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

农村的木偶 农民的汉剧

作 者:汪颂生

提线木偶和闽西汉剧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将这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二为一的农民艺术团体,你见过吗?它就是活跃于闽粤两地山村的“福建土楼石桥木偶汉剧团”。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1)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2)

木偶和汉剧都是古老戏种。木偶戏始于汉,兴于唐,明初落户到闽西上杭县,然后再流传到闽粤客家地区,客家人俗称“傀儡戏”“吊线戏”。汉剧是明清时期从中原流传到粤东的外江戏,后来发展为“广东汉剧”“闽西汉剧”。木偶和汉剧这两个戏种在闽粤地区都有几百年的历史。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3)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4)

木偶汉剧团在闽西客家土楼之乡的石桥村。该团由六人组成,都是周边乡村的农民,有演出任务时就微信联系集合,演出结束后,又各回各的家,耕地种田做家务。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5)

石桥木偶汉剧团成立有近四十年时间了。过去是挑着戏箱下乡,如今是小货车到村,不再局限于本乡本土,演出范围更广了,不但闽西各乡村都留下他们的足迹,而且在粤东梅州的松口及大埔的青溪、枫朗、大东、百侯、岩上等一些乡村,也曾请唱演出。每年都演出百多场次,高峰期一年演出二百多场次,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特色,让该团名扬闽粤客家山区,是乡村祈福喜庆请演的热门剧团,不少山村年年有约。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6)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7)

木偶汉剧团的负责人张大姐,娘家在闽粤相邻的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年轻时是汉剧团的演员,唱功基础好。嫁到石桥村后,在改革开放初期,与共同爱好的丈夫,承包了村中面临死火的木偶剧团,夫妇俩自做道具,自做戏箱,研究技艺,传承发扬,逐步发展。凭着对木偶和汉剧这二项民间艺术的钟情热爱,数十年如一日地执着活跃在闽粤客家山村。张大姐表演的木偶汉剧,声情并茂,栩栩如生,深受欢迎,享有盛誉。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8)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9)

该团的木偶共有32个不同的人物角色,有42个节目剧本,如一晚演一个剧目的话,可连续演一个多月。剧本內容丰富多彩,基本是教育广大观众从善积德、扬善弃恶、孝敬老人、回报社会等內容,寓教于乐,切合当地风土民情。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10)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11)

他们剧团的一大特色是:表演时,基本用通俗易懂的客家话演出,与其他闽南话的学佬木偶剧团不同,也有别于全用普通话演唱的汉剧,他们念白演唱都是原汁原味的客家阿娓话,时不时还能听到客家人的“讲鬼话”“讲牙蛇”,让人听得津津有味,诙谐幽默,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给百姓带来融融欢笑,深受客家山村人民的喜爱。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12)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13)

他们虽是农民,但锣、鼓、钹、二胡、唢呐、洋琴等乐器样样精通,个个都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分别负责提线、配唱、司鼓、伴奏、灯光、音响等,各司其职,分工有序,技巧娴熟,配合默契。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14)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15)

木偶、汉剧都是古老而稀有的民间艺术,表演时,口手并用,辛苦且收入低,年轻人己很少来学习。该团平圴年龄50多岁了,如何传承也是个普遍性的现实问题,希望若干年后还有人在提木偶的线,在唱汉剧的戏。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16)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17)

木偶剧是什么地方的民间特色(活跃在大埔农村的木偶戏)(18)

2018年大埔百侯曲滩村祈福演出时,村民感谢该团的精彩演出。

方寸小舞台,指上有乾坤;

生旦净末丑,弦乐鼓鸣宏。

客话唱汉剧,客家喜乐闻;

悬丝当空舞,艺术永留存。

作者简介:汪颂生(网名:阿旺哥)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长期关注拍摄客家人文民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