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在人们阅读古代诗词的时候,或者中高考的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往往会纠结于以下几个概念:

这一联到底用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还是情景交融,抑或以景结情?

这些词语非常相似,但是并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如何区分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

首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

这两个概念都表示,在诗词景物描写中包含了作者特有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并不直接表露,而是借景物来含蓄地传递出来。

我们举一个例子,如: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这首诗中,前三联以及诗的最后一小句都是描写景物,作者的情感并不直接表露出来,而是藏在了具有感情色彩的描写语言中。

第一句,交代了全诗游览的地点,同时描写了此处的风光。

“水面初平云脚低",描写了春水涣涣,刚刚涨起来与堤岸相平;空中云脚低垂,预示者一场可喜的春雨将要来临。

经过一冬的闭塞与萧索,人们看到这样的景物,那肯定是油然感到高兴。其中的“初"和“低",表现了作者惊喜之情。

二联和第三联是描写动物和植物的。那些动物也在春天焕发出自己的生机,草木开始发芽滋长。

“几处"、“谁家",更能表现早春时节,那些刚刚感知春天温暖的可爱的禽鸟,在树枝间跳跃、鸣叫,带给诗人欣喜之情。

"渐”和“欲",也形象地表现出百花即将繁盛地绽放,小草即将绿油油铺成地毯时的情景。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应该明白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就是只出现景物描写而不直接抒情。

如何区分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

其次,情景交融,顾名思义,就是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两者同时出现。

景物衬托感情,而感情又交代景物描写的原因。

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一小句是纯写景物,景物中含情,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二小句就是情景交融。

诗人先描写江枫和渔火两种景物,然后交代自己的感情是愁。景中有情,同时景物衬情。而感情愁,又交代他关注江枫和渔火的原因。

江枫点出时间是深秋季节,烘托萧索凄凉的环境,也预示着一年又要过去。而渔火,描写当地百姓的生活,衬托自己天涯游子的孤寂。

如何区分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3)

第三,以景结情就是特指诗词的最后一句是描写景物,在景物中含蓄地传递作者幽渺的感情。

强调一点,以景作结,意思就是纯景物描写而不直接出现作者的感情。

我们来看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夜晚因为相思而难以入眠。她在三更时候听到秋雨敲打着梧桐叶,在寂寥的庭院里,这雨声一直滴到天明。这是我们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的,而原词只写了环境,从听觉写秋雨的连绵。但写秋雨并不是诗人的目的,诗人借这一句环境描写来渲染一种悲凉气氛,微妙地传达出闺思的缠绵悱恻。“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一句环境描写,是在诗词的结尾,所以诗人以之传情,同时也结束全诗,所以叫以景结情。

如何区分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4)

艺术手法是鉴赏中常常要提到的内容,只有准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才能更加明确了解诗人用什么办法来传达感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