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的社交真实故事(你懂95后社交吗)

“你被95后拉黑过吗?”如果没人问过你这个问题,或许不会注意到自己曾有被人拉黑的经历,很有可能就是95后最大的一批95后已经24岁,有部分刚完成学业不久,初入社会原本被别人拉黑不稀奇,但随着一些80后、90后网友的吐槽,95后群体凸显了出来网友觉得,一些95后是社交中的 “易碎品”,难以捉摸且不易交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95后的社交真实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95后的社交真实故事(你懂95后社交吗)

95后的社交真实故事

“你被95后拉黑过吗?”

如果没人问过你这个问题,或许不会注意到自己曾有被人拉黑的经历,很有可能就是95后。最大的一批95后已经24岁,有部分刚完成学业不久,初入社会。原本被别人拉黑不稀奇,但随着一些80后、90后网友的吐槽,95后群体凸显了出来。网友觉得,一些95后是社交中的 “易碎品”,难以捉摸且不易交流。

“一言不合就拉黑,是正常的操作”

“有时候连说错什么话,问错什么问题都不清楚,让人摸不着头脑。”今年28岁的小刘闲着无聊时,经常在某交友软件上和陌生人聊天、交朋友,却常常被95后给拉黑。

“有的时候还是‘秒黑’,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小刘说,他在交友软件上聊天的时候,会很自觉地使用礼貌用语,聊的内容也很普通,或家常或工作,并没有出格的话语,但经常聊不到几个回合,就被对方拉黑,让他很受挫。“有时刚发了个‘你好’,第二句话发过去时,边上就出现了红色的感叹号,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话不投机,那何必还要继续下去?浪费彼此的时间多不好。”1999年生的大二学生星子认为,与人聊天最重要的是舒服,纯粹尬聊没有任何意义。在干嘛?学的什么专业?毕业以后要做什么?这一系列问题,与陌生人更加说不着,聊三个回合足以看出是否投契。“亲爱的陌生人,我们聊聊抖音、吃鸡、爱好、星座不好吗?”

“‘你好’的问候方式也太out了!又不是活在古代。我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了作揖的场景……”星子说,现在朋友圈里都流行叫对方“小哥哥”“小姐姐”。他认为,问候方式是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悦耳动听的问候,会让人有继续聊下去的欲望。

“拉黑在我看来并非是社会上所说的‘不礼貌行为’,而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手段。”星子坦率地说,不合适就不要聊,聊多了还是不合适,能当朋友的机遇是一种天然的属性,拉黑只是不想浪费对方时间,无所谓“高冷”或“玻璃心”。共同的爱好、话题以及价值观等,是一切线上社交的前提,如果一开始接触就感觉不对味,直接拉黑有何不可?

“社交有保鲜期,三天可见是常态”

现在的微信朋友圈,爸妈的养生链接、80后及90后的晒娃图文以及各类广告贴、企业推文等占据了主要阵地,偶尔跳出几条无厘头的信息,或搞怪扮丑,或几个简单却意思模糊的词句,很多出自95后之手。然而,几天后再想翻看这些信息,发觉对方设置了三天可见,颇有些“阅后即焚”的味道。

“怀疑人生了,我觉得需要心理医生……”“朋友圈都在晒圣诞节,我就晒晒自己好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但又好像一点都不美好(配背影照片)。”这些都是出自95后悦悦的朋友圈。当有人问起,她也不想解释,甚至在几天后已经忘记自己曾发过的内容。

“往事已逝不可追,活在当下才美好。”悦悦说,设置成三天可见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别人“窥探”自己的过往。朋友圈对她而言,更像是一个垃圾桶,不用来宣传,也不用来普及知识,只用来宣泄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而这些情绪有时转瞬即逝,没有太大意义。

“我朋友圈的保鲜期,最长也就三天。”她说,自己在朋友圈的发言从不雕琢,偶尔翻看之前发的,会觉得自己以前说的话很蠢……三天可见是最合适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95后都把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但也有95后选择因人而异,对朋友圈内容选择分组可见,或是直接屏蔽部分人员。

“要不要给对方看全部的我,那就得看对方是不是值得信任。”2000年出生的大一新生赵毅认为,他并不介意朋友们通过朋友圈去了解他,或幼稚情绪化,或发过牢骚,都是经历。不过,这样的待遇仅限于真正的朋友。“如果是朋友,就需要接受我所有的好与不好,这样的社交保鲜期是无限期。”

“使用叠字,是对95后最大的尊重”

有研究表明:超过九成的95后用户,在社交聊天的过程中爱用诸如“嗯嗯”“哦哦”“对对”等叠词。“使用叠词,能缓和气氛、增进‘距离’。”星子说,很多时候还会在回复的话语后面加上“哒”“哈”“呀”“嘛”等语气词,如果收到的回复仅是一个单字,则会被认为没有诚意,也不亲切。

“我之前和女朋友聊天,只回复了一个‘好’,结果她闷闷不乐好几天。”星子说,那天他因为手头在忙,匆忙间只打了一个字发了出去,结果当天中午一起吃饭时,对方就没和他说过一句话,怎么哄都没用。“当时有些莫名其妙,后来翻看聊天记录时才发现,是没用叠字惹的祸,认为我不重视她。”

小刘也曾因叠字问题吃过亏。“刚开始聊得好好的,但是聊着聊着,对方就把我拉黑了。”后来,他把聊天记录给正在读高三的表弟看,才发现问题所在:原来他在回答时,经常使用“哦”。记者随即采访了多位95后学生,他们普遍觉得,单字回复会给他们带去一股“寒流”,让人觉得有些敷衍和冷淡。

此外,当95后在聊天时突然转移话题,比如“我去吃饭了”“我要打游戏了”“我去洗澡了”等等,证明不想再继续聊下去,是他们自以为不失礼貌的婉拒方式。但相对于80后等其他年龄层的群体而言,更多的只是理解到字面上的意思,故而会追问“去吃什么”“打什么游戏”“洗完澡继续聊”等让95后觉得“不识趣”的说法。

当然,交际对很多95后而言并没有明确的起止点。“能聊就聊,不想聊就散。”这是他们的交际方式,且认为秒回是一种交际的礼貌。

“倾向垂直渠道,我们需要高效社交”

相对于80后、90后,95后对微信、QQ并无太大好感,充其量只把它们当做传声筒,而并不承认其可以带来高效的社交,悦悦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在她的手机里,下载了陌陌、探探等多个社交软件,她说:“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在里面找找有趣的灵魂。”

“我们需要的是高效社交,话不投机半句多,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她说,现在很多社交软件,都会自动根据星座、性格等因素进行匹配,找到相似属性的人。

采访中记者发现,还有很多95后倾向于垂直领域的社交渠道,比如娱乐、内容、游戏等。“我认为,内容即社交。”大三学生张伟说,很多95后在内容社交(如知乎、贴吧)等应用上有着更高的偏好,认为可以从中获得更多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带来更高效的社交成果。另外,在社交的互动形式上,他们更喜欢尝试个性化方式,例如娱乐弹幕、帖子打赏、匿名评价等。

另外,很多95后还乐于和“志同道合”的同辈群体交流,选择合适的线下群体加入,以兴趣内容来驱动社交。“通过精准的线下匹配,找到同质群体,也是带来高效社交的重要方式。”张伟说,他酷爱创业,目前就加入了本校的创业学院培训班,在那里找到了归属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