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的抗日英雄有哪些(抗日劲旅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是华南抗日纵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的功绩,党史是这样评价的:

东纵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东纵组成人员中,知识分子多,港澳同胞多,归国华侨多,女战士多,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较高并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东纵把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推进到敌占区的香港及沿海城市,成功地创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击战争的典型范例;东纵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贡献。

东江纵队,孤悬敌后,在没有党中央直接支持的情况下,艰难独立发展,从刚开始的200余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9个支队9200余人,活动地域从刚开始的东江两岸扩展到广州市郊区、粤赣湘边区和海陆丰地区,可以说,东江纵队为华南敌后抗日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东江纵队的抗日英雄有哪些(抗日劲旅东江纵队)(1)

东江纵队游击队

但是,在1955年授衔时,东江纵队仅走出来一位少将,那就是原东江纵队的司令员曾生。

相比于同时期的琼崖纵队、珠江纵队,东江纵队走出来的将军是最少的。

琼崖纵队到1947年,部队才发展到8000余人,1955年授衔时却走出了一位中将(庄田)、一位少将(马白山)。

珠江纵队的规模比东江纵队还要小,到抗战胜利时,部队还不到3000人,至1945年1月15日正式成立“珠江纵队”时,由于部分部队分出,实际人数才1700余人,1955年授衔时却走出了两位少将(谢斌、谢立全)。

相比于此,作为抗战时我党在华南地区最大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1955年授衔时为何仅走出一位少将呢?

东江纵队的抗日英雄有哪些(抗日劲旅东江纵队)(2)

东江纵队司令员 曾生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规模小,人数少

东江纵队的成立时间其实很晚,1943年12月2日才正式成立。

他的历史始于1938年10月13日,东莞中心县委成立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人数有120多人(队长王作尧,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38年10月下旬,在党组织的部署和组织下,与1938年12月2日成立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曾生,1955年被授予少将)和1939年1月1日成立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王作尧)

两支队伍总兵力加起来一共200余人,后经过不断发展,至1939年年底,两支游击队已经发展到700余人。

但是,两支队伍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不仅要面对日军,还要防范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围攻。

比如,1940年3月,刚刚有所发展的两支游击队就遭到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攻,两支游击队被迫向海丰、陆丰转移,途中被追击堵截,损失严重,最后仅剩100余人。

1940年8月,两支受过重创的游击队分别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大队和第5大队,曾生、王作尧分任大队长。

两个大队在接下来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斗争中,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到1941年秋,两个大队的兵力已经发展到1500余人,武装民兵1000余人,并分别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2年1月,曾生和王作尧第3、5大队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梁鸿钧任总队长、尹林平任政委,曾 生、王作尧任副总队长。

东江纵队的抗日英雄有哪些(抗日劲旅东江纵队)(3)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梁鸿钧

至1943年11月,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积极出击,先后作战7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共1000多人,顽军100多人,部队总兵力也发展到了3000多人。

1943年12月2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正式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委,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到1945年8月,东江纵队经过发展,已经拥有9个支队,兵力也发展到9200余人,辖9个支队,拥有江南、江北、粤北、东进4个指挥部,活动地域也由原来的东江两岸扩展到广州市郊区、粤赣湘边区和海陆丰地区,相比于抗战初期,部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诚然,东江纵队在没有党中央的直接支持下孤悬敌后坚持斗争,并且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是难能可贵的。

但他的规模及人数相对于同时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来说还是发展很慢的。

我们就以抗战开始及胜利后,八路军、新四军、东江纵队这三支部队的发展情况做一个简单地比较:

抗战开始时的人数:

东江纵队:200余人

新四军:1万余人

八路军:4.5万人左右

抗战胜利时的人数:

东江纵队:9200余人

新四军:30余万人

八路军:100万人左右

为了更明晰东江纵队的级别,我们看一下他的后期发展。

东江纵队的抗日英雄有哪些(抗日劲旅东江纵队)(4)

行军中的东江纵队游击队员

抗战胜利后,根据国共《双十协定》,我党领导的南方抗日武装北撤,东江纵队主力与珠江纵队、韩江纵队等华南游击队部分兵力北撤山东烟台,进入山东解放区,归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领导。

1947年8月1日,在各纵队原有兵力的基础上又加入新兵,成立两广纵队。

到1949年6月,两广纵队又整编为3个师,再加上新组建的炮兵团、教导团,全纵队共1.3万余人。

而他此时与其他野战军下辖的纵队相比,人数还是少的。

就以两广纵队所在的华东野战军来说,在解放战争后期,华东野战军主力纵队已经发展到40000人以上,就连普通纵队也超过30000人了。

可见,两广纵队的级别,就以兵力来说,基本等同我军主力部队纵队级以下的师级这一级别,甚至还要往下,严格来说,介于师旅之间还是比较合适的。

在1955年授衔时,各野战军各个纵队的司令员多被被授予上将、中将军衔,也有部分纵队司令员被授予大将、少将军衔,比如:

一野三纵司令员许光达、二野四纵司令员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

三野三纵司令员何以祥、十纵司令员朱绍清被授予少将军衔。

四野三纵司令员曾克林、八纵司令员段苏权、十一纵司令员贺晋年、十二纵司令员:钟伟被授予少将军衔。

而在师这一级别中,1955年授衔时,多为少将、大校。

因此,按照东江纵队以及其后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主要领导授少将军衔是正常的。

但是,为什么东江纵队在1955年授衔时仅走出一位少将呢?

这就要说到另外一个原因。

东江纵队的抗日英雄有哪些(抗日劲旅东江纵队)(5)

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

二、主要主官牺牲或转业到地方

其实,东江纵队在1955年授衔时原可以走出两名少将,除了司令员曾生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

王作尧本可以授少将,但是在1953年,他由于“历史问题”被控制使用,最终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直到1961年才晋升为少将。

当然,这个问题在这里不做重点阐述。

东江纵队的优秀将领很多,除了曾生、王作尧之外,还有梁鸿钧、尹林平、杨康华等人,但很多人在1955年没被授衔,主要是因为主要主官牺牲或转业到地方。

梁鸿钧是1928年的老党员,抗战前就是团政委了,1938年还担任过延安警备司令部参谋长。

1939年被党中央派到广东,负责指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此后历任广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等职。  

1945年1月任刚组建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员。

1945年2月,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攻中,壮烈牺牲。

梁鸿钧对东江纵队的发展与壮大是有着很大的贡献的,如果他没有牺牲却还在部队工作的话,他很有可能被授予中将军衔,最低也会是少将。

东江纵队的抗日英雄有哪些(抗日劲旅东江纵队)(6)

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

尹林平1931年入党,是一名老红军,曾参加中央苏区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之后,被派到闽西创建根据地,参与创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后任团长。

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率领队伍留下来打游击。

日本军入侵华南后,他奉命来到东江地区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敌后武装斗争。

1939年6月,他同时担任曾生、王作尧两支游击队的政委,在他的参与下,两支队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46年,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尹林平留了下来,相继担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副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1955年1月,尹林平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广东省副省长、华南分局交通运输部部长等职,从此转入地方工作,因此也失去了被授予军衔的机会。

作为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的杨康华,也是因为建国后转入地方工作从而失去被授予军衔的机会的。

杨康华入党相对较晚,他是1936年入的党,但学历很高,毕业于中山大学。

1946年,东江纵队北撤时,他随主力部队一同北上。

两广纵队成立后,他依然任政治部主任。

1949年底回到广东,虽有军职,但主要从事城市管理工作,

1952年后,正式脱离军队,转入地方工作,历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文教部部长、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职,从而也失去了被授予军衔的机会。

东江纵队的抗日英雄有哪些(抗日劲旅东江纵队)(7)

曾生

综上所述

东江纵队相比于我党直接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来说,有着他的特殊性,他孤悬敌后,在环境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持斗争,为我党在华南敌后保留了一支抗日劲旅,这是非常不易的。

但由于部队发展慢,活动范围小,再加上1955年授衔时的有关规定以及部分历史原因,导致东江纵队在1955年授衔时只走出了一名少将。

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东江纵队历史贡献,他们的事迹会永远写在共和国的功劳簿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