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p值多少正常(幽门螺杆菌HP有哪些危害)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引起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通过现代科学定量检测,胃中存在的Hp在正常范围值之内,对身体影响较小,但是当指标值超过一定数值之后,就可以引起的胃炎、消化性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因此,经过专业技术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精确定量,然后,采取专业治疗来控制菌群数量,阻止幽门螺杆菌对我们身体的伤害。
图片来自网络
一、幽门螺杆菌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导致慢性胃炎。好多慢性胃炎的患者在治疗胃炎的过程中,总是反反复复,在通过对胃粘膜的检测之后才发现是螺旋幽门杆菌呈阳性导致的。螺旋幽门杆菌附着在胃粘膜上,对防御系统进行破坏,导致毒素作用于胃部,引起胃炎,并间接导致胃部的其他病症,它一般是通过尿毒酶以及黏附因子等手段影响胃部健康的。
2、会导致胃溃疡。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患有胃溃疡的患者体内螺旋幽门杆菌呈阳性,其在发挥破坏作用时一般是通过分泌的尿毒酶将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对胃粘膜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引发胃炎。
3、会导致胃癌。一般胃癌的发生和螺旋幽门杆菌呈阳性分不开,在进行螺旋幽门杆菌检测之后,若是指标长期居高不下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4、会导致龋齿和血栓等情况。螺旋幽门杆菌在对胃部进行大肆破坏的同时,还会影响口腔溃疡以及引起口臭等。在螺旋幽门杆菌还会导致龋齿上的牙斑菌数量升高,对牙齿产生危害;螺旋幽门杆菌具有一定的不固定性,它不一定安安静静的存在于胃部,要是它不小心跑到心脏或者是脑血管中,会引起血栓,导致生命危险。
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必须先查明胃内有无幽门螺杆菌和查清感染程度。
二、检查幽门螺杆菌方法有哪些?选择哪种方法好呢?
检查幽门螺杆菌,有呼气试验、胃镜活检和抽血化验三种方法。
1、碳13呼气试验检测,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金标准。这一方法检出率和符合率都很高,而且无放射性,最为安全,对于各类人群、年龄都适宜,是检查幽门螺杆菌公认的最好方法。在进餐2小时后作此检查为宜(因胃内尚有部分食物,试剂反应较为充分)。在采样过程中,受检者只需“一喝二呼气”:先向手掌大小的蓝色采气袋稍用力吹足气后旋紧盖子,然后口服小半杯柠檬味的试剂液,过半小时向绿色采气袋吹足气。通过高精度红外检测仪,经电脑自动取样分析,就能准确诊断胃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精确定量,以数字显示供专科医生准确用药。在医院化验报告单中,常用 号多少来表示感染的轻重程度,病人一看就明白。
2、碳14呼气试验检测,这项检测因有放射性,因此对儿童、孕妇、哺乳妇女和年迈体弱者不宜采用。虽然服下的胶囊等试剂所含放射极微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知(国药管安[1999]219号)中对放射性作了专业说明,明确限定“不宜作为大范围的胃病普查或体检中胃病的一种检查方法”。
图片来自网络
3、胃镜活检检测,是做胃镜检查时“搭车”采样,再通过显微镜检查。如果发现幽门螺杆菌,即可确诊。胃镜活检采样存在不足:患者要经受插镜之苦,因幽门螺杆菌呈灶性分布而且所取标本小而容易漏诊。
4、抽血抗体检测,是因为人胃被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产生抗体,但要数月才会达到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期,结果常出现假阴性,使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幽门螺杆菌即使被根除后,因抗体要1~2年才真正转为阴性,这样必然使治愈者长期背着假“阳性”黑锅,接受多余治疗。抽血抗体检测的结果与临床实际不同步,所以不宜作诊治依据。
胃肠界公认:碳13呼气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是最准确、无放射性的最佳方法。
三、如何根治幽门螺旋杆菌?
目前对于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而且合并有胃部不适症状的患者,一般多采用标准的四联疗法: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这一类药物,一种铋剂,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两种抗生素。两种抗生素一般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者左氧氟沙星加上甲硝唑,这是标准的四联疗法,进行一个周期的治疗,幽门螺杆菌一般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对于部分患者,如果治疗效果不好,下次治疗要换一种抗生素,不再用之前的抗生素。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口腔的卫生,餐具定期的消毒,和家人一块儿用餐的时候应该分餐,而不要在一块吃饭,因为它可以通过饮食去传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