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鬓晚妆(簪映红妆)

簪映红妆。

-

“宝髻瑶簪。严妆巧,天然绿媚红深。”

簪,纤长玲珑。绾青丝作云髻。

为青涩少女添得几分稳重,

为深闺妇人赋得雅致气韵。

配簪的女子,必是芳华永长的。

-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1)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2)


古时,簪并非女子专属之物。

簪,将发丝拢住,面洁爽朗。

亦使男子多几分素洁庄重。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女子插笄是成年的标志。

在豆蔻年华之始,便一生有簪相伴。

-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3)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4)


簪,亦象征阶级与尊严。


“堂上簪缨交错,花间帘幕高张。”


世代簪缨,何其有幸。

而放浪形骸之外的风流隐世,又无需簪的羁绊。

簪中的世情礼仪,已随时光隐去。

而簪中熠熠不绝的历史,仍印照古老的过往。

-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5)


以簪为首,与钗、栉、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女子八大发饰。

而簪是由笄发展而来,多以实用。

实用簪有双顶簪,如意簪,扁方,通气簪,盘髻簪,耳挖簪等。

后形式日渐丰富,也兼装饰之用,点缀鬓间。

-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6)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7)


簪最早出现于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中,

多由兽骨制成,最初的形态与后世的已无巨异。

直至商朝,依旧沿用骨簪,

而审美的提高,也使得簪首出现各样雕饰。

-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8)


《史记·滑稽列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


汉朝时期,簪虽是日常使用物件。

但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头上的装饰品即是首当其冲的阶级代言。

簪的花样在此时也日趋繁杂。

单其材质,就有石、骨、陶、蚌、荆、竹、木、玉、铜、银、金、象牙、牛角、玳瑁数种。

-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9)


《后汉书·舆服志》:“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古人云,工必有意,意比吉祥。

从簪首上的心思便可看出。

簪首除了雕刻有吉祥寓意的花鸟兽禽外,还会用各种金银宝石、丝绒翠羽来装饰。

-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10)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也正是此时,文官簪笔之风开始流行。

文人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

簪笔便也成了文官的一种代表冠饰。

-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11)


发簪的盛世当属唐宋及后代。

从留世画作中不难发现,妇女皆有发髻插簪的习惯。

唐代无论是宫廷民间对簪子等饰物都十分痴迷。

宫廷中簪子珠光宝气,华美精致。


“矮堕绿云髻,敧危红玉簪。”

“鬓如蝉,寒玉簪秋水”


可见得女子对玉簪的喜爱。

-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12)


《宋书·行志》:

“宋代元嘉六年民间妇女结发者……

头上有花插簪梳等饰”。


宋元时期,金银制的簪子统领大半江山。

而配套的金银首饰,如为冠梳、钗簪、耳环,又钏镯、戒指、帔坠,更是阶级华美的象征。

此时的金银簪,精巧细作,纹饰丰富。

除了传统的龙凤的富贵外,增添了许多清新俊丽且富生活气息的装饰,

如花果虫鸟,常见的就有桃菊莲花牡丹、荔枝石榴瓜瓞、蜂蝶鸳鸯孔雀等等。

-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13)


明清时期,发簪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

如点翠、镶嵌、珐琅、垒丝、鎏金,

已是无工不精的程度。

或根据宝石的光彩色泽,

或拟自然物件,形象逼真,宛若天成。

-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14)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15)


从明代《天水冰山录》中记载的簪名中,也可见其精巧奇异,


“银镀金嵌宝福禄簪”、“金桃花顶簪”、

“金梅花宝顶簪”、“金厢猫睛顶簪”、

“卿云拥福簪”、“日永琴书簪”、

“景福长绵簪”、“喜鹊登梅簪”等等。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16)

翠鬓晚妆(簪映红妆)(17)


簪住岁月无声。

-

簪子,在日月流转中,

陪伴豆蔻少女走向明日黄花。

时光的摩挲,更使其光润。

-

簪慢慢隐退,消失于青丝间,

但于某日若再遇见,

当能遥想起深闺中摇曳的烂漫。

-


转载自:手艺门,版权由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