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每日三十五章(道德经连读第68章)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天古之极

【经文】善为士①者不武,善战者不怒②,善胜敌者不与③,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④。

【注释】①士:古之知士,即智士,指足智多谋的人。②怒:气势很盛、不可遏止。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高风怒号。”③与: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传》:“一与一谁能惧我?”《战国策·秦策》:“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史记·孙子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白起传》:“廉颇易与。”《淮阴侯传》:“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④配天古之极:合道、顺应自然,指天人合一的境界。“天古之极”即“道”、自然;“配”,符合。

【考译】善于谋划的智士,不崇尚动用武力;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会以气势欺人;善于胜敌的人,不靠与敌人正面对决;善于用人的人,总是谦下对人。这就是不与人争的品德,就是善于发挥别人的潜能,就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上德。

【导读】本章老子以战事说人事、论世事,阐述把握天时、善用人和的意义,老子盛赞之为“配天古之极”。注意,“不武”“不怒”“不与”“不争”仍然都是“无为”。  

【辨读】“善为士者不武”。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当然是最好的了,所以,善于谋划的智士,不崇尚动用武力。结合第30 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一句可知,“士”不是指带兵打仗的将帅,而是指谋士,即“佐人主者”。

“善战者不怒”。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会气势汹汹。能叫的狗不咬人,三板斧吓不住人。柔能克刚,影视剧中的打斗戏,气势汹汹的一方往往缺乏实力而不能取胜,而有实力的一方往往能以静制动克敌制胜,中国太极以柔克刚也是这个道理。注意,这里的“怒”是主动态,不是被动态,不是“被敌人激怒”的意思。

“善胜敌者不与”。善于制胜的将帅不靠与敌人正面交锋对决。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

“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用人的人,总是谦下对人,不仅包括恭敬待人,还包括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比如周公吐哺迎客,刘备三顾茅庐,唐太宗善于纳谏,等等。用人还要凌驾、牵制别人,别人的潜能便难以充分发挥。

以上“不武”“不怒”“不与”的含义,结合下文“不争之德”便容易确定了。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这句是本章小结。

这就是不与人争的品德,就是善于发挥别人的潜能,就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上德,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争之德”主要指“不武”“不怒”“不与”,“用人之力”指“善用人”,“配天古之极”是把全部四者升华到“道”的境界。

“不武”“不怒”“不与”是尊重用兵规律,本质上是“贵和”不尚武;“为人下”是善用“人和”,充分挖掘别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上这些都是“不争”。可见,老子本章是主张顺天时、应人和,顺天应人,顺势而为。

还有一种断句为:是谓配天,古之极。意思不变,没必要搞这么琐碎,还破坏了句子的整体美感。

道德经每日三十五章(道德经连读第68章)(1)

最后,由于老子一上来就谈用兵,有人据此认为本章又是老子的军事思想,这种认识是很局限的。文中阐述的道理,军事上如此,其他领域不也如此吗?以用兵切入话题体现了老子善于通过事例阐明道理而已。

【今鉴】自强而不争

1.“不争”是一种境界

老子一向主张退、守、弱、柔,“不争”共在七章中直接出现八次,其中第八章两次。

例句

所在章节

“不尚贤, 使民不争”

3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 故无尤”

8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6

“不争之德”

68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73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81

这些都是直接的,间接的更多,如“大邦下流”(61章)“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章)“不敢为天下先”(67章),等等。另外,“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30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78章)也都是“不争”思想的体现

在老子看来,“不争”是“道”之“无为”的必然要求,因为世界“玄同”,万事万物在本质上并没有分别,万物从“道”那里生出来,死后又重新回归到那里去,因此万事没必要争。“不争”是一种人生哲学,是活得通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2章)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道德经每日三十五章(道德经连读第68章)(2)

2.“不争”则无忧

张之洞说:“平生有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闲气。”张之洞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经常有人奚落他,但他从不以为意。

有大智慧的人,内心安然,不争求一时的荣辱。

寒山与拾得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寒山曾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回答说: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北宋名相富弼向来以才华出众、文采斐然著称。

一次有人把他堵在街上,甚是跋扈无礼:“听说你才学渊博,能否答我一问?”

面对对方的挑衅,富弼面无愠色,反而温声答道:“没问题,您请讲。”

那人问道:“若有人公然辱骂你,你该如何应对?”

富弼故意思考了好一会儿,回道:“我会假装没听见。”

那人嗤笑一声,将他肆意奚落一番,转身离去,富弼却真的不恼不怒,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富弼的仆人很生气:“此人如此放肆无礼,您为何不开口反驳他呢?”

富弼平静地说:“他瞧得瞧不起我又能如何?我并不会因此而变得有所不同。”

道德经每日三十五章(道德经连读第68章)(3)

有一次,歌德在一条窄窄的小路上散步,遇到了一位评论家。这位评论家不喜欢歌德的诗,在报上把歌德的作品说得一钱不值。评论家看到对面走来的是歌德,先是一愣,随后挺起胸膛,露出很傲慢的神气,高声喊到:"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的!" 歌德却摘下头上的帽子,满面笑容地闪在一旁让开了路,说:"我恰恰相反!" 

不争荣辱,淡然面对别人无故的刁难,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老子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美国犹他大学心理学家蒂莫西·史密斯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太过争强好胜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从而缩短寿命。

3.是你的,不必争

儒家孟子也主张做好自己,“自强而不争”。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曾国藩一生“但问耕耘,莫问收获”,被后世尊奉为道德学问以及事功方面的楷模。与其去跟别人争强好胜,不如战胜自己。与其整天与别人争来争去,不如完善自己。是你的,不用争;不是你的,不必争,争来最终还将失去。

人活一世,难免会被误解、受质疑,有大格局的人,不争眼前的荣辱,不在意一时是非。努力做好自己当下的每一件事,其他的交给时间。

人生苦短,不争,是一种大智慧,一种高境界。

道德经每日三十五章(道德经连读第68章)(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