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九种非凡智慧(古文字闪耀智慧之光)

李运富 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文字的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文九种非凡智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文九种非凡智慧(古文字闪耀智慧之光)

古文九种非凡智慧

李运富

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文字的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古文字的起源可以从个体符号来源和文字系统形成两个方面说。晚商殷墟甲骨文被看作成熟的文字系统,代表殷商时期的成熟文明,这已成为共识。

个体字符的起源针对自源文字而言,他源文字往往是成批地借用或改造,不存在一个一个单独起源的问题。自源文字符号的诞生不宜使用语言标准来判断,因为起源阶段的单个符号是否表达了语言单位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其实,一个符号或一批符号只要具备下列要件,就可以称为文字:一是符号具有抽象表意功能,能够表示某类事物或某种概念;二是符号构造有理可说,能够类推;三是符号使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反复出现在不同场合。这样的文字符号应该是社会发展到事务繁多需要突破时空记录事件、不同语言族群之间交流增多需要非语言沟通时才会产生。

文字的产生除了社会需要,还有赖于人类智能的提升。人们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具备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具备利用载体和工具的能力,具备将实物转化为符号的能力,具备使用符号表达意指的能力,才有可能创造文字。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

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汉字的形体构造无论是根据客观事物共象描摹出原生形体,还是根据已有形体所负载的语言音义孳生新的形体,都固化了先祖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通过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涵的思想智慧和时代文化。在古文字的构造中,先民的特征意识、象征意识、数量意识、方位意识、时间意识、类别意识、正变意识、关联意识等,时可体悟,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古代社会的生活状况、物件器具、行业事项、礼俗制度、历史遗迹、科技文化、人事活动、自然环境等,也时有显露,学习和分析古文字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传承古代文化。

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古文字形成系统后,可以用来记录语言,产生各种文献。已经发现的古文字文献有殷墟甲骨文、周原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简牍、先秦玺印、侯马和温县盟书、秦汉简帛和碑刻等。这些文献大都是通过考古发掘重现于世的,一般统称为“出土文献”。通过对出土文献的解读,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古代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出土文献奠定了汉语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奠定了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并将文献内容通过经典传承、科举考试、字典规范等培育出民族精神,影响着国家行政和社会治理。先秦古文字文献,经秦汉魏晋至唐宋明清,由汉代《七略》到清代《四库全书》,形成浩瀚的中华古籍文献宝库,历代传承。经典文献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而古文字材料是经典文献的根脉,文献的正本清源离不开古文字。

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古文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发展到汉代隶书,就进入了今文字阶段。通常把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过程叫作“隶变”。隶变首先表现为书体及结构的简易化。古文字的形体结构注重理据,比较复杂,书写工具和载体又比较原始,所以书写难度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字使用的广泛频繁,字符的原始理据逐渐淡化或被改造,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总体上更便于书写。简便的书写大大提高了文字使用效率,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社会发展。在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中,人们还超越实用记录功能,追求装饰性美感和艺术性享受,产生了美术字体和书法艺术。隶变也不限于字体字形,还涉及汉字使用的规范和字词关系的调整。秦代“书同文”不仅类化了汉字的书写体式,更规范了字词的用法,减少了文献歧义的产生,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文化推广,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正是因为古文字的文化传承价值,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意在通过对古文字的全面研究,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如何将古文字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发挥古文字传承古文明的实际效能,是古文字工程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接触古文字,了解古文字,应用古文字,传承古文字。

(作者:李运富,系郑州大学汉字文明中心主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