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

稷山县城中的稷王庙献殿前檐立板上,雕有《农事四时图》木雕长卷画幅,这在国内同类古代建筑装饰中十分罕见,堪称稷王庙中的石雕、琉璃雕、木雕艺术“三绝”之一,但是“绝”在何处?本文就《农事四时图》木雕艺术之“绝”进行初步探讨,论证。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1)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2)

山西.稷山县

稷王庙献殿前檐木雕

《农事四时图》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木雕艺术由于取材方便,易于加工,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历史上一直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当步入稷山县的稷王庙献殿前,仰观前檐立板上雕刻的《农事四时图》,不禁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此画由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他开创了我国绘画史上的长卷式叙事绘画的先河,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艺术地位。再看《农事四时图》何至不是一幅木雕艺术长卷呢?!对照两幅作品,虽然用材不同,表现的内容、情节和手法也不同,但两幅作品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展开式的长卷形式,都会给人们产生强大的视觉上震撼刺激和心灵上不凡感受。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3)

  《农事四时图》木雕长卷由右、中、左三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画面的高是46cm,长是400cm,总长为1200cm。所表现的内容分别是:右为《春耕夏耘图》、中为《朝圣祭祀图》、左为《秋收冬藏图》。作者在稷山四十多年的工作生活中,多次在稷王庙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引客游览、担任扩建彩绘艺术指导、静心观瞻研究,将木雕长卷《农事四时图》其艺术特色作以下归纳: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4)

一、主题鲜明,选材典型

作品的主题是“朝圣祭祀”和“农事四时”。人们之所以历朝历代朝拜后稷并世代祭祀,是因为后稷树艺五谷,开粒食之先河;教民稼穑,创农耕之伟业。在选材上择取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农事的典型场面作素材,将后稷的功德与农事四时一目了然的表现出来。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5)

二、长卷展示,恢宏大气

在明清以前,出现在建筑上的木雕多采用连续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花格纹样、几何纹样等作建筑物的局部装饰,但用人物形象且融进成组的、有情节的场面、以长卷形式表现十分罕见。这样的艺术形式处理,更能显示出作品场面的恢宏和木雕艺术手法的大气。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6)

三、构图别致,对称平衡

由于表现主题、内容和材料、规格的制约,此图的构图独具匠心,十分别致。中间的《朝圣祭祀图》将散点和平行透视相结合,后稷与两侧人物位置居中,并以此为中心两边对称的分别雕有两组人物。在这五组人物中,巧妙的以山石、树木、洞穴作间隔,并辅衬雕刻有羊、牛等动物形象,使画面达到浑然一体的平衡和节奏作用;左右两边的木雕构图则采取了对称的手法,用牡丹花间隔农事场面;从视觉上削弱了对称的呆板之感。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7)

四、内容丰富,情节有序

《农事四时图》长卷式木雕的三个部分,采用叙事式的表现手法,不但表现内容丰富且情节安排有序。右、左两边的《春耕夏耘图》、《秋收冬藏图》采用了中国古建筑雕刻构图中的等分分割法,自右往左表现了“扶犁耕田”、“拉耧播种”、“收获挑担”和“谷场碾打”、“风车去杂”、“口口口口”六组农人劳作的场景,内容十分丰富。每组画面的间隔距离虽然几近相同,但却分别用四朵牡丹隔出三个空间用以农事劳作的情景表现,使画面产生艺术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种板而不滞的情节安排可谓匠心独具。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8)

  相比两边画面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而言,中间的《朝圣祭祀图》真可谓神来之笔。画面表现的内容是老百姓朝拜祭祀后稷的场景,但在人物和情节安排上一反左、右两边按节令、工序排列的手法,将后稷作为圣像既大且高稳居画面中央,身旁左右各有两个艺人扮相的人物在燃香、鞠躬和弹唱、献物,浓缩了当时朝贡祭祀活动中的动态精华。其它四组人物形象自右向左分别为“携子朝圣”、“结伴而行”、“口口口口”、“携物祭祀”。同时,这幅作品也一反前两幅牡丹花分割画面的形式,则用树木、山石、洞穴、动物按照密收疏放、聚散有致、凹凸结合、层次分明的艺术手法进行组合,真是鬼斧神工,木雕之绝。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9)

五、取材生活,形象生动

在这幅长卷式的木雕作品中,表现的题材有人物、器物、动物、植物、山石、花鸟......真可谓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全图中共有人物约28个,这些人物中有老幼之别、坐行之分、动静之态、聚散之状;器物10多种,如:犁、耧、锄、担、杖、凳、碌碾、风车、木掀、酒壶、贡盘、簸箕等;植物有乔木、花卉;动物有牛、驴、羊等。这些表现题材大都取自我国北方农村乃至稷山县当地,是人们十分熟悉和使用过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的亲切感,因此历来受到各领域专家、学者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赞誉。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10)

  画面中的人物最高为25cm左右(后稷坐像),一般人物的高度大多在20cm左右,最小的孩童形象也只有10cm左右;在如此规格的材质上,要刻出各种人物的不同动态,且比例得当、动态自然、神态各异、细节精到,足以看出当时工匠的木雕技艺是多么精湛;在人物的神态上,后稷的庄严肃穆、朝拜者的敬仰虔诚、农人的对视微笑交谈、农人挑担的吃力表情、各种手的姿态、不同服装上的衣纹走向和花饰装扮,特别是后稷的眼睛瞳孔和朝拜老艺人的胡须都雕刻的精细甚微、栩栩如生,称之谓巧夺天工并不过分。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11)

六、雕法多变,工艺精湛

在我国传统的艺术品中,书法讲笔墨气韵、绘画讲线条色彩、篆刻讲刀法阴阳。就木雕艺术作品而言,讲雕法的综合运用。当代的雕塑作品中出现的象牙雕、木雕、玉雕、铁雕都体现出不同材质、不同内容、不同雕法(包括微雕技艺)的综合运用。殊不知这些雕法在稷王庙中数百年前的木雕长卷《农事四时图》中就被我们的工匠先辈们运用其中。在整幅长卷画面中,工匠先辈们采用了多种雕法且灵活运用,与主题鲜明、选材典型,长卷展示、恢弘大气,构图别致、对称平衡,内容丰富、情节有序,取材生活、形象生动等艺术原素有机统一,才创作出了这一幅史诗般的、长卷式、精湛的绝世木雕艺术大作。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12)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13)

在雕刻手法上诸如:

阴雕,也称为阴刻或沉雕,就是将平面材料刻凹下去的一种雕刻手法。作品中衣纹、叶脉即用此法。

浮雕,也称为阳刻或阳雕,这是雕刻和绘画相结合的效果,使雕刻的形象凸现于材料表面,靠透视、立体等手法表现出一种三维效果。作品中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表现。

圆雕,也称立体雕,应该是360度全方位雕刻,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观看。由于古建的前檐立板雕刻纹样与人们的观察角度限定在160度范围,往往另外160度就看不见。尽管这样,《农事四时图》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植物还是采用了这一雕法。

透雕,也称镂空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保留了突出的纹样部分,再将不需要的部分镂空,使作品更有奇妙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显得更加灵动,颇具视觉冲击,同时也展现了工匠们高水平的雕刻技艺。这在《朝圣祭祀图》中的树身、枝杈和簸箕的柳编花格上都表现得十分精到。

双面雕,实际上是透雕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需要奇妙的构思创意,才能使形象显的奇妙多变。作品中的牡丹花瓣、花蕾正反关系以及风车口的前后关系都用此法表现的非常到位。

通雕,由浮雕、透雕发展而来。经过多层次的浮雕或透雕,使物象重重叠叠、多层相加,使人感到作品更加精细华丽、赏心悦目。作品中的松树枝、山石、窑洞均采用此法完成。

长卷式《农事四时图》木雕是稷王庙中所有木雕的精华部分,堪称国之瑰宝、木雕一绝。其它如献殿后檐、钟楼、鼓楼四周的木雕装饰,无论是从内容表现还是木雕工艺上都有必要进行学术上的研讨。限于篇幅所限,作者只就《农事四时图》这幅长卷式的木雕艺术品进行初步的析解和探讨,以期引起考古、史学、建筑、艺术等相关学术领域的注意。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14)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15)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16)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17)

凌支寺四天王木雕(稷王庙中的木雕为何绝)(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