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在古诗中的一般意象(浅析文人墨客诗词中的)
梧桐树高大挺拔,材质良好,是众多树木之中的佼佼者,更是文人墨客笔下及其偏爱的植物意象。提起梧桐,人们会经常联想到凤凰,凤凰作为百鸟之王,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早在《诗经》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就是关于“凤凰栖梧桐”的描写,《三国演义》也有类似的描述,在第三十七回中写道:“风翱翔于千仞兮,非梧桐不栖”,良禽择木而栖,志趣高雅的人自然择明主而事。梧桐可以招致凤凰栖息,可见梧桐的地位非同一般。根据有关的记载,仅唐代就有近230位诗人的660多篇作品中包含了“梧桐”意象,《全宋词》中收录的130位词人中有10%都使用过“梧桐”这一意象。“梧桐”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蕴,既有让人敬仰祈福的神圣色彩,又有让人黯然销魂的凄清色调。古代诗词中的“梧桐”都蕴含着哪些含义呢?
一、梧桐与人世爱情
古代有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和桐相惜相依,同长同老,同生同死,因此常常是诗人笔下忠贞爱情的象征。
著名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感情甚笃,不幸被拆散,遂以死抗之,生不能同床,死也要同穴。最震撼人心的结尾写道:“东西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这极富神话色彩的结尾通过对松柏和梧桐的描写暗示他们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旷世之恋,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渴求和对主人公坚贞爱情的衷心祝福。
宋词里还有一曲十分动人的“梧桐爱情”,那就是宋代贺铸的《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这是贺铸最为深情的一首悼亡词,字里行间我能深切体会到作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坚守, 贺铸回到苏州,见到了往日所熟悉的景物,马上联想到相濡以沫的妻子已经长眠在这里,再不能陪着自己一同游历这些景物了,不觉就产生了物是人非之感,于是愤懑地吐出一句:“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妻子岂愿先他而去?这种无理之问,作者这看似无理的发问正是至情之语,他对妻子那种断肠的思念,一下子就和读者“内心的柔软”撞了个满怀。词人运用“梧桐半死”、双栖鸟失伴象征朝夕相处的妻子离自己而去,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鸳鸯头白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了无生气。
二、梧桐与家国之愁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原来的生活可谓令人倾羡,她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不仅是伴侣,更是知己。因丈夫出任官职,两人聚少离多,这一时期她也写了很多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于丈夫的思念之情。眼前的一切都随着北宋灭亡、丈夫病逝、金兵入侵化为乌有。李清照为了避难,只身一人四处奔走。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是复杂的,在经历了亡国、家破、夫死的接连打击之后,她写下了这首《声声慢》,用梧桐来寄托自己伤时伤己的悲痛。
还有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萧瑟的秋风中,诗人独自走上西楼,清秋的梧桐树叶已经全部凋零,只留下光秃秃的枝丫,置身眼前的萧瑟景象,亡国之痛,家国之思朝着作者奔涌而来。这里的梧桐与缺月一同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出作者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三、梧桐与壮志难酬的君子之悲
梧桐的美质在重“比德”的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下成为君子的象征。古代文人经常以梧桐自比,把梧桐这个意象作为自己内心高洁的情操的载体。正因为如此,在“佳人伤春,君子悲秋”的文学模式中,怀才不遇的有识之士在自己失意之时往往也会将一腔悲愁寄托于梧桐。
蔡邕制作焦尾琴的传说一直脍炙人口,根据《汉书》的记载,蔡邕在游历吴中时遇到有人用桐木烧火做饭。他听到桐木在火中燃烧的爆裂声音判断出桐木是造琴良材,于是便将这段桐木抢救出来,制成了琴,这把琴的音色果然没有令作者失望,因为它的尾部已经被烧焦,因此称为“焦尾琴”。“焦尾琴”因此被称为是举世名琴,但它的琴声可能太过高雅,有曲高和寡之嫌,很多文人雅士认为未必所有人都欣赏它,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废琴》里有相关的描写。“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他借琴喻志,表达了自己不被世人赏识的苦闷之情。
蔡邕
不少政客也因为为官清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遭到很多小人的迫害,不被赏识,难逃贬谪之苦,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乌台诗案”中,皇上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曲解他诗句的含义,多亏了很多好友相助,纷纷为他求情,这才保住了性命,无奈被贬黄州。《卜算子》中有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的是一只寂寞的孤雁,词的开头便借用缺月、梧桐这两个意向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为下文中孤雁的出现烘托出一种冷清的氛围,也表现出自己在遭受政治迫害后的孤独处境。
在怀才不遇,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情况下,一些人则宁肯过清贫的日子,也不愿放弃自己的原则。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高唱道:“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居于梧桐之上,梧桐高大挺拔,蝉鸣的声响也因此远播,作者以蝉自居,借用梧桐树这一意向暗示内心的纤尘不染。孟郊的《秋怀》中有一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峥嵘的梧桐木制成的美琴多年闲置,无人使用,以致于它的声响仿佛都是在诉说哀思,寄托了诗人一生志趣高洁却穷困失意的悲哀。
四、梧桐与离乡之苦
梧桐是古代家庭院子里的常见之物,人们钟爱梧桐,因为它寓意着安静祥瑞,美满团圆,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为了理想和事业,很多时候,背井离乡是难免的事,梧桐也因此成为异乡的游子诉说离乡之苦的载体。
比如杜甫的《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秋日异乡盛开的菊花使作者想起故乡的梧桐树,这个季节故园的梧桐树应该也长高了吧。再如元稹的《桐孙诗》,“去日梧桐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早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正值桐树开花,桐叶繁茂,再次回到家乡时作者已经是满头的白发,梧桐树也已经长满孙枝,这里通过梧桐树的生命历程侧面的反映出作者离家之久,同时感叹世事无常。张籍《夏日可畏》曰:“落照频空簟,余晖卷夕梧。如何倦游子,中路独踟蹰。”黄昏夕阳下的梧桐使诗人想起家园,厌倦这羁旅生涯,独自踟蹰,顿生回乡之意。再如刘兼的《梦归故园》:“桐叶飞霜落井栏,菱花藏雪助衰颜。”梧桐也已经掉落,落在了井栏旁边,这两句对于景物的描写引出了后文的感叹,“觉来依旧三更月,离绪乡心起万端。”诗人心中背井离乡,思念故园的愁绪顿时被激发出来。
王国维先生曾经把诗的境界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我之境”,一种是“无我之境”,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合一”。其实优秀的诗人在选择意向的时候,已经把自己融入了意向之中,通过意象来抒发自己下笔时的所叹、所悲、所感。围绕着梧桐树,曾经写下了多少动人的作品,讲述了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感谢梧桐树为诗歌创作提供乍现的灵感,为中华文化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浩如烟海的诗篇正是有了这无数物我合一的意象加入,才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才能令千百年之后的我们仍然能与前辈们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交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