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

民族的交响音乐 神圣的蝴蝶爱情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审美浅析

向阳光

蜚声中外,被世界人民热烈欢迎的以“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浙江越剧唱腔为素材,综合釆用交响音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的“世界名曲”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位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就读上海音乐学院时共同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他们都是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作曲系主任丁善德教授的得意门生,一个发挥越剧音乐专业功底,一个献出作曲专业特长,强强联手,在老师、同学们和学院交响乐团的支持配合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协奏),于1959年5月‘上海之春’音乐舞蹈会演中一鸣惊人,随后在国庆十周年演出又大获成功,不久就驰名国外。至今仍是外国乐坛最著名的“中国世界名曲”。国际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它深有感触,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支曲子是很神圣的,必须要跪着听。”

罗密欧与朱丽叶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1)

罗密欧与朱丽叶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2)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这是个古老的民间传说:4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农村祝家庄,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美丽聪明,女扮男装,英俊潇洒。她在去杭州学馆求学的路上,邂逅一位纯朴、憨厚的家境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三载同窗,互相倾心,他俩建立了深厚情谊。当学业结束分别时,祝英台用各种巧妙的比喻向梁暗示自己内心深处蕴藏已久的真挚感情:如看到河里有一对鹅,唱道:“前面来到一条河,河里游着一对鹅,公鹅就在前面游,母鹅后面叫哥哥。”又指着池塘里的一对鸳鸯唱道:“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英台若是红妆女,梁兄啊,你愿不愿意‘配鸳鸯’?” 而梁山伯却没有领悟其中的含意,叹了一口气说:“可惜你不是女红妆”。分手一年后,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个女子,便立即登门求婚。可是祝家已将她许配给了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山伯寝食不安,抑郁成疾,不久身亡。祝英台闻此不幸,悲恸欲绝。在送亲的途中,她来到梁的坟前放声大哭,痛不欲生。霎时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突然坟墓裂开,祝英台决然投入墓中。一会儿,雨停了,云开了,天空出现一道彩虹。只见一对彩蝶,从坟头上飞起来,绕着坟头翩翩起舞,比翼双飞。

罗密欧与朱丽叶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3)

罗密欧与朱丽叶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4)

这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是一个经历过不知多少代人润色加工的集体创作,在各地戏曲中也经常将它编成戏剧上演,尤以具有故事发源地宁波地区音乐特色的越剧表演最为出色。它将主人公祝英台跳出封建囚笼、女扮男装外出读书,大胆追求幸福爱情,最后发展到与封建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动人情节,加工成为“笼中跳出的鸟儿”、“盛开的牡丹”的美丽形象。作曲者正是抓住了突出人物性格的富有代表性、富有戏剧情节这三部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投坟化蝶而又选择了具有浓郁乡土特色、旋律秀丽缠绵的越剧中最典型、最适于表现“梁祝”故事和色彩的音调,将这一题材写成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控诉封建黑暗,歌颂坚贞爱情。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神话都是运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表达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罗密欧与朱丽叶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5)

罗密欧与朱丽叶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6)

这部音乐作品是单乐章、带小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并分别用作乐曲结构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内容,以表现这对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和反抗。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结构如下:(略)

第一部分 相爱(呈示部)

呈示部包含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五个部分。

1. 引子

在弦乐轻柔的颤音衬托下,由第一长笛吹出秀丽的华彩乐段,接着双簧管以越剧过门为素材,奏出优美的抒情旋律,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幅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的江南春景:(谱例略)

2. 主部

主部为单三部曲式结构,4/4拍,D徵调式。

第一乐段:爱情主题。在清淡的竖琴伴奏和木管乐器的呼应下,小提琴在高音区独奏,概括越剧《梁祝》中“那一日送你下山去……” 的音调,奏出了抒情柔美、真挚淳朴的爱情主题,即奏鸣曲式的主部主题:(谱例略),这典雅轻柔的旋律,使人联想到祝英台的美丽形象。

第二乐段:草桥结拜。这个主题由小提琴在低音区重复一遍之后,乐曲转入A徴调,进入了大提琴那浑厚潇洒的男性风格的旋律和独奏小提琴对答式演奏,表现了两人相识后,在去杭州路上草桥亭畔结拜兄弟的这一过程:(谱例略)

第三乐段:主题再现。当乐队再一次重复爱情主题时,独奏小提琴起而应和,并加入到弦乐器中,一同演奏这个热情洋溢的主题,似乎在为他们齐声赞美。这段音乐进一步表现了梁祝之间的真诚友谊与深厚感情。

3. 连接部

从主部过渡到副部的连接部,是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乐段,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喜悦与爱慕之情。乐曲紧接着进入副部。

4. 副部

副部是活泼的回旋曲,独奏小提琴和乐队交替演奏,描写两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幸福生活。回旋曲式结构包含五个段落:a-b-a-c-a。回旋曲主题(a),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轻快活泼的旋律:(谱例略),这个主题由越剧过门变化而来,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继而由小提琴加花变奏:(谱例略),接着进入气息比较宽广的第一插部(b):(谱例略)

第一插部(b)采用了回旋曲主题(a)的动机进行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弦乐组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的形式演奏。紧接着由乐队在A大调上奏出主题(a)。

第二插部(c)情绪更为活跃,富有弹性的节奏,灵活跳动的音符,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的音调,并作了较大的发展,生动地再现了梁祝相互追逐嬉戏的神态:(谱例略)。最后乐队在E大调上再次重复主题(a),然后转入结束部(长亭惜别)。

5. 结束部

结束部转入慢板,音乐是以爱情主题为基础进行发展的。独奏小提琴半句半句地“唱”着,表现出梁祝离别时,千言万语、有口难开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祝英台面带羞色,脉脉含情、欲言又止的神态:(谱例略),接着又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形成如泣如诉的二重唱,诉说“长亭惜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感人的曲调,细腻地刻画出梁祝难舍难分的柔情:(谱例略)

罗密欧与朱丽叶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7)

第二部分 抗婚(展开部)

展开部由抗婚、楼台会和哭灵投坟三部分组成。

1. 英台抗婚

奏鸣曲式的展开部是戏剧性发展的中心。开始时,大提琴和大管齐奏,低沉、阴郁的曲调伴随着沉重的锣声,预示着不祥的征兆。然后,由强劲的大管、圆号、长号和低音弦乐器奏出了象征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谱例略),独奏小提琴在散板中用激动的系列双弦音,描绘祝英台得知父亲将她许配给豪门子弟后的惶惶不安和悲痛哀伤的心情,然后,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了她的愤慨和抗议,代表了祝英台抗婚的形象与决心:(谱例略)这一对矛盾的主题在不同的调性上交替出现,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谱例略),表现了激烈的抗婚场面,但最终是封建势力的主题占了上风。

2. 楼台相会

独奏小提琴在弦乐器和竖琴的伴奏及长笛的呼应下,奏出凄楚、悲苦的插部主题,大提琴迅速起来应和,音乐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段音乐表现了梁祝在楼台相会时,互诉衷肠,倾述爱慕之情的动人场面:(谱例略)

3. 哭灵投坟

展开部的后部分“哭灵投坟”的主题,这段音乐不但吸取了京剧中的导板和越剧中的嚣板,而且运用了戏剧音乐中“紧拉慢唱” 的特殊表现手法,还加进了板鼓,逐渐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在音乐急转直下、板鼓声声逼催中,独奏小提琴奏出哭腔般的音调,表现梁山伯悲愤致死、祝英台在梁坟前呼天号地痛不欲生的控诉:(谱例略)。当独奏小提琴奏完最后一个激动人心的华彩句以后,锣鼓管弦齐鸣,表示在地动山摇般的音乐声中,坟墓裂开,祝英台毅然纵身投坟,这时音乐达到全曲最高潮,乐队悲切地奏着爱情主题的片断。

罗密欧与朱丽叶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8)

第三部分 化蝶(再现部)

奏鸣曲式的再现部只再现了主部主题,描写梁祝双双化蝶,翩翩起舞。长笛吹出飘逸的旋律,竖琴滑奏,轻盈缥缈的仙境般的音乐,把人们带入了梦幻般的意境。然后加弱音器的独奏小提琴在弦乐器、竖琴的伴奏和单簧管的呼应下,再现爱情主题,描写化成仙蝶的梁祝,以惋惜、沉思的心情回忆当年的爱情。主题经过变化重复以后,速度转快,独奏小提琴以苏剧《游园》中的费迦调“牡丹虽好已落英” 为素材,转向新的抒情旋律:(谱例略)。最后,独奏小提琴协同乐队全奏,再一次重复爱情主题,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忠贞爱情。

小提琴和长笛配合默契,尾声转入慢板,静静地结束。好像伴随着高飞远去的双双彩蝶的身影,那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和绝妙动听的天籁之音依然在我耳际萦绕;仿佛让我看到一对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的幸福;似乎使我听到比翼齐飞的彩蝶在讲述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憧憬未来美好生活,而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坟前化蝶的描写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这不仅是爱情的颂歌,而且也寄托了人们对梁祝的深切同情和美好祝愿。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在形象塑造上,并非是越剧“卡戏”式的模仿,而是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內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在作品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创作方法上,作者为小提琴这一传统西洋乐器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并运用协奏曲这一形式的交响性,成功地加强了故事的戏剧效果。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在演奏技巧上,借用了二胡等民族乐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这一作品达到了“民族的交响协奏曲”的高度,很像一首民族的交响诗,听来别有风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听。

罗密欧与朱丽叶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9)

由于作品具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又将交响音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中华民族的特征和风格。所以中国笫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旋律优美,结构新颖,色彩绚丽,通俗易懂,艺术性很强,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亲切柔美的旋律、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同时打破了西洋作品全盘西化的历史。作品自问世以来,被公认为是交响音乐民族化成功的代表作之一。成为国内音乐会经常上演的节目,并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该曲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音乐史上“千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 之一。国外影响广泛,曾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前苏联、澳大利亚等国演出,得到了国际社会和音乐界的高度评价。外国音乐评论家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