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论文(书者须看-卫夫人的笔阵图及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和译文)
卫夫人《近奉帖》载于淳化阁帖游相本
《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旧题 卫夫人 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 王羲之 撰,或疑为 六朝 人伪托。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 蔡邕 、 钟繇 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笔阵图原文及译文卫夫人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今译)关于三端的奇妙(即是:文士笔端、武士锋端、辩士舌端),当推用笔为先,至于六艺的深奥(古称为:礼、乐,射、御、书,数),实属书艺为重。从前,秦朝丞相李斯,见到西周穆王的书法之后,心情异常激动,朝夕赞叹达七天之久,认为自己的字缺乏骨力。东汉灵帝时的尚书蔡邕,专程到鸿都观看碑文,居然留恋百日不愿返回,叹称书艺出类超群,无与伦比。由此可知,能够追根溯源,通晓书法的人很少,而昏庸无为、不明书理的人居多。近代以来,竟然不讲学习古人长处,反倒嗜好别的而放弃书法之道,有的才刚刚知道前人的姓名,或者说学识还远远未充足,处在空闻少见状况,学业功底全无成就,常在虚度年华,依然不求上进。对于写字本来就无兴趣求索的人,与他谈论书法艺术的事,能有什么意义呢!这里采用李斯《笔妙》的精华,进而加以删节和修饰,归纳总结了七条,并且作出形象示意,逐条列举如下,遗赠后代的子孙们,永远作为临习的规范,也希望未来的贤者,时常阅览鉴评。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今译)所用的笔,要取崇山峻岭中的野兔毫毛,最好是秋季的兔毫制作,笔头的规格长约一寸,笔管长为五寸,锋尖齐整,腹部壮实,可称佳品。所用砚台,取其煎涸加工的新石,具有滑润与滞涩两种性能,又具浮贮和浸滋墨汁并生光泽者为优。用墨采取庐山松树烧的烟作料,加上代郡出产的鹿角胶而制成,陈放十年以上,强硬如石,可算上等。用纸当取东阳鱼笺的品种,质地柔软光洁而滑润,书写时可得心应手。
凡是学习书法,均须要先学执笔,若写楷书,执笔相隔笔头二寸距离,若学行书草书,相隔笔头三寸光景。落笔书写点,画、捺、撇、钩、折,都须竭尽全身力气来运行。初学者应当先写大字,不适宜写小字。善于观察书法神韵的人,并不着重摹写字的外形,善于临摹字体外形的人,就不一定领会字的质地风貌。善于运笔的人所书的点画多骨力,不善于运笔的人写字往往多生肥肉,多骨而少肉的称为筋书,多肉而少筋骨的叫作墨猪,劲健丰润的宇堪称佳晶,乏力少筋的字属于败笔病体。写字的人,须要按照实际体现的优劣情形,一一把握用笔的技巧。
“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乙(戈画)”,百钧弩发。
“丨”,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刁(横折钩)”,劲弩筋节。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折] 百钧弩发。
“丨”[竖] 万岁枯滕。
“ㄟ”[捺] 崩浪雷奔。
“”[横折钩]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今译)上面七条,为运用笔锋出入斩斫的阵势图。执笔方法则有七种:有的人虽然心急求成,而执笔倒是较缓慢的,有的人虽然还未构思好,但执笔反而很急促运行。若是执笔低而近毫,又不能紧握的,必然产生心手行动不协调,意念迟钝居后,不能指导运笔,是写不好字的。如果执笔较高而运用流畅,又能达到意在笔先,就完全可以把字写好。还有六种用笔,即是:结构圆备概如书写篆书笔法,飘飏洒落像似书写章草那样,欹侧险峻类同书写八分之势,轻盈妍媚宛若书写飞白之体,正直挺立好比那鹤头姿态,郁拔纵横颇具书写古隶气韵。要是确实做到胸有成竹,那么勿论书写什么宇,都能使其各具象形神采,自然就会进入奇妙境界,而书道深奥之理也就可以完全掌握了。东晋永和四年(公元三四八年),上虞制记。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qiao)也,墨者鍪(mo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 [译文]这纸是阵地,笔是刀和长矛,墨是盔甲,水砚是城池,心意是将军,本领是副将,字的结体和形势布置安排是谋略, 飏(yang)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lu)也。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
[译文]扬笔是吉凶,笔的出入是号令,屈折是杀戮。凡要作书,先干研墨,集中精神静静思考,
预想字形,大小偃(yan)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
[译文]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振动(或说“提按顿挫”),使笔势相连,这样意在笔先,然后作书。如果(写出的)笔画平直相似,像算子一样,上下方整,
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钟繇(you)弟子宋翼常作此书,繇乃叱之,翼遂三年不敢见繇,
[译文]前后平直,便不是书法,(这)仅仅是得到字的点画而已。原来宋翼常常写这种字,宋翼是钟繇的弟子,钟繇就呵斥他。宋翼三年不敢(去)见钟繇,
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
[译文](自己于是)就专心改变书迹(或说字的形状)。每写一个“波”画,常常(要有)三道波折;每写(一点一画的)起笔,常常(要)藏锋而写,每写一横画,像排云一样布列的兵阵;
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nu)发,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屈折如钢钩,每作一放纵,
[译文]每写一戈(钩)像待发的百钧弓弩;每写一点,有如从高峰坠下的石头;(写折,钩等弯曲,转折的笔画),像弯折的钢钩一样有力;每写一竖画,犹如万年的枯藤一样瘦劲;每写一趋笔(如撇,捺,挑),
如足行之驰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
[译文]像足行一样趋骤势猛。宋翼原来的字很不好,晋朝太康年间,有人在许昌掘开钟繇的墓,于是获得《笔势论》,宋翼读了它,依照这书上的方法学习书写,
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译文]名气于是大振。要写楷书(真书),行书都要按照这个方法(去写)。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气脉钩连秷侧,
[译文]起伏用笔如果要学草书,又有别的方法。须要缓前急后,字的形体和笔势如龙蛇(一样),笔画间,(笔势)连绵不断,
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竞,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译文]还要(注意)横,点等笔画的起伏变化,用笔也不能让字的大小,高低整齐划一。每写一有点的字,暂且先把这字其余的笔画写好,再来写这个点画,(写)这一点时要先空中摇曳取势,然后下笔写出。
其草书亦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译文]写草书,也要有篆势,八分,古隶(几种字体笔法)相融合,行笔也不能急,(急则)使墨不能入纸。如果匆忙书写,(就会)意思浅薄,笔画在纸上一滑而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sun) 尾波,
[译文]只有章草和章程(即八分),行狎等(书体)不用这种笔势,只用击石波而已。这种击石波,就是缺波。又,八分另外有一波叫做隼(sun)尾波,
即钟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矣。
[译文]在钟公《太山铭》和《魏文帝受禅碑》中已经有了这种书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不能先发。羲之少学 卫夫人书,将自谓大能,
[译文]作书先要把八分,章草的笔势引入隶书中,激发人的意气,如果直接采用俗字,先就不能激发(人的兴趣)。我少时学习卫夫人的书法,就以为很了不起(很有能耐);
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gu)书,又之洛下,此见蔡邕(yong)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
[译文]等到(我)渡江后在江北游历名山,看到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作品,又到许昌,看到钟繇,梁鹄的书法,又在从兄王洽那里见到张昶《华岳碑》,
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及聊书之,
[译文]才知道学习卫夫人的书法,(是)白费时间罢了。于是改换起初(学书)的老师,就(直接)从各种碑刻中学习(书法)。
遗教于子孙耳,
[译文]姑且遗教于子孙而已。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略有修改 )
[译文]这时我有了五十三岁,担心烛残年忽然倒下,姑且遗教于子孙而已。可将它藏在密室里,不要传给不该传的人。 永和十二年四月十二日书。
评点:
兵无常阵,书无常势。以征战喻书,更容易显示笔势的变化无穷和书艺的精绝。一遍五遍以至无数遍的临写,强调的则是韧。有勇有谋又有韧,自然没有攻不下的阵地了。书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有“心悟”,所以便谈“凝神静虑”、“意在笔前”。而在这里作者所悟出又要悟人的就是“状如算子”、“前后齐平”的结字只是“写字”而不是书艺,由此又有了关于波、竖、横、勾等等笔画的不同审美要求。
(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