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学会看待自己的(为什么孔子会说)

原宪与老师孔子的对话还没有完,讨论完邦无道谷不谷的问题后,原宪还进一步请教了自己由仁的理解,原宪认为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为恶,应该算是“仁”了吧。没想到孔子很有艺术性的告诉他难得啊,不知道!估计原宪心里也在嘀咕,不是就不是呗,非要说个不知道。这段对话是《论语.宪问篇》第一章的后半段,其原文是接着前半段的,“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原宪的心里活动可没在其中,是本人想当然尔。

孔子是如何学会看待自己的(为什么孔子会说)(1)

先看看 “克、伐、怨、欲”分别是什么意思,“克”字作为象形字,是一把石斧直向一头张着嘴的猛兽砸去,表示战胜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争强好胜的意思;“伐”字本义指用武器击杀,泛指砍断、征讨,又假借为自我夸耀,这里就取其自夸、自我炫耀的意思。;“怨”字好理解,就是字面怨恨、忿恨的意思;“欲”也没有什么难懂的,就是贪欲的意思。

孔子是如何学会看待自己的(为什么孔子会说)(2)

了解了以上四个字的意思,原宪与孔子这段的对话的意思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原宪问“好胜,自夸,怨恨与贪欲,这四者都能通过严格约束,使自己身上没有这些现象,可算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算的上难得了。若说算不算的上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是如何学会看待自己的(为什么孔子会说)(3)

原宪之所以会问这样的问题,朱熹夫子认为“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意思就是原宪能严格约束自己,能做到不行“克伐怨欲”,所以想问问老师自己这样是不是算得上“仁”了。都问到这份上了,还说自己能不“伐”吗?不过,朱熹夫子的理解也是他想当然尔,原宪怎么想他也是靠猜的。

孔子是如何学会看待自己的(为什么孔子会说)(4)

对于孔子的回答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不恶与好完全是两回事,克伐怨欲只能算是不恶,对于良好的品质“刚、毅、木、讷”孔子也只是认为它们属于“近仁”而已。到底怎样才算仁呢?孔子说的很清楚啊,“克已复礼为仁”!“克、伐、怨、欲不行”只是克已,你不能把“复礼”给丢了啊,遇事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孔老夫子当然不会认可了。

孔子是如何学会看待自己的(为什么孔子会说)(5)

但是为了不打击提问者的积极啊,孔夫子只好说难得啊,但是算不算得上仁,我就不知道了。孔夫子还想呢,万一我说个不算仁,再被后世那帮腐儒解读成不行克伐怨欲不算仁,那我行一行克伐他欲是不是就算仁了呢?

孔子是如何学会看待自己的(为什么孔子会说)(6)

另,可能还有人不了解,克伐怨欲现在已经成为汉语成语了,反正在学论语之前我是没听说过这个成语。此成语的意思是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也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此成语怎么用的问题,找了下度娘,示例:清·俞正燮《癸巳存稿·于谦狱论》:“万历甲辰九日,东林会讲克伐怨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