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主义是好的吗(修正主义比完美主义)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完美主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有一条回答是这样写的:“我会过分执著,一遍遍的确认做过的事情,保证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但这种执着并不是坚持,每当我认为未来已经达不到想要的目标,我会立即放弃,并陷入深深的绝望。”

回答虽然不是高赞,但是瞬间击中了我的心,“完美主义”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完美吗?我想答案是“未必”。

修正主义是好的吗(修正主义比完美主义)(1)

扎西拉姆.多多在《喃喃》里写道:“如果可以接受自己也不那么完美,就不用忙着去粉饰了。”

是的,每个人都不是生而完美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使自己变得完美的第一步。

01 “完美”是成功的“绊脚石”

事事追求完美,会让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必要的准备工作上,迟迟得不到想要的工作成果。

小张就是这样一个人,做任何事之前都注重制定计划。

有一阵她对演讲感兴趣,于是在床头堆起一米多高的演讲与口才类书籍,准备把书看完再训练演讲能力;有一阵她想提高烹饪水平,于是下载了一堆美食博主教授烹饪的视频,准备把视频一一学会才开始下厨;还有一回她想考注册会计师,于是到处收集注会工作方面的资讯,三年过去还没有开始学习……以至于三十出头的年纪,却总叹一事无成。

在成功学里有个著名的“一万个小时法则”,即要在某一领域达到一流水平,至少需要一万个小时的练习。那么问题来了,大家都有多年工作或学习的经验,为什么成为专家的人却寥寥无几呢?

作家金川顕教在他的著作《高效行动力:从想到到做到的持续行动术》第一章中揭示了答案:这一万个小时里面并不包括“输入”的时间……因为只有将这一万个小时全部用来进行“输出”,才能达到一流水平。

实践出真知,金川顕教所谓的“输出”指的正是实践。小张虽然充满斗志,也看似付诸于实践,但是她的努力只流于表面,也就从来没有获得过有益的提升。

Tal在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里面说:“我读了研究报告,反省个人经历,我知道完美主义对我百害无益,有损于我的健康。”

完美主义让我们在准备阶段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认为这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面可能会让我们驻足不前,另一方面还可能会让我们坐失良机。

李倩和潇潇一起干销售,每次拿到潜在客户的资料时,李倩总是针对客户的特点认真研读销售手册,花费几天时间制定公关策略。而潇潇只是简单了解一下客户的大致情况就着手沟通事宜,大胆向客户打电话进行推销。试用期结束后,李倩的业绩非常惨淡,而潇潇却拿下了好几个单子,成功转正入职。

在听到录取结果时,李倩愤愤的说:“还不是因为我的销售手册没有潇潇的细致,派给我的客户也没有她的容易说服,我只是运气不好罢了。”殊不知,正是完美主义让她错失了胜出的良机。

修正主义是好的吗(修正主义比完美主义)(2)

02 放弃“完美”,才能靠近“完美”

山本文绪在《蓝另一种蓝》里说:“人有的时候真是奇怪,选择了的会后悔,放弃了的会遗憾,但是完美只能是一种理想,而不可能是一种存在。”

我曾是个完美主义的人,一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完美主义促使我将自己的遣词造句、行文结构和主题立意与优秀作品进行对比,然后因为自己写的差强人意,就在内心判定自己写作水平差,没有办法写出让人满意的作品,从而拖延、放弃写作计划,导致自己很难写完一篇稿子。

究其原因,完美主义让我给自己设立了过高的标准,让自己产生不切实际的预期。一旦发现自己的成果达不到预期的要求,我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满,从而扼杀坚持下去的积极性。

心理学上有一种“漏掉的瓦片效应”:一栋房子顶上铺满了瓦片,大部分排得整齐有序,但偶尔会有漏掉的。有的人在看房顶时,不是看铺得很好很整齐的部分,而是专看那一块铺漏了的瓦片。

这个效应用来比喻那些凡事专挑自己的缺点,总是爱自我为难的人。他们习惯于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去进行比较,对自己的优点却视若无睹。

如果放弃对“完美”的执念,正视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我们反而能够更从容的接近完美。

《非你莫属》有一期节目来了一个自称追求完美的求职者,华艺传媒创始人杜子建当场给出建议:“我觉得你要放弃完美,你为什么要追求完美呢?如果你现在把‘完美 ’这两个字丢掉了,你应该是完美的”。

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赢得第66届金球奖的4个奖项,但导演丹尼·博伊尔却在一场记者会上说:“我不得不承认,影片不够完美。”然而,就是这部让导演觉得不完美的电影受到了众多评奖组织的青睐,可见,“不完美”并不能阻碍我们成功。

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完美”,永远只存在于你的计划、想象之中,一旦开始行动,必然会打破“完美”。

03 “修正主义”比“完美主义”更重要

作家莫言曾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欠;树上的果实,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莫言的话揭露了一个道理:“不完美”是常态,我们只有破除了对“完美”的执念,才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更接近圆满。

那我们应该怎样克服“完美主义”呢?

金川顕教指出:事后修正运行轨道,是通往成功的捷径。首先进行最小限度的输入,接着马上开始进行输出,之后再输入不足的知识,最后再重新审视和反思。

能够灵活机动地修正运行轨道,才能获得成功的眷顾,尝试过后如果出现错误,我们就会寻找解决方案,针对性的补足自己的短板。失败让我们记忆深刻,以后碰到相似的情形时必定会处理得更好。

有个网友曾经分享过一句话:即使是飞机,也不是按照直线飞抵目的地的。

是的,飞机一跃千里,也会因外界或自身的因素不断调整方向和速度,只要整体上是不断前进的,都比站在原地更有意义

机器如此,人也亦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