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火车站的绿皮记忆(守护青龙桥站41年的老站长今天退休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鹏

老火车站的绿皮记忆(守护青龙桥站41年的老站长今天退休了)(1)

2022年9月14日,是青龙桥火车站杨存信站长正式退休的日子。

青龙桥火车站是老京张线上的一座百年老站,是当年詹天佑修建这条铁路时实现著名的“人字形”转折的地方,也是京张线上唯一一座至今保持原貌并一直在运营的车站。

整整60年,在这座大山深处的小站上生活、工作,父子两代人接力守护,杨站长和小站的故事会随着他的退休画上一个句号吗?

也许,这只是另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始。

在山里呆几天挺好,要是呆几十年呢

老火车站的绿皮记忆(守护青龙桥站41年的老站长今天退休了)(2)

杨站长退休前不久的一天,我终于来到这座八达岭崇山峻岭深处的百年老站,之前已经听说了很多关于杨站长的故事,钦佩之余,脑子里其实还是有不少问号,想亲自来寻找答案。

那是北京盛夏非常晴朗的一天,我和杨站长沿着铁路线边走边聊,抬头望见白云点缀的碧蓝晴空,两侧是莽莽群山和蜿蜒的长城,这壮丽景色让人的心胸也一下子开阔起来,我禁不住赞叹:这里真是太美了!

杨站长笑着说:“我们这儿环境是不错,空气也新鲜,呆上几天甚至几年都挺好,可如果说从一上班就打算在这儿扎根儿一辈子,那就是脑子有问题了。”

这正是我最想问的问题,杨站长说得很坦率。小站虽美不过巴掌大的地方,10分钟就能转完,每天的工作重复而枯燥,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何度过呢?而大山之外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就是繁华的京城,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老火车站的绿皮记忆(守护青龙桥站41年的老站长今天退休了)(3)

“我也曾经想要离开,不想过和父亲一样的生活。”杨站长指给我看站台附近一座老屋,那是父亲当年住过的职工宿舍,也是他出生的地方。杨存信生在车站,长在车站,每天看着火车奔跑,枕着汽笛入眠,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曾经是他的玩伴。从童年时代,他就每天看到父亲在小站上忙碌。

1951年,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来到青龙桥车站任扳道员。“京张铁路当时是唯一去西北的干线铁路,一天一夜要走32对车,就是64趟,父亲常常忙得没日没夜,连回家吃饭都没时间。”杨存信印象最深的是,爸爸的值班室里最多的时候有16部电话,是那种手摇的铁路专用电话,一个电话接错了,或者睡着没接到,就会出大事故。“我当时想去企业做一个普通的工人,过那种每天正常时间上班,周末休息的生活。”

老火车站的绿皮记忆(守护青龙桥站41年的老站长今天退休了)(4)

然而,事与愿违,杨存信20岁那年还是接过父亲手中的信号旗,正式成为青龙桥车站一员,父亲跟他说“你选择干一天,就把这一天的工作干好。”从扳道员到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1991年,29岁的杨存信成为青龙桥火车站站长。

当时的他,依然没打算要一辈子扎根儿在这里,然而,最终是什么留住了他呢?

和青龙桥站、詹公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

“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条线路不再承担重要的运输任务,一些寻访历史的旅客来到这儿,常会问我很多问题,关于小站的往事,关于詹天佑铜像等等。”杨站长笑谈,慕名而来拜谒的旅客、游客络绎不绝,提出的各种疑问与咨询也不断困扰和拷问着他,是旅客“逼”着他去重新了解青龙桥站,去了解这条铁路的故事。

生于斯,长于斯,却不知原来这个方寸之地的小站承载了中国一段如此重要的历史;詹天佑的塑像在小站伫立整整100年了,却不知塑像碑座上的字有这样的含义……随着了解越来越多,杨站长震惊了,原来小小的青龙桥车站、短短的京张铁路线,早在他出生前居然已经享誉全球。

老火车站的绿皮记忆(守护青龙桥站41年的老站长今天退休了)(5)

杨站长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座小站,更像是一座时光博物馆,而他的责任又多了一项,除了守护一趟又一趟列车,他还想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成了杨站长日常工作之外最大的事业。

像接待每一位寻访历史的游客一样,杨站长带我参观并重新认识了这座老站。“它仍保留着百年前的样子,灰砖墙配上红瓦红门,站牌从右到左写着黑字‘青龙桥车站’,下面是韦氏拼音……”

老火车站的绿皮记忆(守护青龙桥站41年的老站长今天退休了)(6)

站台上摆放着画着奇怪字符的石碑,杨站长告诉我,这叫“苏州码子”,当初是他紧急动员车站职工抢运回车站的,经过多方求教,谜底终于被揭晓。“它们是京张铁路使用的一种标记,阿拉伯数字在国内普及使用前,咱中国人用‘苏州码子’计数。为什么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条铁路?‘苏州码子’石碑的发现,就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佐证。”

老火车站的绿皮记忆(守护青龙桥站41年的老站长今天退休了)(7)

始终陪伴着杨存信守站的是“詹公天佑之象”。从1922年落成,这座铜像历经百年,为什么是“象”,而不是“像”?杨站长也找到了答案,他专门请教了詹天佑嫡孙、詹天佑纪念馆首任馆长詹同济,“这座铜像除了身高以外,其他都是按照詹天佑原貌铸造的,没有任何艺术夸张。使用大象的‘象’,表示‘见象如见人’,代表詹公原貌。”

老火车站的绿皮记忆(守护青龙桥站41年的老站长今天退休了)(8)

杨站长常说,我和青龙桥站、詹公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最终,还是百年老站留住了杨存信,转眼间做站长已经41年了,唯有一句话能诠释他的执着的驻守,那就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我向詹公许了愿,会继续讲好中国铁路故事

老火车站的绿皮记忆(守护青龙桥站41年的老站长今天退休了)(9)

如今青龙桥站变成了一个小博物馆,原先的候车室、售票窗口,都已成为展览品。自2008年这里被首都博物馆确定为工业遗产,杨站长已经为20万观众讲解了这段中国铁路的历史,然而,这座小站联通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未来。

杨站长带我来到站台旁一座新的石碑前,上面写的是“新老京张铁路立体交汇点”,地下4米深的隧道里,高铁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每天呼啸而过。

“2011年左右,筹备修建智能京张高铁,我记得当时来我们车站参观的是一群二十几岁的小孩,我问你们怎么设计?他们说就从站底下通过,当时我真是挺怀疑的。”几年后,智能京张高铁顺利通车,杨站长惊叹:“整个施工完全没见到人!”

杨站长指着石碑上的地图,那里原本是詹天佑当年在青龙桥留下的“人”字形铁路,如今和高铁的立体交汇,“人”字变成了一个“大”字,这简单的一笔,见证了中国的百年腾飞,也让杨站长觉得格外自豪。

2022年1月31日是杨站长在小站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守着青龙桥车站,我盼来了智能京张高铁的开通,见证了新老两条京张铁路线的历史交汇。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开幕,2月3日,北京冬奥火炬接力还将走进延庆的八达岭长城,站在长城脚下的这座百年老站里,我不是火炬手,可心里一样火热。”

也是在这一天,杨站长吃完年夜饭,穿上大衣,来到詹公天佑之象前,望着詹公深深地鞠了一躬。“我将脱下这身铁路制服,不过我向詹公许了愿,不管是在岗还是退休,我都会继续讲好中国铁路故事。”

老火车站的绿皮记忆(守护青龙桥站41年的老站长今天退休了)(10)

如今,杨站长终于站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班岗,不过,他和老站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他希望青龙桥站作为珍贵的工业遗存和中国百年腾飞的见证,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保护。虽然,驶入青龙桥站的车次已经越来越少,杨存信深知,“车站的历史价值已经远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他希望青龙桥站能够继续运行,“哪怕一天只走一趟,它也是活的。”

老火车站的绿皮记忆(守护青龙桥站41年的老站长今天退休了)(11)

“退休以后,在我身体准许的情况下,如有机会我会参与一些对京张铁路的保护和我们百年老站历史宣传传承的一些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段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历史!”

一生只做一件事,老站长杨存信做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