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墓碑上与记入青史的宋江起义:难道水浒108条好汉只是传说?
北宋宣徽年间,运城刀笔小吏宋江率108条武艺高强、义胆包身的好汉啸聚水泊梁山,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冲州撞府,屡挫官军,威震天下,将堂堂大宋的天捅了个窟窿 。
北朝廷对这群扯旗造反的好汉又恨又怕,却束手无策,只能采取剿抚并用之策 ,终将其全伙招安,并利用他们去布火并另一支声势更为浩大的方腊农民起义武装。
但这只是小说《水浒传》中经过艺术加工的夸大情节 ,历史上真有宋江这个人吗?真实的宋江起义到底如何?
宋江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东都事略》、《宣和遗事》、《烬余录》等书都提到过他。他的大名甚至从宋时人的私家笔记(野史) 中进入官修正史——《宋史·张叔夜传》、《宋史·候蒙传》中均出现了宋江之名。由于时人对抗金名臣张叔夜心怀敬仰,于是便把张叔夜跟“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的江洋大盗宋江故事联系起来,说是张叔夜招安了宋江。而历史事实到底如何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清代学者赵翼在其著述《二十二史札记》中对《宋史》有确评:说《宋史》所据家传、表志、行状之类,“皆子门生所以标榜其父师者......多自录不实之言”。
既然如此,那就绕开史书或私家笔记,到当时人的墓志铭中去搜寻关于宋江的蛛丝马迹去吧。
承议郎(文官)王登的墓志铭就镌刻了他与宋江的交集,说他告假回乡养病时:
“有贼数千人浮海来寇,公适就养在邑,命引兵邀击境上,首获渠酋数十人,降其余众”。
后来王登之子王师心的墓碑上也赫然刻着:
“公独引兵要击境上,败之,贼遁去”。
王登父子的墓志明显带有吹嘘成分,假设宋江率部来袭,也轮不到在家养病的文官王登父子率那么点乡兵前去抵御,还全歼贼寇数千 ?也吹得过于邪乎了。
山东一位叫蒋圆的地方武装首领的墓志铭上也镌刻有与王登父子相似的内容。比较可信的是名将折可存的墓志:
“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
通过这些或真或假的墓志所记,笼罩在宋江身上的重重迷雾逐渐散去,其模糊的面孔逐渐清晰。
首先,北宋宣徽年间的宋江起义规模很小,并没有闹出多大响动,宋江之所以得享大名,应该是拜施耐庵手上那枝出神入化的秃笔。且看《宋会要辑稿》所载:
“宣和三年四月一日,通奉大夫、新除户部尚书沈积中奏:‘窃以今之河北,乃古燕赵之地......日者,群寇啸聚,才数十人尔,官军追捕,动以千计。强弱之势,固自明甚,而遇敌辄北 ’ ”。
这儿虽未点名“贼”是宋江,但可以产生联想。《宋史·候蒙传》说:
“(宋江)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数十人”与“三十六人" 都是模糊数字,”官军千计“与”官军数万 ”也是模糊数字,“遇敌辄北”与“无敢抗者”意思一样。很明显,宋江团伙人数不多,但能量不小,似乎用游击战以小博大、以少胜多,打得官军找不到北,畏其如虎。
《张叔夜传》说: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
从墓志铭和史料中可以大致勾勒出有关宋江的一些事迹:一方面,宋江很凶悍,"横行齐魏" 、”转略十郡“,”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肆行莫之御” ;另一方面,因规模有限,他又屡战屡败,先后被王登父子、蒋圆打败。还被张叔夜招降,又被折可存生擒。这些相互矛盾的表述让人找不到北,甚至有些抓瞎。
但经过溯源,宋江之谜逐渐可以破解:他本是一个小角色,不要说和席卷东南数省、拥众近百万的方腊大起义比,就连农民起义都算不上,他最多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四处游走、打家劫舍的草寇,他的兄弟伙也就30多人 ( 那108位各有神通的好汉多属子虚乌有) ,这支人数有限的武装团伙在河北、山东一带流窜,虽然嚣张一时,但终究难逃被彻底招安乃至剿灭的下场。
[插图源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