“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于谦为何被杀 也先没有趁于谦被杀卷土重来(16)

九州配图:于谦祠

参考资料

1.《明史》

2.《明实录》

3.《天顺日录》

声明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和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