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新手就可以用的t0级别队伍(失落的王者)
2010年试飞升空的T50战斗机可以说在当时掀起了不小的风暴,作为当时继F22战机后的第二款第四代(俄划分为第五代)隐身战机,T50无疑被戴上了众多闪亮的光环。等离子隐身、短距起降、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等特点无疑还是很劲爆的强悍性能,官方宣传中比起死对头F22也不遑多让,然而在最初的试飞及一系列试验之后,这款被俄罗斯寄予厚望的战机暴露出许多尴尬的问题。
T50原型机
由于这些严重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以至于在后起之秀的J20都已经小批量服役的今天T50都还没有下文,这不禁让其老大大俄罗斯和对其觊觎已久的印度阿三感到老大难,也让身为Su27狂热粉的小编我对它的小兄弟T50的前途捏了一把汗。 今年是T50战机预计划的服役时间,但外界却依旧未曾传出其复出的可靠消息,不禁让人起疑T50的后续发展,那么小编就结合已知的消息展望一下T50按时进入现役的可能性有多大。
J20的首飞时间在T50之后,但目前其已经小批量服役
T50目前服役还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T50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无疑就是其隐身的能力,做为衡量四代机(俄划分标准为五代)战力的重要因素,俄T50的隐身性能究竟能做到何种地步目前是让外界普遍怀疑的。目前战机想要获得隐身的能力国际上通行的两种做法一种是战机外形设计上尽可能采用多平面的组合型设计,削弱雷达波的反射,以此达到隐身的目的。从这一点上来看到现在为止中美俄已经曝光的歼20,歼31,F22,T50在外形上都采用菱形设计,所以看着十分相似,后发设计的歼20和T50其实在设计中都一定上参考了最早出现的F22,而后又根据自身的需求作出一些改变,所以从外形设计的因素影响来看彼此之间并无太大差别。另一种方法采用在机身喷涂隐身涂料吸收雷达波的方式来达到隐身目的,中美两国目前都已经开发出各自的隐身涂料,并在歼20和猛禽中都已实际运用,但俄罗斯则似乎并未采用这种方式,T50的机身涂装并不具备雷达隐身的能力。当然在研发伊始俄还爆出过将会使用等离子隐身的方法,小编我一度觉得此种科技非常先进,然并卵,截止目前俄也未能实际使用此科技,该方法已不了了之。
所以综合来说就隐身性能上T50与我国的歼20和老美的F22相比实际上是处于劣势的,就该问题小编还没发现老毛子拿出新的方法应对。
最新曝光的第九架原型机涂装应该也就“仅仅是一种迷彩而已”
再则就是其航空电子,信息化方面的发展,而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座舱。恰恰这点,T50的座舱又是为众方诟病的又一个焦点。从最新爆出的其座舱图片来看,虽然显示系统也采用了时下流行的“一屏三下”设计,但与美国西方乃至中国的战机玻璃化座舱都还是存在差距的,还并不具备四代机高度集中的信息交流处理能力。
虽然俄的电子技术有一定发展,但是小编觉得T50的座舱看上去还是一种屌丝感
而在雷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也是比较严重的,俄现在为止还未能拿出一款比较可靠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作为目前雷达界的最先进代表,装备上T50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又是俄研制部门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航电作为俄传统上一直客观存在的“软肋”,也是T50目前的严重问题领域之一,要想在17年迈入俄空军序列,俄罗斯目前在“电子信息化”领域的表现还是让人难以信服的。
T50的座舱盖开启方式也是相当让人“惊叹的”
另外T50的动力也并未完善。虽然俄在推理矢量技术方面已有较为丰富的使用经验,在“超机动性”这一项目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其目前使用的仍然是源自上一代战机心脏的AL31发动机的升级版AL41发动机,而专门为T50研制的新一代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还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其现在的状态达到四代“超音速巡航”的标准也是可能性不大的,且对其“超机动性”更好的发挥也是有不小的影响。
T50的三维矢量喷管与F22的二维矢量有很大区别
除此之外其还存在诸如内部武器舱狭小,座舱盖落后等问题。
王者归来,其路尚远
17年在一点点过去,T50战斗机预计划进入服役的时间也在一点点缩短 ,在可见的17年下半年其正式服役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虽然已经有很多人越来越不看好T50的后续发展,不断唱衰,但小编认为作为俄罗斯已定的唯一下一代主力战斗机发展型号,发展过程有诸多不顺,以其在俄国防发展战略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纵使困难,俄应该也不会终止其发展计划,将空防安全的重任寄托于他国战鹰。
中国能独立研制两种型号的第四代战斗机,而军事科技力量雄厚的俄罗斯仅支持现有的T50一种型号战记开发就非常艰难,目前俄已经打算带着印度小兄弟一起入伙,不禁也让大伙为为阿三又捏了一把汗。所以说“国防科技装备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国家雄厚综合国力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