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卖葱油饼电视剧(卖葱油饼妇女一家一直在演哑剧)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卖葱油饼妇女一家一直在演哑剧?与正剧有关还是无关

奶奶卖葱油饼电视剧(卖葱油饼妇女一家一直在演哑剧)(1)

作者:简宜贵

电视剧《三十而已》追到现在,我越来越对一些剧集中呈现的那个卖葱油饼妇女一家三口的生活画面,以及剧情中呈现的小标题着迷。

表面上看,这一个个在剧集的末尾几乎是快速掠过的画面,似乎与剧情无关这一个个画面,几乎没有声音,没有对话,呈现的是上海这个街头最最平凡的一家三口:在街道角落里的三轮车上煎鸡蛋葱花饼的中年妇女,还有一个每天跟着她的很乖巧的小男孩,在同一个城市跑外卖的,每天下班了都帮着娘俩收拾油饼摊点骑着三轮车回家的中年男人——之间的故事。

这绝对算得上上海这个大都市里生活在底层的百姓。他们衣着那么朴素,居家也很简朴,但从这一家三口之间呈现出来的一个个画面,还有画面出现前一个个小标题的提示却是那么诗意,荡漾着平凡人的温馨与感动。

奶奶卖葱油饼电视剧(卖葱油饼妇女一家一直在演哑剧)(2)

比如"我们",街道的转角处不远的人行道旁,停着一辆三轮车,中年妇女娴熟地一手将鸡蛋破壳放在煎锅上煎,一手用钳子夹出刚烤好的葱花饼,前面的"驾驶座"上,乖巧的儿子正在自顾自地玩耍着。旁边跑步的,开车的不时擦肩而过,也有行人如王漫妮、钟晓芹之类的停下来买一个葱花饼,顺便逗前面的小男孩笑笑,还有外卖爸爸也不时看看娘俩,还递给小男孩一个不知是树叶还是什么的小玩具。贴有"油墩子葱油饼豆腐脑豆浆"的玻璃后面,是一个忙碌的影子,还有一张仿佛随时都充满笑意的,中年妇女的脸。当城市的灯渐次亮起,我们看到的画面是外卖男人的摩托车和葱油饼三轮车并排"回家"的背影。

第三集中的"小摊":收摊后卖葱油饼的妇女开着三轮车穿过小巷回家。前面挂着一只桶,后面是摆摊用的家什,背后,看去有一个横着的小竹筐,里面坐着那个乖巧的小男孩。一个三轮车承载的小摊,仿佛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奶奶卖葱油饼电视剧(卖葱油饼妇女一家一直在演哑剧)(3)

第五集:送外卖的男人完成了几个顾客的单,坐在路边的人行道上喝一口矿泉水。顾佳的孩子突然不见了,问煎油饼的妇女,煎油饼的妇女也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于是两个妇女奔跑着在街道两旁找孩子,当他们同时看到两个孩子在墙根下友好地玩耍,都不约而同露出了笑脸。

第八集中外卖男人下班后在煎饼摊前与老婆"重逢"的"打情骂俏",然后帮着收摊带着娘儿俩回家。

第十一集小男孩用创可贴在家的窗玻璃上粘了一个家的造型。

还有后面最让我难忘的"风雨""没有蛋黄的白鸡蛋""最后一块油饼""蚊子""声控灯"等等画面,呈现给我们的,是这一家三口简朴生活中显现出来的互相照顾的,艰难生活中出现的关于亲人之间的爱与温暖,是剧中的那些人物如王漫妮、钟晓芹、顾佳还有陈屿等人无意中与这母子俩的"相遇"时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通"。

奶奶卖葱油饼电视剧(卖葱油饼妇女一家一直在演哑剧)(4)

利用业余追剧,一直追到二十八集。关于这一家三口的故事一直在三个30岁左右的都市女人的故事间闪现,掠过。虽然中间有过那么一次的"相遇",但情节,却似乎一直没能联系起来。

这是我看过的都市剧中至今最为独特的一部。三个女人的上海故事真的算得上足够精彩,但剧中为何要穿插这一家三口的小小故事呢?而且每一集中穿插的画面都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温馨。从开始到目前,这一家三口上演的都是"哑剧",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没听见他们说过什么话。难道,像小说的情节走向一样,作者(导演或者编剧)在这部剧中设置了两条情节主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这两条线各自向前伸展,情节上互不干扰但人物间又似乎有一些"人生相遇"。是作者(导演或者编剧)使用的"虚实相生"的技法么?三个女人的上海故事虽然是正戏,但又其实虚构的成分偏多,这一家三口的"哑剧"却更贴近平常生活?是作者(导演或者编剧)使用的跳跃式的"叙述"(表演)手段?让观众能够在现实与虚构之间来回跳跃不至于产生审美疲劳?

奶奶卖葱油饼电视剧(卖葱油饼妇女一家一直在演哑剧)(5)

这两条线在戏剧的末尾是不是会打通?那一家三口最终会不会走上前台,与戏中的其他人物对话?或者是剧终后会让剧中的其他人物或者观者悟出一个什么人生哲理?暂时不得而知。

关于这个,你有什么高见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