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诏书(古代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由于古装电视剧的错误导向,在大家的眼中,文武大臣都下跪着,头也不敢抬起,专心听钦差大臣,或者传旨太监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实际上,这是不懂历史的编导想象出来的,他们把圣旨给读错了。大部分人是不是也跟着电视剧给读错了?确实读错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在四个字之间断句虽然很顺口,却是错误的,而是应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断句,先读“奉天承运皇帝”六个字,再读“诏曰”两个字,接下来读正文。这是为什么呢?

奉天承运诏书(古代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1)

我们先看看圣旨上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的起源。

在明朝之前,秦汉、三国、两晋、两宋等朝代,是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的,样式每个朝代都不一样。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一般“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开头强调皇帝的“正统”性,元朝的圣旨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开头,因为蒙古人信奉长生天,唐朝时期的圣旨以“门下,天下之本”开头。总之,历朝历代的圣旨开头都是不太一样的。

流传最广的圣旨开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从明朝朱元璋开始的。因为明太祖朱元璋举行朝会的正殿叫奉天殿。又因为皇帝是“天子”,“天”与“皇帝”书写时,要平齐,因此皇帝两字要换行顶格写,这才被误认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诏书(古代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2)

朱元璋出身贫寒,他在当皇帝后,他的父亲、大哥、母亲在饥荒中先后去世。他被迫出家当了和尚,起码能吃饱饭,不至于被饿死。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但是他非常自卑,因此为他自己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宫,其中他用来举行朝会的大殿规格最高,被命名为“奉天殿”。后来,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迁都北京,他在北京模仿南京城修建了紫禁城(故宫),其中奉天殿也从南京“搬到了”北京。

奉天承运诏书(古代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3)

从此,皇帝发布圣旨便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因此,“奉天承运”的说法很可能是来源于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天殿。清朝大学者俞樾在《茶香宝续钞》中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从客观上佐证了“奉天承运”四字来源于奉天殿。

“奉天承运”还有一种来源,也和朱元璋有关。明朝万历时期,天文学家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所执的大圭上刻着“奉天法祖”四个字。因此朱元璋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他颁布的诏书在开头加上“奉天承运”四个字,以示正统性。

奉天承运诏书(古代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4)

那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奉天承运”是修饰词,来修饰皇帝,尊奉上天旨意,继承新生的气运,指代皇帝君权神授,受命于天。“诏曰”两个字相当于现代的公文体裁的一种,是诏告天下的意思,用于向天下臣民发布重大政事。还有两种体裁,分别是“制曰”和“敕曰”。其中“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浩荡、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敕曰”有告诫的意思,皇帝告诫新晋官员们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恃宠而骄。

奉天承运诏书(古代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5)

因此,如果大家再看到明朝之前的古装电视剧中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定要嗤之以鼻,对此纠正。如果大家看到古装电视剧中太监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一定要去纠正这个错误的读法。大家千万别再读错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