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绝句成就(杜牧自求外放得到批准后)
写在前面:“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先是被元稹排挤,后又遭白居易拒荐,对于好友张祜的不幸遭遇,杜牧极为愤慨,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杜牧的绝句成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杜牧的绝句成就
写在前面: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先是被元稹排挤,后又遭白居易拒荐,对于好友张祜的不幸遭遇,杜牧极为愤慨。
但是,尽管他是如此地欣赏张祜的人品才华,可那又有什么用呢,除了用“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来安慰他,其它的他什么都做不了。
因为,彼时,他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了朝中牛李两大党争,不断地被排挤和外放,襟抱难开,自顾不暇,又何来助人呢?
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秋天,杜牧又一次外放,与以往不同,这一回可是他这个吏部员外郎自己争取来的。
这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的七言绝句,作于他即将离开京都的前夕,从此诗中,我们或许可以了解他由期盼回朝又极力想离开的真正原因。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唐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简译:
天下太平之时,像我这般没有什么才能的人,过得很有兴味,闲时如孤云般逍遥自在,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
我将手持符节,远去地方做一郡之主,临行之前,登上乐游原,去眺望位于长安城西的太宗陵墓。
赏析:
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寓意含蓄深刻,语言简洁明快,情思沉郁婉转。
既有对盛世的缅怀,也有对自身境遇的哀怜,有去国离京的不舍,也有踌躇满志的一腔热忱。
首句“清时有味是无能”谓时逢太平盛世,像自己这般能力平庸的人,倒是很安于享受的。
其实,杜牧这句话是带着情绪的,是反其意而用之,因为,他所处的武宗和宣宗这个时期,并不是所谓的“清时”。
彼时,朝中朋党倾轧,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唐王朝风雨飘摇,哪里还称得上太平呢?
久处边缘的杜牧虽得周墀所助,得以回朝任吏部员外郎等职,但是这样的投闲置散,根本无法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
因为职位清闲,无事可做,不能人尽其才,所以他才请求外放,去做一方郡守,力所能及地为百姓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在这里虚度岁月。
次句“闲爱孤云静爱僧”承首句,“闲”和“静”都是对“味”的拓展,因为无事可做才有兴味,见孤云之闲如自己之闲,见和尚之静如自己之静,这是对要求调离的补充和说明。
第三句“欲把一麾江海去”的意思是,自己不想在京城无所事事地虚耗光阴,请求外放,远去地方。
麾即旌旗,和幡类似,唐袭汉制,唐刺史略等汉太守,一车两幡,因为杜牧是湖州刺史,而湖州又北临太湖和长江,南接东海,故称江海,所以他说持麾远去江海。
全诗以“乐游原上望昭陵”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悠,令人回味无穷。
得到了皇上的恩准,马上要离开京都了,那就好好告个别吧,于是他驱车登上了长安城的最高地乐游原,和这个城市做最后的告别。
但是,尽管四望宽敞,可他却一不望富贵的皇宫,和森严的城阙,二不望其它已故皇帝的陵寝,而是单单引颈眺望位于长安城西的昭陵。
因为,那里长眠着大唐最圣明的君主,最杰出的皇帝,他文治武功,知人善用,唯贤是举。
他建立了大唐帝国,开创了大唐盛世,开启了大唐荣耀,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抚今追昔,不由得诗人感慨万千,如今朝局混乱,国势颓败,生不逢时的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于国于家无补,怎不叫人可悲可叹。
不言愁,那昭陵的沧桑已说明一切,不说忧,字字千钧,莫不掷地有声,诗人的家国情怀尽在笔端纸上矣,读来令人动容。
写在后面:
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不但文学成就斐然,同时也极富政治才华,是一个有抱负的人。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他关心国事,心怀天下,于他而言,是很想为国家做出一点事情的。
可是,经历了从唐宪宗到唐宣宗六朝的杜牧,处于牛李党争激烈的时期,被排挤在外,游离于政治的边缘,难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杜牧对人世盛衰和兴亡迭代,总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
“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所以,尽管仕途失意,宦海浮沉,他也没有像张祜那样归隐山林,而是不忘初心,依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戏剧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