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建筑是群居式布局吗(巢居和穴居的起源)
《庄子·盗跖》中说:“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这里所说的“巢居”,指原始人为了躲避禽兽的攻击,仿照鸟巢的样子在树上搭巢,原始人就住在巢里。
巢居示意图
巢居是原始人为了躲避毒蛇猛兽的侵袭,发明的“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传说发明“构木为巢”的圣人就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巢氏。巢居除了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之外,在现代考古发掘中,也已经得到证实。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可知,巢居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林木的生长,另外一方面,广袤的森林中有不少猛兽出没,巢居的出现与发展,是原始人适应环境的一大创造。
原始人刚学会“构木为巢”时,只是在粗壮的树木原有枝杈的基础上,搭建成巢。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原始人对“巢居”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扩大巢居内的居住空间,从在一棵树上建巢,发展到将几棵树连起来建巢。
之后,随着林木的减少以及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们开始在地面上仿“巢居”建造早期干栏式建筑。早期的干栏式建筑是在地面上用木桩或木柱支撑起的构架建筑,建筑的底层被架空。早在 7000 年前,河姆渡人就开始建造用木榫卯连接的干栏式建筑。
《易经·系辞》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穴居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的居住方式,从已发掘出十的实物推测,早在70万年到20万年前,原始人就已经穴居。原始人最早的住所是
天然形成的山洞,如早期人类活动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就有原始人在洞穴中生活的证明。
穴居示意图
天然洞穴不一定能满足人类对住所舒适度的需求,于是原始人在长期实践中,尝试动手挖掘更适宜居住的洞穴。人工挖掘洞穴,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进入氏族社会后,人工洞穴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居住模式。人工洞穴较为常见的有两种,即横穴和竖穴,这两种洞穴形式可能同时出现,又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交错发展。
横穴是指在坡形崖壁上开凿出的洞穴,很少有其他的附属设置。河北省邯郸市的磁县下七垣古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一处横向穴居。此外,在一些古书中也有关于横穴的记载,如孔颖达疏《礼记》中说:“地高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
竖穴在新石器时代较为普遍,与横穴相比,竖穴有了附属设置。早期的人工穴居剖面多呈喇叭口形,平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距今约七八千年前河北省武安磁山遗址内,竖穴较为常见。从目前已发掘出来的遗址中发现,这些竖穴的形式包括圆形穴、椭圆形穴以及筒形半穴居。从穴居外部遗存的构件看,穴居的顶部还有圆锥形穴顶。这些人工洞穴形制较为简陋,空间较为窄小,内部多不加修整。
今天你学废了吗?(一个爱知识的室内外设计师 持续更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