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脱贫攻坚20条标准(昆明两不愁三保障)

掌上春城讯7月31日上午,昆明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在昆明会堂召开。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市医保局、市卫健委、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发布主题进行发布。

云南脱贫攻坚20条标准(昆明两不愁三保障)(1)

昆明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姚晓怡主持新闻发布会。

云南脱贫攻坚20条标准(昆明两不愁三保障)(2)

姚晓怡介绍,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目前昆明市三个贫困县已在全省率先实现摘帽,“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基本解决,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也步入了“巩固脱贫成果 决胜全面小康”的阶段。为进一步做好昆明市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总结,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本日起连续召开十场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每周二和周五召开,预计持续到9月初。

市教体局

2017年至2019年全市共下拨学生资助补助资金21.28亿元

云南脱贫攻坚20条标准(昆明两不愁三保障)(3)

多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全市教育体育系统紧扣“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核心目标,通过聚焦控辍保学、落实资助补助政策、实施招生政策倾斜、教育结对帮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穆仁早介绍,主要包括7个方面。

2015年12月,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昆明市推进“两区两县”教育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推进“两区两县”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2017年9月,印发了《昆明市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工作方案》,按照“主城提品质、新区建优质、效县提质量、全市补短板”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高效的脱贫攻坚机制,形成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合力。2018年10月,印发《昆明市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推动教育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与此同时,先后成立“昆明市发展教育脱贫攻坚分指挥部”和“昆明市发展教育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指挥部”,由分管副市长任指挥长,教育、财政、发改、民宗、人社、住建、农业、科技、国土等九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成立昆明市教育局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机关各处室负责人任成员,具体负责全市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通过政策统领、高位统筹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我市的教育扶贫攻坚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工作支撑。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核心工作。昆明市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十人制”,创新实施“动态归零督查制”和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在校生预警监测机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控辍保学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公安、司法、民政、扶贫、妇联、民宗、残联、人社、工商等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开展了“四查三比对一到位”工作,教育部门配合乡级人民政府、司法部门开展“四步法”劝返工作;对劝返复学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类安置等。通过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层层压实工作职责,形成强大的控辍保学工作合力,有力保障了适龄儿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截至目前,昆明市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辍学生全面清零、动态清零,并已启动实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

昆明市在严格执行中央和云南省学生资助补助政策、助学贷款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2017年制定出台了“三县区”(寻甸、禄劝、东川)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读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两补”(补助教科书费和住宿费)政策。三个贫困县也制定了本地区的学生资助补助政策。在市、县、校不同层级设立和给予了多种形式的资助补助。一整套完备的学生资助补助体系,有力保障昆明市各学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2017年至2019年,全市共下拨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补助资金21.28亿元,惠及学生198.69万人次,切实做到对贫困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

严格落实乡村教师差别化生活补助政策,切实提高偏远地区乡村教师待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制定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对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按每人每月500—1500元标准分档给予生活补助;非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按每人每月300—1000元标准分档给予生活补助。实行分层分档补助,大幅提高了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教师的收入水平,惠及乡村教师7398人。优先保障贫困县招聘特岗教师和培养免费师范生需求,倾斜特岗教师招聘和市级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为贫困地区和偏远乡村配齐补足紧缺教师提供保障。

在教育扶贫中,逐年增加面向贫困地区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着力扩大民族地区和贫困学生就学机会,2019年下达“三县区”招生计划9148人,相比2018年增加316人。增加贫困学生就读主城区优质普通高中机会,从2016年起开始在主城区五所优质高中开办“阿诗玛班”和“民族班”,专项招收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生,并由市级财政按照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补助学校,用于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教科书费和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四年来,“阿诗玛班”和“民族班”共计录取学生658名。其中,2019年首届“阿诗玛班”和“民族班”共145名毕业生参加高考,一本上线率71.7%,本科上线率100%。

今年4月,昆明市制定了《昆明市关于水源保护区中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工作方案》,让更多水源保护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拓宽松华坝水库保护区初中学生就学渠道,让禄劝县云龙水库、寻甸县清水海水源保护区学生享更多地享受主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并由市级统筹安排“教育帮扶”专项经费,每年按照接收水源区学生的普通高中学校给予补助。

不断加大对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职业学校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金用于提升“一区两县”职业学校办学条件。2017—2019年共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专项资金5014万元用于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引进优质职业院校,或与优质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合作。积极配合人社部门做好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18年下达各县区共计50万人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以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千方百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帮助一批农村贫困家庭脱贫。

通过区对县、校对校的方式加强教育对口帮扶。从2016年开始,昆明市主城四区分别与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开展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共138所中小学、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学校确定了帮扶合作关系,提高了贫困地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今年3月,市属学校昆三中、中华小学、市教工一幼与东川区人民政府签订支持合作办学协议。未来3年,市直属3所学校将支持东川区办学,充分发挥市属学校集团化办学优势,让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子女享受到优质教育实惠,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市卫健委

昆明市贫困患者县域就诊率达96.34%

云南脱贫攻坚20条标准(昆明两不愁三保障)(4)

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王庆华介绍,2020年昆明市卫健委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围绕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的原则,精准施策、统筹推进;聚焦“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为主攻方向,打出贫困人口“三个一批”(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等一系列强有力的健康扶贫“组合拳”,通过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贫困地区医疗服务和群众健康保障多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最好成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昆明市卫生健康委也因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成绩突出,被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授予“昆明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全市健康扶贫工程顺利推进,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全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医联体建设加强,基本药物保障水平提高,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贫困人口县域就诊率达96.34%。

对36种大病贫困患者建立医疗救治“一人一档一方案”,救治进度达99.7%,四类慢病贫困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了“应签尽签”履约率达100%。

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红色义诊送医送药深入贫困山乡,聚合社会办医力量,“亮睛配镜”惠及千余贫困学子。

王庆华表示,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市卫健委严格贯彻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从贫困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问题入手,从与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的环节入手,想方设法破解难题、服务群众。

聚焦标准化建设,查缺补漏,强化基础建设。目前,全市14个县级人民医院全部达到国家县级医院医疗服务基本标准,均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全市乡镇卫生院均达标准;寻甸县175个村卫生室、禄劝县189个村卫生室、东川区148个村卫生室和其他非贫困县的26个贫困村卫生室均达到云南省贫困退出标准。同时,全市5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均有达标医疗卫生机构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全市投入使用的1228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80种药品配备,较好的满足了群众的看病用药需求,以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为抓手,持续对乡村医生开展实用技能和适宜技术培训。有序推进医联(共)体建设,推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施,通过采取城市医院结对帮扶乡镇卫生院、“万名医师下乡”、巡回医疗、远程会诊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急危重症的诊疗能力。截至目前,昆明市贫困患者县域就诊率达96.34%。

建立完善因病致贫返贫监测预警和精准帮扶机制,对医疗费用负担依然较重影响基本生产生活的大病、重病患者,及时提供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措施力度。

聚焦重点人群,在逐户、逐人、逐病精准核实基础上,实施分类救治,扎实开展 “三个一批”,即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工作要求,对患有省级确定的36种大病贫困患者,建立医疗救治“一人一档一方案”。截至2020年7月20日,全市大病贫困患者21342人,已救治21285人,救治进度达到99.7%。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系统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家庭医生团队达到3489个,团队医生8531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31.71万人,履约率为99.98%;共签约建档立卡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四类慢性病患者31547人,履约率为100%。

医防结合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疾病预防关口前移。着力强化慢性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和重点人群的健康保障。在贫困县全面实施农村夫妇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新生儿疾病筛查、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等项目。

“市卫生健康委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挂包帮’单位帮扶作用,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用行动彰显帮扶初心,用真帮实扶换来贫困户真感情,” 王庆华说。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市卫健委研究制定了一村一策帮扶工作计划,选派了15名精兵强将为工作队员,驻村驻点脱贫攻坚。指定200多名委机关、直属单位干部职工帮扶责任人,牵头东川区舍块乡帮扶工作,定点帮扶寻甸县联合乡北河村、六哨乡马鞍山村、东川区舍块乡茂麓村、新山村、九龙村等5个村,共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813户3029人。

2017年,共投入321.4万元用于基层医疗机构购置相关医疗设备,挂包村村卫生室、小学活动场所建设维修,看望慰问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困难党员和特困户等。协调爱心企业为寻甸县六哨乡、甸沙乡卫生院投入资金30万元,购置2辆救护车。委机关干部职工和民营医疗机构集资购买337台电视机捐赠东川区茂麓、新山、九龙村帮扶贫困户。2018-2019年,共投入180.77万元,用于专项扶贫。2020年,市卫生健康委筹措了55万元用于寻甸、东川5个行政村扶贫项目帮扶。主要用于就业培训和稳岗项目、太阳能路灯项目、垃圾房建设项目等,想方设法增强群众就业稳定收入,降低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开展“健康春城·杏林先锋”红色义诊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抽调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党员高级专家,部分“白求恩奖章”“云岭名医”“云南省医德标兵”“最美医者”荣誉获得者深入贫困山乡为居民进行多种诊疗科目的义诊,送医送药上门服务,让群众在“小山村”看上“大专家”。自2019年以来,市卫生健康委共组织开展红色义诊400余场次,免费义诊服务群众近1.2万余人次。

协调广东省亮睛工程慈善基金会、深圳市普莱斯眼镜有限公司、昆明眼科医院开展“亮睛配镜”爱心扶贫活动,为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中小学生提供视力检测,并为1101名贫困山区学子免费配镜,总价值约69万元。

市医保局

实现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待遇100%全覆盖

云南脱贫攻坚20条标准(昆明两不愁三保障)(5)

“2020年,市医保局多措并举,完成了‘三个100%,四类问题清零销号’的医保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昆明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闫晓陵介绍,即实现了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保缴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扶贫政策待遇100%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域内就医100%“一站式”结算;中央脱贫攻坚巡视“回头看”指出问题、中央对云南省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问题、省对市县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问题、市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清单100%“清零”销号。

据悉,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市350562名脱贫人口当中,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并正常缴费5781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并正常缴费344580人,停保和退保201人(参军、服刑、死亡),实现了除停保、退保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100%全覆盖。支付补助资金合计6300余万元。

截至6月30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待遇享受3.31万人次,政策范围内基本统筹支付14671.35万元,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比例达到80.31%;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报销比例达到93.15%。实现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待遇得到全面落实。

截至6月30日,全市纳入卫生健康部门慢病管理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患者14887人,符合办理慢病门诊卡条件的慢病患者4524人,办理慢病门诊卡4524张,建档立卡贫困户慢病患者办理慢病门诊卡100%落实到位。

截至6月30日,全市通过城乡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和手工结算实施门诊救助2.02万人次,支付救助资金395.92万元;住院救助1.48万人次,支付救助资金2402.96万元,有效防范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切实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病有所医”。

昆明市医保局坚持疫情防控救治和医保扶贫两手抓,全面打响医保扶贫百日攻坚战。闫晓陵表示,为此市医保局组建医保扶贫挂牌督战和整改工作专班。实行局党组成员和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负责人挂牌督战。梳理研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待遇落实、慢病卡办理、“一站式”结算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制定下发相关工作方案,明确整改任务、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

设立“总攻战”调度机制,自3月17日脱贫攻坚医保扶贫“总攻战”调度指挥系统正式启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为推进医保扶贫装上了“眼睛”,安上了“耳朵”。对梳理出的问题,逐一分析研判,提出具体整改措施,下发了第一批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整改一项、销号一项,切实做到真督实战、以督促战。

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住院待遇和大病保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取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起付线,年度累计救助封顶线不低于1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转诊转院规范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达不到90%的,由县级政府通过整合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报销到90%,全面实现县域内医保就医“一站式”结算服务。

为有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待遇享受问题,简化程序和手续,真正转变以往慢病卡“守株待兔”办理模式,主动对接,对已纳入卫生健康部门慢病管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当日完成确认备案并发放慢病门诊卡,切实保障待遇落实到位,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慢病患者办理慢病门诊卡“最多跑一次”。

狠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加强与税务、扶贫部门协调联动,实现动态调整人员信息实时推送和共享,确保准确及时提供贫困人口信息。加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职工医保的核查,防止因离职等原因出现脱保。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职工医保转居民医保等情况,及时办理相关转移手续,始终保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

进一步规范医疗救助服务流程。针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到定点医疗机构治疗后,凭医保卡享受“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费用,个人只需缴纳自付费用,减少了享受医疗救助人员头跑路的麻烦。针对超出定点医疗机构范围的,由救助对象自行垫付医疗费,出院后凭住院证明、结算清单、医疗发票等有效票据,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由县(市)区医保部门审批后发放医疗救助金。

强化“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成效。2020年健之佳、一心堂、建设银行等在市医保局的动员下,分别投入20万为寻甸县大箐村修建河堤,投入10万元修建烤房扶贫项目以及2.75万元慰问贫困学生的学习用具。

市住建局

精准对接脱贫攻坚来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7.7万户

云南脱贫攻坚20条标准(昆明两不愁三保障)(6)

发布会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航就昆明市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发布。2006年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7.6万户,投入中央、省、市补助资金共计62.5亿元(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30.1亿元,市级补助资金32.4亿元)。2016年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以来,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7.7万户,投入中央、省、市补助资金共计47.75亿元(中央、省级补助资金17.88亿元,市级配套资金29.87亿元)。其中,2017年—2018年,组织寻甸县、禄劝县、东川区3个贫困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28095户,争取中央、省级补助资金13.74亿元,市级配套补助资金28.46亿元。

2017年构建“1 5”组织保障体系。成立农村危房改造分指挥部,由市政府副市长担任分指挥长,建立分指挥部学习、会议、督查、信息、考核五项制度;二是构建“五位一体”多元投入体系。着力构建“争取上级投入、增加财政投入、扩大金融投入、强化县级配套投入、拓展社会投入”“五位一体”多元投入整合机制。

组建由63名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抽查核实工作组,对全市所有涉及农村危房改造的辖区开展全覆盖、3轮次梳理摸排、精准识别工作。在全省率先提出“一户一方案”的工作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鉴定机构对危房进行认定。按照户申请-村评议-乡审批-县审核的程序严格核定改造对象。以“五层级识别、四类型改造、三统筹保障、二强化质量”的“五四三二”工作法,破解改造难题。

依托三年行动信息检索系统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系统,完成信息检索填报任务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工作。现场及网络培训业务骨干300多人次,完成全市9.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填报数据信息150万条。组织19个县(市)区干部职工开展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工作培训4170人。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责任,实地核验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9.6万户,更新数据信息90多万条。

组织建筑企业310多家、施工突击队120多个、建筑工匠或农村工匠11000多人投入了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委托专业机构通过以会代训、现场观摩、座谈讨论等多种方式,为各县(市)区、重点乡镇技术骨干进行培训,为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提供了技术保障。先后组织县(市)区相关业务骨干业务培训2500余人次,开展业务指导3300人次,现场指导危房改造3500多户。禄劝做法被总结为“5432”工作法,被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推荐为全省典型,得到了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充分肯定。2017年12月,全国农村危房改造绩效考评工作在禄劝县进行,20多个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现场考评,观摩了禄劝县危房改造经验做法。2018年7月,全省农村危房改造现场推进会在禄劝县召开,16个地州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学习交流。

根据《昆明市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补助政策方案》,在统筹中央和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对脱贫县区4类重点对象拆除重建每户5.1万元、非4类重点对象拆除重建每户4万元;修缮加固户均补助2.1万元的标准,有效解决资金保障问题。

严格执行《云南省脱贫攻坚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大纲》(试行),结合基本的质量标准、基本的结构设计、基本的建筑工匠管理、基本的质量检查、基本的管理能力“五个基本”要求,县级住建部门负责指导、统筹,乡镇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参建单位、监理方、县级技术专家队伍等人员进行竣工验收。抽调管理、监测人员550多人次巡查抽查检查危房改造1.3万多户,确保改造房屋质量全部达标。

2019年印发《昆明市非贫困县非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补助政策方案》,明确市级对非贫困县非4类重点对象户均补助1.1万元,各县(市)区配套补助。2019年7个非贫困县(市)区完成10399户非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为有力推进中央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及省、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总攻行动任务落实,2020年3月以来,协调组织省市专家、技术人员300多人次,深入3个摘帽县和7个非贫困县(市)区开展指导调研工作5轮12次,实地核查58个乡镇危房改造情况,随机抽查72个贫困村500多户危房改造户,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危房改造达到“安全稳固、遮风避雨”要求。

下一步,市住建局将印发《昆明市精准脱贫住房安全动态监测预警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动态预警对象、工作步骤及程序,确保动态新增农村危房安全有保障;按照《昆明市农房抗震改造试点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为主,政府帮扶为辅,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房抗震改造,优先保障贫困农户基本住房安全,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坚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按照村庄规划进行建设,突出地方和民政特色,整体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和村庄面貌。

重点复核危房认定表、农危改竣工验收表、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结算表等“三张表”;会同财政部门,指导督促县级、乡镇严格按照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认真落实资金使用监管责任。三是落实“账帐相符、账实相符”。继续开展“账帐相符、账实相符”工作,坚决杜绝实际改造一个样、档案台账一个样、系统录入一个样的“三张皮”问题。

对普查过程中出现的住房安全方面疑似问题,将积极配合统计和扶贫部门研究核实情况,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圆满完成,努力使农村危房改造成为昆明脱贫攻坚的加分项,争取在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作出示范、树立标杆,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提供经验。

市发改委

昆明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圆满完成

云南脱贫攻坚20条标准(昆明两不愁三保障)(7)

“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铁齿铜牙’,紧紧围绕云南省政府下达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成绩。” 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梅俊辉介绍。

云南省下达昆明市“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任务为23091人,涉及东川、寻甸、禄劝、嵩明、富民和宜良6个县区(其中:东川区4896户18112人、寻甸县745户2841人、禄劝县535户1833人、嵩明县72户251人、富民县10户36人、宜良县5户18人)。全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566户3804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263户23091人,同步搬迁户4303户14953人),建成57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建档立卡5992户22095人,分散安置271户996人。

截止2018年底,全市建档立卡户6263套安置住房全部建成并搬迁入住,入住率达到100%。2019年6月底,易地扶贫搬迁旧房应拆尽拆,拆旧率达到100%;2019年12月底,拆除旧房全部实施复垦复绿,复垦复绿率达到100%。截止目前,全市57个集中安置点水、电、路、视、讯、网等配套设施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基本满足搬迁群众需求。圆满完成了云南省下达昆明市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三个贫困县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统筹推进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7年5月,市政府成立了昆明市易地搬迁脱贫攻坚分指挥部,紧紧围绕省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结合脱贫摘帽目标,统筹组织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下达,层层分解到责任县(区)和责任人,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项目、资金、任务、权责“四到县(区)。全面构建纵横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管理模式,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横向上,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纵向上,督促县(区)抓落实,对项目建设实行挂图作战,明确节点时间,倒排工期,对项目进度实行按月调度、重点县(区)按周调度,实现了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

严守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各县(区)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紧扣“六类区域”搬迁对象,并聘请第三方对迁出区进行调查核实,应搬尽搬,并对应大数据系统核实确定搬迁对象。严格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安置点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等全过程监管,并全面推行“双点长”制,较好地推动了项目的实施。严守住房面积的“标线”,安置点住房建设遵循“保障基本、安全实用”原则,建档立卡搬迁户建筑面积严格控制在人均25㎡范围内,并严格执行“厨卫入户、人畜分离”要求。严把搬迁不举债的“底线”,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筹资金,每户不超过1万元或人均不超过3000元的标准,人均可获得25㎡以下住房,真正做到不因搬迁而举债,不因搬迁而返贫。

工程质量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生命线”。我市将工程质量和安全作为易地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时刻督促相关县(区)按“时间服从质量和安全”的原则开展集中安置点建设。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格抗震设防标准,严格建材质量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按照结合城镇化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要求,科学规划设计选址,东川区在全省首先采取EPC模式实现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建设抗震为9 1设防,共建设17 2的高层住房57栋,住房为60、80、100、120㎡四种户型。牢牢守住工程质量安全底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放心工程、安全工程。

因地制宜细化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资源禀赋条件发展传统种养业、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增收。一是积极推广“党组织 合作社(企业) 贫困户”模式,推进产业规模化,依托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实现增收。东川区实施“5 3”增收计划,全区26173户贫困户按每户3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与126个公司、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3年以上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每个搬迁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有1项利益联结分红。寻甸县塘子山后安置点香瓜规模种植及稻田养鱼、金所额秧安置点光伏大棚和棚下羊肚菌及多肉植物种植等“一村多业”、“一户一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真正促进了贫困人口的增收。二是通过盘活搬迁群众“三块地”,实现利益分红,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东川区在盘活“三块地”上,统筹每村20万、每户贫困户3000元扶持资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实现全区130个村全部有增收产业。三是多举措推进就业帮扶工作,重点采取就近就业、转移就业、兜底就业等措施,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东川区创新“1 6 N”就业扶贫体系,采取“443”工作法,通过“服务窗口 劳务公司 企业(扶贫车间) 搬迁群众”模式,建设就业扶贫车间35家,新区开发公益性岗位528个,建成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实行“逢五"工作机制,定向培训劳动技能6000人次、务工引导培训2.3万人。

为了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根据云南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方案》,制定我市《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昆明市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实施方案》,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增收、公共服务保障、平安社区创建三大工程,进一步落实好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全面巩固提升搬迁成效,确保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市民政局

昆明上半年共发放城乡低保金和特困供养金34720.14万元

云南脱贫攻坚20条标准(昆明两不愁三保障)(8)

发布会上,昆明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肖向飞就全市目前兜底保障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据悉,目前全市城市低保36850户52717人,农村低保45309户64490人中与建档立卡重合的有25105户38984人;全市特困供养对象7593人中与建档立卡贫困人重合1646人。1-6月,共发放城乡低保金和特困供养金共34720.14万元。昆明市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4920元/人,稳定高于扶贫标准。

昆明市民政局扎实开展兜准对象、兜住底线、兜牢待遇专项行动,对卡内未脱贫人口、卡内风险监测户、卡外边缘户、卡内因灾事故户、卡内重残重病户等困难群众进行数据分析比对、逐户逐人摸排核查,共分析比对46774人建档贫困人口数据信息,入户核查27736人贫困对象,在已纳入兜底保障18464人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2742人新纳入兜底保障。

对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的已脱贫人口,及时跟进实施临时救助,积极防止其返贫;对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村群众,加大关注力度,根据其家庭实际困难及时给予临时救助,防止其陷入贫困;对返贫人口,及时按规定给予临时救助,并根据其致贫原因和困难程度,采取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等方式,帮助其渡过难关,实现稳定脱贫。全市实施临时救助25759人次,支出临时救助金4492.61万元,其中: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临时救助9454人次,支出资金1804.17万元。

通过原享受救助待遇转移接续和集中审核审批等方式,确保搬迁群众应享受的救助政策不脱节、不断档、不漏人。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已纳入城市低保有2992人(其中有1349人由农村低保转为城市低保),纳入农村低保的有5368人,纳入特困供养153人,实施临时救助910人次,支出各类救助资金816.17万元。

同时,昆明市聚焦疫情防控,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在及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金等的基础上,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期间低收入群体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把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纳入补贴范围。今年以来,共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临时价格补贴86.55万人次资金7082.92万元。发放爱心消费券,激发消费热情。向全市12.29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助供养对象发放983.488万元爱心消费券,更好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在健全机制体制,夯实兜底保障基础方面,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建设。下拨2314.24万元专项资金,购买1951名民政事务员充实县、乡、村救助岗位,充分发挥购买服务人员在救助对象主动发现、精准认定、动态管理、以及政策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畅通社会监督投诉举报渠道。公开了市、县、乡三级民政部门低保投诉举报电话,公开了受理范围,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掌上春城记者:刘莹 杨梦奇

责编:杨芮

编审:吴晨萍

终审:李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