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出真我上海书展(书香申城话经典)
伴随着2019年上海书展的开幕,一年一度读书人的盛大节日又一次如约而至。虽然立秋时节已过,但是满城书香的热度,可以和炎热的高温一较高下。8月15日晚,人民文学出版社携手两位申城翻译大家丰子恺、满涛的后代,在书展现场举办了名为“致敬经典 致敬翻译家——新‘网格本’读者见面会”的专题活动,为喜爱经典外国文学的沪上读者,带来了夏日里的丝丝凉风。
一、源起
1958年,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提出,为了学习借鉴世界文学的优秀遗产,提高中国青年作家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需要编选一套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于是中宣部责成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这项工作,并将出版任务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套丛书的编委会成员可谓群星璀璨:最初的编委会成员包括卞之琳、戈宝权、叶水夫、冯至、包文棣、田德望、朱光潜、孙家晋、孙绳武、陈占元、杨季康、杨周翰、杨宪益、李健吾、金克木、罗大冈、季羡林、郑效洵、闻家驷、钱钟书、钱学熙、楼适夷、蒯斯曛、蔡仪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丛书的出版工作重新启动,又增加了巴金、叶麟鎏、卢永福、朱虹、陈冰夷、陈燊、张羽、赵家璧、骆兆添、姚见、秦顺新、绿原、蒋路、董衡巽等人。这些专家在渊博的学识基础上,筛选出了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几乎囊括东西方各民族古代、中世纪直至近现代,思想艺术均臻完美的史诗、诗歌、戏剧、小说等体裁的杰作,堪称集外国文学精华之大成,反映出世界文学发展演变以及日趋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
自1958年同年始,人民文学出版社秉持“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的原则,开始了翻译和出版这套丛书的工作。1978年5月,“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更名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至2001年最终完成,“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共出书145种。中国社科院外文所老所长叶水夫赞扬这套丛书时曾说:“丛书规模之大,选题之精,译文之优,可以与世界上最好的同类丛书媲美,这是新中国外国文学出版事业中一项奠基性工程。”
这是新中国第一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其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至今仍是国内外国文学出版史上之最,体现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最高水平。由于“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封面为标志性的绿色网格图案,因而被读者爱称为“网格本”。历经半个多世纪,“网格本”在中国读者中依然以系统性、权威性与普及性著称,尤其是雅致的封面设计,令读者顿生爱慕。
二、新生
为满足众多读者阅读和收藏“网格本”的渴求,也为了使这套堪称七十年里对中国读者影响最大的外国文学丛书能在新时代里“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历经数年酝酿与论证,在社领导、外国文学编辑室老编辑们的鼎力支持下,在新编辑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努力下,终于在2019年的夏天又隆重推出新版“网格本”,目前第一辑已总计出版30种,年底前计划出版100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先生谈及新“网格本”的出版时,这样说道:“我们之所以要重新做‘网格本’,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大家都在呼唤这套书能够重新面世;更主要的是,我们希望对当下图书市场外国文学名著的乱象,起到文学出版国家队的作用。现在外国文学名著出版很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我们做这样一套外国文学名著的‘定本’,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编委会团队,当今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界最著名、最有影响力、最权威的翻译家和学者组成的编委会,是我们信心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先生则这样评价道:“‘网格本’的重新回归让我感慨万千,确实有一种‘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确实让我们又想起了过去激情澎湃、书香遍地、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时代。同时现在又是需要它、呼唤它的时代,意味着我们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出发。曾经借鉴梁启超先生在一百多年前说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指出‘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网格本’的回归,多少见证了这样一个态势,这样一种发展的大格局。”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女士的眼中,新“网格本”的特色在于:此次出版的图书,仍然以入选作品在整个文学史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最高标准。同时,后续还会将上个世纪五十时代以后的经典作品继续选入,这是第一新;此次图书的封面虽然保留了网格的设计,但是在印制的纸张以及工艺上有所提升,这是第二新;随着新“网格本”的出版,人文社还在图书中植入了AR技术,让书不仅能读,还能看、能听,这是第三新;那么,图书中插入的AR视频到底是什么?是人文社邀请国内知名的外国文学专家和译者为我们的读者奉上的一堂堂大师课,告诉读者该怎样阅读名著,这是第四新。未来人文社将与时俱进,用先进的融媒体思路出版这套最古老、最有影响力又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网格本”丛书。
三、致敬
8月15日晚的这场活动,最重要的主题词,就是“致敬”——向经典致敬、向翻译家致敬。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翻译家筚路蓝缕的艰辛付出,才使得曾经是高不可攀的世界经典文学,走下神坛,走入普普通通的千家万户,为提升国人的文化素质、为开拓中国作家的视野、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汇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邀请到的两位嘉宾,他们为现场读者带来的两位翻译大家——丰子恺、满涛的点滴往事,正是这些翻译大家在上海的杰出代表。
丰子恺先生在翻译
丰子恺先生当年翻译《源氏物语》时的墨宝
他们一位是画家、散文家、翻译家丰子恺先生的外孙——宋雪君,一位是翻译家满涛先生的女儿——顾琪章。在与现场主持人的互动中,两位嘉宾为我们讲述了两位翻译大家对于翻译的执着与热忱。丰子恺在《漫谈翻译》曾经这样谈他对翻译的理解:“……必须翻译得又正确又流畅,使读者读了非但全然理解,又全不费力。要达到这目的,我认为有一种办法:译者必须深深地理解原作,把原作全部吸收在肚里,然后用本国的言语来传达给本国人。用一个比喻来说,好比把原文嚼碎了,吞下去,消化了,然后再吐出来。”今天,丰子恺先生翻译的《源氏物语》已经成为了这部世界名著公认的中文定本。其实,正是源于对《源氏物语》一书的“爱不释手”,当年丰子恺先生才 “发心学习日本古文”。而几近千年后“这翻译工作正好落在我肩膀上。这在我是一种莫大的光荣”。而满涛先生从果戈理早期的作品,到《死魂灵》,再到小说戏剧选,可以说对果戈理的作品有着纵深的译介,其贡献也为世人称道。在当年遭受不公正对待之时,满涛先生依旧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经典的译著。当一幅幅珍贵的手迹与照片在大屏幕上出现,伴随着两位嘉宾的讲述,现场不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短短一个小时的活动,在嘉宾为读者们的签售中圆满结束。虽然那些翻译大家已经离我们而去已将近半个世纪,但是他们所留下的文字,依然在感动着一代代的读者。这或许就是经典所带给我们的永恒的魅力,以及我们要向逝去的翻译家们再次致敬的缘故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