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电影内的小男孩(罪犯与8岁孩子的父子情)

文 | WF·蓝澈夫人

图 | 网络

完美的世界电影内的小男孩(罪犯与8岁孩子的父子情)(1)

引言

富兰克林指出:“青年人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石” | 当代社会中不乏有以下现象:学校为了加强孩子们成绩单上的分数,从星期一到周末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地,孩子们整日背着繁重的书包,心理上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好不容易假期来临又被学校和父母强迫着去补课,丝毫没有自己的时间,可以说无时无刻不是处于精神紧绷状态。

学校固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是,却忽略了教导孩子处世做人之道,甚至父母同老师一样只注重成绩单上的分数。我个人不苟同这种做法,或许这些父母和老师都是对的,但是,分数并不代表在以后的人生当中能一帆风顺。如果我们的孩子成为了书呆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见了一些难题,难不成让他们像选ABCD一样,选择最佳的答案吗?

高分数或许能进入一个好的学校,毕业后或许能得到一个金饭碗,尽管如此,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是能得到这种待遇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这并不代表高学历的孩子,进入社会后能扶摇直上。若不具备处世之道,只会纸上谈兵,那么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社会中看的是个人的品质以及能力,并非局限于“高学历”。

正如加里宁所言:“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如培养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和人类公共生活规范,养成一定的性格和意志、习惯和兴趣,发展一定体力上的本质等等 ”。

美国电影《完美世界》与我们现实中的教育背道而驰,却又使人陷入沉思 |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越狱罪犯布奇·海恩斯与8岁男孩菲利普·佩里之间的“父子情” | 两人并非血缘关系,而是陌生人,因布奇·海恩斯的同伙蓄意滋事,才不得以把菲利普·佩里作为人质。进行了一场逃亡游戏,从而衍生出了一场胜似父子情的故事。在逃亡之路上便出现了父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言传身教的“教育观” 。

完美的世界电影内的小男孩(罪犯与8岁孩子的父子情)(2)

一、别把我们个人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每年的万圣节美国的孩子都会扮成鬼马精灵,挨家挨户的索要糖果,这些可爱的鬼马精灵还有一句台词“不给糖就捣蛋”。

自幼跟随母亲长大的菲利普·佩里仅仅只有8岁,就被母亲剥夺了充满欢乐的童心。母亲因为自己是教徒而不过任何节日,于是可怜的菲利普·佩里和两位姐姐同母亲一样,不过任何节日。难道他们不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扮演鬼马精灵吗?并不是,只不过是他们母亲个人的思想强加在了他们身上罢了。

我们要明白孩童之所以是孩童,是因为他们内心只有短暂的快乐岁月,在这个阶段大脑中没有思考未来的生活,也没有什么烦心事。他们心里只有一颗爱玩的心,如果我们因为自己不喜欢某人、某事、某物,于是我们就要求孩子同我们一样摒弃这些东西,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极度自私的表现。

还记得《银河补习班》中的阎主任吗?

  • 他就是一位极度自私的老师,虽然他不是马飞的父亲,可是他把自己的思想,以及要求马飞考取状元放弃报考飞行员的机会的心理和《完美世界》中菲利普·佩里的母亲是同样的自私。
  • 马飞起初只是成绩非常差的学生,后来经过父亲出狱归来的教育,成绩猛然飙升,而马飞也因此成为了全校唯一一个,最有可能获得省状元的学生。
  • 于是阎主任希望马飞放弃报考飞行员,以此满足他办公室成绩榜所缺失的一册相片,这面成绩榜上贴满了曾经高中状元的学生。
  • 只不过马飞因为父亲告诉他的这句话,断然拒绝了阎主任:“做你喜欢做的事” | 在《完美世界》里布奇·海恩斯也曾对菲利普·佩里说过雷同的话:“菲利普你已经是个大人了,你可以自己做决定”。

孩子也有孩子的思想,只不过与我们阅历丰富的大人比起来,尚不健全而已。为人父母者,从来都是引导孩子建立不偏离正道的思想,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独特的思维,若是我们自己的思想都如阎主任和菲利普的母亲一样,怎能向孩子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呢?

完美的世界电影内的小男孩(罪犯与8岁孩子的父子情)(3)

二、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对孩子“打骂” | 无疑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完美世界》影片中就有两个片段讲述了孩子不被尊重的故事:

01、克里夫的恐惧

克里夫年龄比菲利普·佩里还小,克里夫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工,最平常的叫克里夫帮忙拿一下物品时都会使用肢体语言敲打头部。不但如此,克里夫父亲还嘲讽他没有什么用 | 当布奇·海恩斯和菲利普·佩里离开克里夫家中时,克里夫希望布奇·海恩斯托着他再玩一次空翻。克里夫父亲便开始呼唤克里夫回到他身旁,克里夫不听,于是又一次使用暴力,把克里夫的头部拍的咚!咚!咚!

02、一杯可乐引发的咆哮

布奇·海恩斯和菲利普·佩里在逃亡的路上遇见了自驾游的一家四口,因为车辆出了故障,布奇·海恩斯便谎称自己和菲利普·佩里住在附近,意图搭乘便车。在车上自驾游夫妇的两个孩子不小心把可乐洒在了座椅上,顿时他们的母亲像一只黑熊嘶吼着两个调皮的孩子,并且拉扯着两个孩子的衣服。两个调皮的孩子被吓的不敢动!不敢言!


对于我个人而言,孩子做错了事打骂并没有什么,只是这种责罚要取决于事情的的大小而定。如果说孩子只是犯了所有孩子的通病(调皮),那么情有可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见或看见,一些家长总爱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来对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一说到自己孩子则是不听话、没用、爱闯祸,总之一无是处。似乎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眼里总是那么不堪,从而常常数落孩子、嘲讽孩子。

这类家长习惯性忘记,孩子也需要勉励的,他们那幼小的心灵需要得到慰藉和认可。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贬低,试问有谁喜欢被人指责呢?

完美的世界电影内的小男孩(罪犯与8岁孩子的父子情)(4)

《断舍离》书中曾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猎人第一天分别猎到了2只兔子,第一个猎人的妻子见丈夫一天才猎到2只兔子,便说丈夫是废物,丈夫心理说道“你以为打猎很容易吗” | 于是第一个猎人从那以后开始无论何事都是和妻子形对抗之势。第二个猎人回到家,妻子便夸赞猎人猎到了2只兔子,第二位猎人心里说道“2只算什么,明天给你猎4只回来”。

哪怕是成年人也需要鼓励,更何况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常常因为孩子犯了错就大声责骂,但我们却忽略了孩子不犯错还叫孩子吗?我们只需要引导他改正便好,事情已经发生,做一些事后诸葛亮的事情有何意义呢?

我们来看看《完美世界》中的布奇·海恩斯是如何教导菲利普·佩里的:菲利普·佩里与布奇·海恩斯在超市购物时,因为布奇·海恩斯被警察发现着急逃亡,故此菲利普·佩里想要的鬼马精灵服装便没有购买。慌乱之下菲利普·佩里顺走了鬼马精灵服装,两人顺利甩开警察后,布奇见菲利普·佩里顺走了鬼马精灵服装。菲利普·佩里以为布奇会生气,可是,布奇·海恩斯并没有,而是这样对菲利普·佩里说的 | “首先我们要知道偷东西是不好的行为,你喜欢可以告诉我,我会给你买,若是你真的喜欢这件衣服,然后顺走了它也没什么,这叫例外”。

布奇·海恩斯在第一时间不是指责菲利普·佩里,只是说偷东西不好,也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用了一种很平和的语气讲明了偷东西不好,从而菲利普·佩里就会进行自我思考,这样做是否正确。布奇·海恩斯的这种教育方法我非常赞同,因为即没有怪罪菲利普·佩里的错误,也没有失去反对的含义。这不仅仅维护了菲利普·佩里的自尊心,也让菲利普·佩里打心底认同自己偷盗的行为是不对的。

虽然我表明的是尊重、认可、鼓励孩子这三个观点,但是尊重并不代表是宠溺:现实生活里许多孩子就被家中长辈宠溺坏了,从而使这些孩子目无尊长,毫无礼貌可言。我伯父的孙子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常常对长辈没有称呼,甚至不把长辈当回事,常常辱骂长辈。有好几次对长辈指手画脚,年龄才16岁便这般嚣张跋扈,可见我伯父一家太过宠溺这个孩子,才导致成了今日这般无可救药的地步。

完美的世界电影内的小男孩(罪犯与8岁孩子的父子情)(5)

三、原本有许多事孩子都可以做好,只是我们选择了“不相信”孩子能做到而已

《完美世界》里布奇·海恩斯和菲利普·佩里,搭乘自驾游一家四口的便车时,因车辆没有拉手刹,菲利普独自一人在滑行的车辆中不知所措。布奇·海恩斯则大声对菲利普·佩里说道一遍又一遍的踩刹车!踩刹车!踩刹车!眼看就要撞上布奇·海恩斯,可是布奇·海恩斯并没有退让,幸好菲利普·佩里及时踩住了刹车。这样的信任方式或许过于疯狂,但正是这种信任给予了菲利普·佩里勇气,才能做到平常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记得11岁那年我的父亲也给予我同样的信任:

那年父亲和亲戚创建了一个牧场,牧场恰好建立在山顶之上,周围几乎没有人烟,这里的树林有许多是阳光也不能进入的。父亲常常忙于联系商贩购买我们的羊群,故此,把看护400多只羊和200只黄牛的任务交给了我。起初父亲怕我做不好这个任务,只抱着让我试一试的心态,后来一个人在荒山中待了1个月也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其实我最恐惧的就是黑夜,每到夜幕降临,山上的风就一直唰唰唰的。等待所有羊和牛一直不落的归来,锁好木门,便打着手电筒,走2小时的山路,回爷爷奶奶家;第二天早早起来放羊和牛出去吃草。后来不再害怕就是因为父亲给予我的信任,也正是这种信任让我从那一刻起,形成了独立的性格,任何事能自己完成,绝不会寻求旁人援助;自己内心也会抱着强大的自信去做一些事。

完美的世界电影内的小男孩(罪犯与8岁孩子的父子情)(6)

除了我个人的经历和《完美世界》中的故事,这里在借助一个影片中的片段来加强这种信任赋予的勇气:

《银河补习班》马浩文和儿子马飞从航展乘坐汽车回归时,恰好碰上了特大洪水。马飞因下车为熟睡的父亲,接开水时意外失散。马飞之后便被洪水困在了漆黑一片的废墟中,马浩文并不知道马飞位置在哪里,也不知道马飞是否还活着。

于是马浩文拿着扩音器,对着四周呼唤着儿子马飞,并且引导马飞寻找可以使自己脱离危险的东西。最终马飞凭借着父亲马浩文的引导以及信任,脱离了困境。


我个人认为一个家庭就好比一艘轮船,孩子扮演了船长的角色,父母则是领航员,如果父母不正确引导轮船行驶方向,以及不相信孩子能操控好轮船的方向盘。那么这艘轮船到不了幸福的彼岸,或许会沉入浩瀚无垠的人生之海。

完美的世界电影内的小男孩(罪犯与8岁孩子的父子情)(7)

四、父母与孩子最好的相处方式,是以一种朋友关系达到教育地目的,孩子则比较容易接受

我的一个挚友与他的父亲就是以朋友关系相处,他的父亲没有因为自己是长辈,就强制性要求他做任何事,也不会替他做任何决定。因为朋友无论任何事,但凡关于你的事情,都会询问你的意见,不会独断专行。

真正的朋友是无话不谈,没有任何秘密,每一次的交流中,两个人都是坦然心扉的说,没有丝毫的顾及。哪怕是不满意对方某些做法,都不会怕对方生气而指正只不过这种指正是一种建议的方式。

《完美世界》里,布奇·海恩斯希望菲利普·佩里替他去看福特汽车是否钥匙插在车上,以及车上是否有收音机。当然,布奇·海恩斯用了一种幽默和不强制菲利普·佩里的方法

最终菲利普·佩里接受了布奇·海恩斯的请求。如果布奇·海恩斯是以一种命令的语气,强制要求菲利普·佩里去做件事,那么菲利普·佩里依然会去,但是,不是心甘情愿的去实行 | 正如心理学家卡耐基所说:“没有谁喜欢被人命令”。

完美的世界电影内的小男孩(罪犯与8岁孩子的父子情)(8)

结语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塑造了布奇·海恩斯罪犯这个角色,来烘托他所想表达的教育和父子相处模式,尽管有许多人不能接受罪犯教育孩子的故事。但布奇·海恩斯本性并不坏,他的一生只做过两件违反所有文明国家的法律 | 第一是因为被他杀害的那个人,伤害到了他的母亲,第二个则是伤害了菲利普·佩里,也就是同他一起越狱的同伴。

我们都知道孩童的发展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阶段,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所以,孩童的教育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难题。正如陶行知所言:“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布奇·海恩斯和菲利普·佩里相处了24小时,在短短一天一夜时间里,却在自由的空间中,得到了真正的教育。

根据上述所言《完美世界》向我们明喻的是这4种教育观:

01、别把我们个人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因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02、孩子的尊严需要得到维护,为人父母者不应践踏孩子的自尊心

03、孩子也能做好许多事,只不过需要父母的认可和信任,因为这是他们精神的支柱,也是他们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力量源泉

04、放低自己的姿态,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相处,才能让孩子袒露心声,从而洞悉孩子的心理变化

原创作者 | LF·蓝澈夫人

关注我 | 每日更新情感内容

拙文一篇 | 愿得扶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