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容易记又好背的古诗(知道这6项就明白)
前言
读懂一首古诗并不太容易,首先有些词的字音和字义都和今天不同,另外有的字在古代就是多音字,多义字,也需要能够辨别。古人喜欢用典,有明典有暗典,必须看注释或者检索才能清楚。另外还要结合作者的背景、时代环境等等。
简单说,读懂一首古诗,我以为先要看看明白古诗的诗体,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还是词或者曲。然后看明白每个字词、典故的意思和含义,再出来了解背景环境,再进去,结合背景去理解作者是否有深意与寄托。
一、先看诗体
1、分清诗词的区别
古诗词有词有诗,例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可以看作是一首古体诗,但她还是一首词,词可以看作是齐言或者杂言的诗,但是诗不一定是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词,与古体诗的区别是,词必须依照此谱填词,不像古体诗那么自由。下面是生查子的词谱,平仄和押韵都是有要求的。○”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标平韵 “▲”标仄韵 :
◎◎◎⊙⊙ ◎●○○▲ ◎⊙●◎○ ◎●○○▲
◎◎◎⊙○ ⊙●○○▲ ⊙●●○○ ⊙⊙◎○▲
2、近体诗与古体诗
分清近体诗和古体诗是基本的读诗要求,否则古人的诗家语的句法理解起来会有难度。诗这种形式本身就和散文的语法不通,而古体诗和近体诗又有不同,近体诗有格律的要求因此变化出许多似乎逻辑不通的句法。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 里讲到:
……盖韵文之制,局囿于字句,拘牵于声律,散文则无此限制。……故歇后倒装,不通欠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
用钱钟书的话说,很多诗句用散文语法去理解会感觉“不通欠顺”。例如杜甫的这首五言律诗: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用散文语法解释是:风儿吹折了绿笋,枝枝下垂;雨儿催肥了红梅,朵朵绽开。
杜甫的古体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段便如口语一般,一看就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二、多音多意字 识字辨意,因律辨音
很多字是多音字,古诗中有的字多音同义,如:看、听、过。
1、因律辨音
例如李商隐的《 无题》中最后一个字“看”,因为格律的缘故,读作一声“刊”。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辛弃疾《鹧鸪天·翠盖牙签几百株》中,倒数第二句的看,就读作四声。
翠盖牙签几百株。杨家姊妹夜游初。五花结队香如雾,一朵倾城醉未苏。
闲小立,困相扶。夜来风雨有情无。愁红惨绿今宵看,却似吴宫教阵图。
2、识字辨意
在非格律诗或者格律诗中可平可仄的地方,要能够根据上下文识字辨意。
中,这个字表示中间的意思是一声,如杜甫《石壕吏》“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读“钟”;而表示“击中”等动词时读作“四声”,如周邦彦《如梦令·尘满一絣文绣》:
尘满一絣文绣。泪湿领巾红皱。初暖绮罗轻,腰胜武昌官柳。
长昼。长昼。困卧午窗中酒。
三、典故的深挖
明典容易发现,看注释或者百度就可以,但是暗典如果不知道,那么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就会比较肤浅。
1、明典
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一首: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虽然不明觉厉,但是也可以按照表面的意思囫囵吞枣地读下去。不过承露金茎和紫气函关是汉武帝和老子的典故。老子骑牛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还算是比较明显的典故。
2、暗典
- 张旭《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当然可以当作没有典故去阅读和理解,但是你如果知道其中的暗典,可能会生发生更多的联想。
“沾衣”二字语出陶潜《归园田居》:“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知道出处,自然就联想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也知道张旭诗不单纯是描写了山中的景色,背后还有世道污浊、山水怡情, 透露出一点点劝人归隐的含义。
- 周紫芝《竹坡诗话》中关于暗典的一段话:
凡诗人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余读太史公《天官书》:“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
周紫芝说杜甫诗中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暗用司马迁《史记·天官书》的一句话,其中有”动摇,角大,兵起“等词语,被周紫芝认为有用兵之意,这两句诗来自于杜甫的《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四、作者与时代的背景
- 唐朝诗人张籍 《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节妇吟》不是用来夸奖节妇的,这是张籍为了拒绝李师道的一封信 。 李师道可不是一位善男信女,就是他遣刺客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裴度。 搞不好张籍会有杀身之祸,因此他为了不让他难堪,因此写了一首 《节妇吟》。不仅没有得罪李师道,后来李师道兵败被杀,张籍也没有受到牵连。
- 杜甫秋兴八首
杜甫被后人称之为:“诗史”,他的诗多需要根据其经历与时局变化来理解。例如秋兴八首之一: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这是杜甫在夔州时对于时局国运的感叹。
五、对比着看
同一个作者不同题材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对比着看,例如杜甫年轻时的诗和年老时的作品;
同样流派的作品对比着看,例如王维、孟浩然、储光曦等山水诗;王昌龄、岑参、高适等边塞诗。
同一时期的作者可以对比着看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要和当天其他人写的一起看,当时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均登大雁塔,每人赋诗一首。
六、多重语境与寄托
1、有意的寄托
王沂孙《天香·龙涎香 》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余熏,空篝素被。
南宋灭亡后, 南宋帝后陵墓被盗,遗骸都被遗弃在草丛之中埋葬。唐珏、王沂孙等人结社填词,以咏物为名,其实是抒发亡国之痛 。这首词既是代表作之一,似乎是咏香,隐喻寄托的是故国之思。
2、多重语境 与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
晚清谭献的《复堂词录序》
......而后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西方文学理论也和前人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说一个文学作品写完以后,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需要读者来完成, 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甚至会联想到作者都意识不到的内容。
例如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他从晏殊、柳永、辛弃疾作品中品出了人生三种境界, 王国维认为只是”自己“看出三种境界,并没有说作者一定有这三种境界,因此王国维说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注:蝶恋花作者有欧阳修、柳永两说)
结语、代入感
如果喜欢作诗,一定要有代入感,假如这个题目我来写会怎样表达,古人作品里的这个意象是否有更好地代替,诗句里的这个词语或者句法如果是我自己,敢不敢拿来用。
例如上面举例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因为是杜甫的诗,今人读起来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现代人作诗用此句法,很可能会被不懂的人指责逻辑混乱。
@老街味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