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原平市在山西哪里(山西省原平市--我的老家城市)
原平市行政地图
原平是山西省北部县级市之一(另一个为怀仁市),由忻州代管。地处山西北中部,东临五台县,西靠宁武县,南与忻府区、定襄县毗邻,北和代县、朔州市平鲁区、朔州市朔城区接壤。原平市辖3个街道、7个镇、11个乡,520个行政村,户籍总人口49.3万(2012年)。辖区东西相距62公里,南北长约58公里,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万亩。原平是国家卫生城市、中国诗歌之乡、"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点"和"扩权强县试点"的双试点,城市名片:"铝电名城、酥梨基地、三班故里、慧远故里、晋贤故里、将军之乡、书画之乡"。
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原平有2000多年的城治历史(原县址一直在今原平镇后改新原乡)。
战国时属于赵国,秦时属太原郡。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始置原平县,属太原郡,东汉建安十五年移置为云中县,属新兴郡。建安十八年复原平县,属雁门郡。三国时仍为原平县属雁门郡。
西晋时永嘉末陷(侨置崞县于今崞(guo)阳城--见崞阳镇介绍)。十六国前期属雁门郡原平县境地,后县治移至今崞阳(至解放后1958年12月)。东晋元兴二年(410)置石城县(今崞阳),隶属秀容郡。武定四年(547)改为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齐时为北显州属并州省,北周又复石城县属并州总管府。
隋开皇五年(585)复改石城县,十年(591)属平寇县,至大业二年(606)改名崞县。
唐贞观初,崞县属河东道代州管,贞观五年以思结部落驻于秀容境,置怀化县。贞观十二年改属代州,后并入秀容。证圣元年分武延县,神龙元年改称唐林县(在今原平唐林岗)。五代后一直沿袭崞县至金初为河东北路代州管,金(1128)改为崞山军。
元太祖十四年(1220)升为崞州,属冀宁路。至元三年(1266)属太原府。
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崞县,洪武八年(1375)属太原府代州管。
清雍正二年(1724)直隶代州,仍称崞县。
民国属雁门道,亦称崞县。
抗战时期,崞县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为东西崞县,1946年合并崞县。解放后至1958年12月人民政府迁县治于原平,改称原平县。1993年6月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称原平市(省直辖,忻州代管)。
行政规划原平市下辖3个街道(北城街道、南城街道、轩煤矿区街道)、7个镇(长梁沟镇、轩岗镇、崞阳镇、大牛店镇、苏龙口镇、阎庄镇、东社镇)和11个乡(新原乡、段家堡乡、沿沟乡、西镇乡、王家庄乡、子干乡、中阳乡、南白乡、大林乡、解村乡、楼板寨乡),共计520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原平市位于东经112°17′~ 113°35′,北纬38°35′~ 39° 09′之间。地处山西北中部,东临五台县,西靠宁武县,南与忻府区、定襄县毗邻,北和代县、朔州市平鲁区、朔州市朔城区接壤。东西绵亘群山为历代之天然界域,阳武河、滹沱河畔是全市之开阔地带。辖区东西相距62千米,南北长约58千米,总面积为2571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因地势起伏显著,境内各地气候差异甚大,一般年均气温8℃左右,一月零下9℃,七月23℃。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60天。
自然资源
原平资源富集,素有"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中间米粮川"之称。"东山摇钱树"是指东社等东山地区乡镇是山西省最大的水果产区之一和酥梨生产基地;"西山聚宝盆"是指轩岗等西山地区乡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铝、铁、石灰岩、钾长石、硅石、铜矿、粘土等20种之多;"中间米粮川"是指中部平川区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连续多年保持在5亿斤以上。
人口201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辖区共有194954户,户籍总人口为495254人,其中,城镇人口220388人,乡村人口274866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数为255282人,女性人数为239972人。从业人员有39326人,在岗职工有38740人。
经济
2012年,原平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5.2亿元,同比增长10.5%;财政总收入完成20.8亿元,增长18.7%,净增3.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8亿元,增长27.3%,净增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亿元,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114.6亿元,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95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6472元,增长16.8%。
旅游
原平滹沱河风景区
原平文物古迹遍布全境,有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26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阳武村朱氏牌楼、练家岗慧济寺、崞阳南桥等3处。著名胜景有"天涯石鼓"、 "五峰叠翠"等,另有土圣寺、佛堂寺、楼烦寺、文庙等十余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有:续范亭纪念堂,原平市烈士陵园,抗日烈士纪念碑,朱德、刘少奇路居旧址,下神头惨案旧址,峙峪惨案旧址,南神头惨案旧址等;农业观光游景点有山西六大温泉之一的大营温泉。
天牙石鼓景区
天牙山
原平天牙石鼓山距原平市5公里,南距忻州市30余公里。在崞阳(即原崞县城)东南20余公里处还有一座五峰山,古人将天牙石鼓山与其匹配媲美,时有"天牙是为天牙,五峰好比地角"。唐末诗人雍陶留有《再经天涯地角山》的四言绝句:"每忆云山养才,悔缘名利入尘埃。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天牙石山有鼓神祠,坐落于石鼓山下。祠宇坐北而南向,祠前门外有石旗杆、木雕牌坊和一对石狮,另有一座和神祠山门相对的古戏台。
崞阳普济桥
崞阳普济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以后历代曾予补修,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
慧济寺
慧济寺
慧济寺位于市东北12.5公里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阳乡练家岗村"惠济祠"取给困苦者以好之意,整个寺院建筑是典型的唐塑风格,殿内菩萨及木刻罗汉均属宁代艺术雕塑。
崞阳文庙
崞阳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公元1299)年间,原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历经明清两朝多次修葺,计有大成殿7间,东西廊房各10间,戟门5间,棂星门坊5间,敬一亭5间,小石林亭5间,泮宫坊3间,德配天地坊3间,道冠古今坊3间,金声玉振坊3间,库房3间,厨房3间,宰牲房3间,守庙住房3间,崇圣祠3间,名宦祠3间,乡贤祠3间,尊经阁上3间、下5间,文昌祠3间,乐楼3间,文昌三代祠3间,魁星楼1间,忠义祠3间,明伦堂3间,节孝祠3间,教谕署讲堂3间,训导署大门3间,讲堂5间,仪门内正厅3间,儒学大门1间等百楹建筑。
土圣寺
土圣寺
土圣寺位于市城区西南30公里水油沟村附近,背靠云中山脉,因该寺原有山林土地上千亩,土地收入丰盛可观,故而得名,据考始建于唐,"施火毁于火,明隆庆,万历年间先后重修复,每年四月初八政祭。"寺院两侧有一清泉,名曰"灵泉"故又取名灵泉寺。
崞阳关帝庙
崞阳关帝庙位于崞阳镇东关。据碑记载,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关帝庙座北向南,原有关公殿、戏台、东西配房、圣母殿、三义殿、龙王殿、山门等建筑,构成总体平面为长方形。戏台、西配房已无存,余其皆完整。关公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前有廊子,并有砖铺月台,四周有石质栏杆,栏杆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题记为清咸丰元年重修。关公殿后有小式木作圣母殿、龙王殿、三义殿各三间,均系晚清建筑。山门有台阶十四阶,逐级而上,又有台阶八级,并有砖铺平台,四周有砖砌花栏。山门门额上书"关帝庙",门前有照壁一座,石狮一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