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中谁是杜月笙的原型(上海滩青帮元魁张仁奎)

江湖登高处,风云漫山神龙见首不见尾;豪杰从此来,乱世激荡大刀劈魔也劈鬼!

民国上海滩,青帮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的名声如雷贯耳,但论到首开沪上江湖大局面,三大亨却要仰望青帮“大”字辈的张仁奎,张老太爷。

可以这么说,是张仁奎张老太爷告诉了后来的杜月笙,上海滩青帮教父该有怎样的江湖底蕴与格局,实力与手段。若没有张仁奎张老太爷化在江湖风云中的言传身教,杜月笙即便能攀江湖高峰,恐怕也难以达到民国帮会第一人的高度。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人常常只看到后浪的咄咄逼人,而忽略了前浪的气势磅礴——

上海滩中谁是杜月笙的原型(上海滩青帮元魁张仁奎)(1)

同治二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惨遭失败,烈火虽灭,但硝烟未熄,这一年一月六日,张仁奎出生在捻子、白莲教以及绿林盗匪横行猖獗的山东滕县山亭社张家湾村。

张家是张家湾村一户贫寒的农家,其父张海兰是地主家的长工,其母身体常年有病,只能在家做些缝补浆洗的心酸活。

因为家穷,张仁奎不到七岁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据说,幼年的张仁奎虽生得黑壮憨实,但对打打杀杀却不感兴趣,放牛之余,他总是一个人悄悄溜到沈庄村私塾,躲藏在窗外,偷听一位同宗老秀才讲学。

后来,老秀才为他诚心读书所感动,将他领进了私塾。然而,张仁奎在私塾未读多久,一桩突如其来的祸事就打破了他一心读书的愿望。

一天夜里,老秀才家中遭盗匪抢劫,一家老小全部被杀。眼见私塾恩师全家横尸血泊的惨象,张仁奎的血性被激发了出来,这股子血性让他看清了世道,乱世老实人,活下去太难了,只读圣贤书根本无法保命。

就这样,张仁奎拿起了他一生的标志性武器,镰刀,他立下誓言,要去习武,要做强人,要杀光藤县的匪盗,为私塾老恩师报血仇。

张仁奎有一个表叔叫沈然清,是鲁南一带少有的武术通才,尤其对查拳、形意拳有极深的造诣。张仁奎拿起镰刀,找到表叔后,以刀立志,磕头拜师,这一学就是十四年,学得一身武艺后,乡邻们送了他一个绰号:“张大镰刀”。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十五岁的张仁奎在表叔“习武当报国,武者要威名”的指引下,参加滕县武秀才考试,凭借一身的好武艺,张仁奎力拔头筹,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头名武秀才”。

因为在乡间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久,张仁奎遇到了一位慕名前来拜访,精通经史卜卦的江湖高人。

此人名叫张象珍。

张象珍为张仁奎看相,说:“观仁兄面相气度,有劈风斩浪之大将才,你生有将星命格,大富大贵在东南。但是你五行缺水,虽有功名难以长久,加之生辰在四季消末之时,如果没有强金扶持,只怕年轻时奔走漂泊,晚年有客死异乡之险象。”

张仁奎问:“如何消灾解祸?”

张象珍说:“当取一个有金有水的表字。”

这便是张仁奎“锦湖”表字的由来,之后他成名成事,一直用“锦湖”或者“镜湖”的字号,很少提及自家的仁奎本名。

张象珍能观天下大势,懂得与时俱进,与张仁奎成为挚交后,他点拨挚友,大丈夫心中不能只装一己仇恨,要广交天下豪杰,趁势而起,此时义和团风起云涌,滕县义和团主事人、安清道总舵主、青帮“礼”字辈马凤山是豪强人物,当攀交加入。

张仁奎深以为然,之后他提刀叩门,拜见马凤山,成了滕县义和团中的一条好汉。

据《枣庄人物志》记叙,江湖中人听说滕县义和团中有一位头名武秀才“张大镰刀”,上门切磋武艺者络绎不绝,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贴身护卫孙中山的南北大侠杜心五。

张仁奎武艺虽强,但与人比武,从不出狠招,总是礼让三分,点到为止。杜心五与张仁奎经过一场比试,先见张大镰刀好功夫,后见张大镰刀真仁义,相见恨晚,赞叹不已。

以武会友,仁义至交,此一点让张仁奎尚是草莽时,便与草莽区别了开来。

上海滩中谁是杜月笙的原型(上海滩青帮元魁张仁奎)(2)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岁在庚子,慈禧为灭洋人威风,废黜光绪,悍然发动义和团向十一国列强宣战,八国联军以此为由攻进京城,慈禧挟光绪仓皇出逃,史称“庚子之变”。

滕县马凤山听说京津局势危急,朝廷蒙难,随即决定率众西行,救驾抗敌。追上慈禧一行后,马凤山一路忠心护驾,但随行的张仁奎却因为一路上看到了太多的草民疾苦、清廷腐败,从而产生了怀疑。

行至山西时,他给马凤山留下一封“此忠不值一尽”的书信后,趁夜带着心腹兄弟张飞等人向南而去。

不想,这一走竟救了张仁奎性命。

慈禧逃至介休时,因发生“拳匪”郭敦源行刺事件,慈禧盛怒,命令随行的甘军将马凤山一众兄弟全部处死了。

大难不死,张仁奎江湖漂泊,最后在扬州落了脚,明开包子铺,暗贩私盐。

那时的江湖规矩,贩私盐要认当地盐枭做老大,张仁奎初来乍到,偏不信邪,结果惹怒了当地盐枭朱福胜,心腹兄弟张飞被这地头蛇绑了去。

为救兄弟,张仁奎独闯虎穴,骁勇救出兄弟后,他自切一根手指还朱福胜江湖面子,但朱福胜恶毒不受,执意要取张仁奎兄弟二人的性命。

张仁奎领着兄弟杀出地头蛇重围,性命堪忧之时,扬州最大的私盐枭首徐宝山及时出手,救了他兄弟二人。

落难见大义。

因感念徐宝山的救命之恩,佩服徐宝山的仗义之举,从那以后,张仁奎便以徐宝山马首是瞻,经徐宝山引荐,1900年他正式加入青帮,拜“礼”字辈沈淦为老头子。

上海滩中谁是杜月笙的原型(上海滩青帮元魁张仁奎)(3)

徐宝山乃横跨青洪两帮的一代枭雄,随着他的势力越做越大,清廷深为惊恐,密令苏皖鄂各督,“不动声色,设法捉拿,以消乱荫”,但清末名宿张謇却认为,徐宝山实为唯利是图的草头王,此辈如一堆乱柴,此人乃束柴之绳,与其武力剿杀燃起熊熊大火,不如利诱招安。

两件总督刘坤一依清末状元郎的计谋行事,对徐宝山赦罪、赏官,令其率部镇缉沿江诸匪。由此,徐宝山摇身一变,成了两淮缉私营的统领,而张仁奎也由此成了徐宝山手下的第一悍将。

辛亥革命前夜,徐宝山因剿匪有功,深得地方大吏的信任,两江总督张人骏为防止革命党在辖区起事,命令徐宝山招兵买马。之后,兵强马壮的徐宝山升任巡防营统领,负责江北防务,趁乱世成了地方一霸,号称“徐老虎”。

当时,张仁奎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镇江,风云涌动下,他内心厌恶清廷,秘密加入了同盟会。

武昌首义,一战功成后,徐宝山见有投机之利,在张仁奎的力挺下宣布反正,进伐“辫帅”张勋据守的南京。

此一战是张仁奎名动江湖之战,他率青帮弟子冲杀在前,一把镰刀活劈了张勋麾下的第一悍将,有“瘟神”之称的韩虎。

中华民国成立后,徐宝山因反正有功,部队被扩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张仁奎因骁勇战功,被提拔为第七十七混成旅旅长,依旧隶属徐宝山部。

徐宝山此人虽是枭雄,但无信仰,袁世凯拿下民国大总统宝座,因热衷独裁与南方决裂后,徐宝山向北而跪,投靠袁世凯,成了弹压南方革命党的袁氏鹰犬。

然而就在徐老虎耀武扬威之时,上海滩的陈其美巧设一计,利用他酷爱古玩的“弱点”,用一只藏有炸弹的古瓶将徐老虎送去了阎王殿。

徐宝山被炸死后,实为第二军最强人物的张仁奎没有趁虚而入,他仗义而为,力挺徐宝山的弟弟徐宝珍接任了大位。

张仁奎浑厚的江湖底蕴,正是从这阶段开始展现出来的。深处乱世风云中,他不像徐宝山那样显山露水,而是始终盘于风云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甚有江湖大龙的神采。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徐宝珍因无雄才只得将手中的军权交给张仁奎。张仁奎手握重兵后,并不盲动,而是始终如江湖大龙般盘踞在扬州,面上效忠北洋军阀,暗地里不得罪南方革命党。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直、皖两系陷入争斗,张仁奎以地利迎时势,颇得镇守在南京的直系大佬冯国璋的赏识,在冯国璋的提携下,不久他即被提拔成江苏第七十六混成旅旅长兼通海镇守使,驻防南通,管辖范围包括南通、真如、泰州、崇明、启东以及江浙沿海各地,并晋授“陆军上将”衔。

放眼望去,东南半壁江山,有如此大龙盘旋之道的江湖人物,凤毛麟角。

由此步入人生巅峰后,张仁奎的江湖大格局随之铺展开来。一方面,他慷慨仗义,虽然集一方军政大权于一身,却从不忌讳自己的帮会身份,此一做派让东南一带上至军政要员、工商名流,下至地痞流氓,无不寻求门路,想拜在他门下。等到江湖声势四海皆知之时,张仁奎随之又换一套做派,他隐身风云之中,略去“镇守使”的名号,只以青帮“镜湖老太爷”的名号颁令行事。

因为神龙见首不见尾,以至于许多江湖中人只知青帮“镜湖老太爷”神通广大,却不知“镜湖太爷”与通海镇守使实为一人。

神秘让人敬畏他,敬畏愈发地让人觉得他神秘。

这是张仁奎的江湖道行。

既神秘又让人敬畏地隐在南通,张仁奎的另一个举动也为后来的杜月笙极力模仿,他每天必到张謇的“濠南别墅”请安问好,尽弟子之礼。

江湖大佬,行夫子之道,没有底蕴之人是想不通,做不到的。

上海滩中谁是杜月笙的原型(上海滩青帮元魁张仁奎)(4)

1924年,直皖因争夺江浙爆发大战,年近六十的张仁奎审时度势,再提镰刀,助直系齐燮元进攻皖系卢永祥。

此战不到一个月,皖系卢永祥即败北逃亡日本,将十里洋场上海滩拱手让给了直系,这意味着“镜湖老太爷”的江湖势力已水淹了沪上江湖。

1925年1月,张仁奎六十大寿,前往祝贺的军界、政界、商界、帮会等知名人物达八百多人,老蒋也派人专程送上了一副亲笔撰写的寿联:“军界宿星,帮会元魁”,据说随同这副寿联一同送来的还有老蒋的拜师帖。

风云漫山亦显峰,这种姿态,这种荣光亦是后来的杜月笙孜孜以求的。

上海滩中谁是杜月笙的原型(上海滩青帮元魁张仁奎)(5)

1926年,天下风云又激变,北伐军挥师北上,湖北吴佩孚、江西孙传芳接连惨败。

张仁奎看清大势,在远房侄子受人挑唆,纠集一伙人发动兵变,意图阻止北伐军时,他毅然大义灭亲,将侄子立即正法,悬首南通西城门。

然而,知大势的同时,张仁奎又颇有激流而退的明智,为消除昔日徐宝山被杀沉淀下的积怨猜忌,免受新生权贵的排挤,他先是低调退还老蒋的门生帖子,跟着便退出军界,隐身而去,栖身上海滩“范园”做他的沪上江湖老太爷去了。

此后的张仁奎,江湖境界堪称炉火纯青,杜月笙日后那标志性的“闲话一句”其实并非他首创,镜湖老太爷才是江湖点水,威力无穷的发轫之人。

那一时期,镜湖老太爷的“闲话一句”不知化解了多少上海滩的江湖风波,又不知有多少人因为镜湖老太爷江湖一点水的无形威力而心悦诚服地拜在他的门下。

沪上老江湖说,镜湖老太爷收尽锋芒,含蓄之势如大江大湖,引得各方豪强名流都想拜在他门下,加入他的“仁社”,那段佳话真叫水善载舟。

上海滩中谁是杜月笙的原型(上海滩青帮元魁张仁奎)(6)

抗战兴起后,垂暮之年的张仁奎没有枯朽,1942年,他在上海滩上演了最后一段江湖传奇——日寇矢野尧一为打击张仁奎的不屈意志,迫使他不再为抗战出力,派人向范园送了一份比武战书。

年近八旬的张仁奎为灭日寇气焰,最后一次提起随他征战一生的大镰刀,在矢野杀气腾腾的挑衅下,老太爷镇定不动,霹雳而行,用刀柄连击矢野腕部穴位,只两个回合就迫使对方撒手弃刀。

矢野铩羽而去后,依旧贼心不死,之后他多次对张仁奎威逼利诱,许与官职,但老太爷不为所动,每次都以疾言厉色将日寇叱之门外。

可叹的是,山河破碎,豪杰迟暮难为,不久,老太爷终于忧愤成疾,一病不起,1944年12月底含恨谢世于上海滩范园,此时距离抗战胜利仅剩八个月。

1945年春,重庆军政商学各界千余人为镜湖老太爷举行了隆重的追祭仪式,老蒋以四个字为老太爷盖棺——“海岱硕望”。

有人评说,张仁奎的谢世,无疑是中国传统青帮的终结,所幸江湖辈有豪杰出,只是随后的杜月笙、黄金荣之辈,多少丢了一些“盗亦有道”的神采,剩下的只是勉强能看的外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