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几支尹氏家族 湖南尹氏源流一

1923年(浏阳)《浏西尹氏族谱》"序"曰:,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湖南几支尹氏家族 湖南尹氏源流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湖南几支尹氏家族 湖南尹氏源流一

湖南几支尹氏家族 湖南尹氏源流一

一、尹氏起源与流派

1923年(浏阳)《浏西尹氏族谱》"序"曰:

尹氏出自少昊金天氏,其支子曰徵,袭封尹城,遂以国为氏。至唐十三州刺史思贞,谥简,生子二:长子愔,北派祖;次子憶,南派祖。

憶四传至雍京,仕南唐,从边镐取马氏,封衡山伯。子三:长翼飞,居攸县湴田;次子鹏飞,宋初仕至大司马,居酃县留田;三子雄飞,宋初仕至嘉议大夫,开基茶陵火田,有昉、昭二子,昭有子三:晋、革、豫。晋传八世至宣、安。明洪武二年(1369),宣公六世孙智高由茶陵火田迁浏阳西乡镇头市华山,为浏阳尹氏长房肇基祖;明成化五年(1469),安公十二世孙天爵亦由茶陵火田迁华山,其子兴徙居顾村,为浏西尹氏二房肇基祖。

1948年(衡阳)《白鹭尹氏源流》曰:茶陵火田开基祖雄飞生二子:昉、昭,昭生孚、鼎、恒。孚下传六世至伸文,宋时为大理寺评事,宋南渡后,由河南挈家隐于衡阳,又数传至俊二,返迁江西永新烟冈竹山,复徙衡阳双牌界杨柳村,苗裔分布在白鹭江尹家村、九渡铺、西乡、南乡等处,至1948年,传二十代,男女丁口约万人。

1948年(衡山)《鱼石尹姓氏族源流》称雄飞长子昉裔孙荣,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从茶陵火田迁衡山,卜居堡霞乡鱼石,后裔散居衡山祘田、团树下、圫源,衡阳酃湖,湘潭泸口等地。

清光绪十三年(1887)(湘潭、衡山)《尹氏六修族谱》为湘潭、

衡山尹氏统宗谱。始祖思贞,唐开元间官终工部尚书,封天水郡公,谥简。子二:长愔为北派祖,次憶为南派祖。愔二十传至雯,元季由河南迁湘潭,占籍朱亭,为湘潭朱亭始迁祖;憶二十传至震,明洪武六年(1373)由浏阳徙衡山县,占籍尹家町,为衡山白果始迁祖。后裔递衍递蕃,星罗棋布,散处各地。

(行派诗)家之秀发自周建勋洛传理学楚萃人文名贤永吉盛代宣勤。

民国(新化)《尹氏族谱》"序"称迁湘始祖鼎初,字儒黉,原籍江西吉州泰和县灌塘,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科中武魁,授指挥,官楚镇永宝。元移宋祚,弃官卜居宝郡隆回四都大官田,生南沾、漳、河、国、楚、全、青、吾、庆、昌十子,派开十房,衍散邵阳、新化、武冈、城步、新宁、安化、宁乡、益阳、长沙、沅江各地。南青七子才道,字必胜,由隆回徙居新化蛇田,转迁温溪大水,为迁新化始祖。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常宁)《尹氏家谱》:才为邦宪大学绍洛宗长立尔希贤志常成道德光。

按:《通志·氏族略三》:"尹氏,少昊之子殷封于尹城,因以为氏。子孙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尹。"

二、郡望·堂号

1、天水郡

1.一经堂:出于宋尹彦德的故事。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权知潭州,飞自南昌过吉安到茶陵,茶陵富民尹彦德以酒肉迎师,彦德言家粟不乏,颜给军饷五日,留岳飞三日,离去时,岳飞语彦德,尔财有余而学不足,当以一经教子孙,光大其门。彦德拜而受赐,而辟堂以供子孙挟筴游息之所,堂名之曰:一经堂,盖取忠烈一经教子孙之义也。

2、文和堂:出自明尹直事典。尹直,字正言,号謇斋,江西泰和

人。成化中官兵部尚书。明敏博学,谙熟朝章。卒后,谥文和,后人遂以谥号为堂号。

3.和靖堂(典自南宋尹焞)等(200多个堂号)。

天水堂:甘肃天水,美丽动人的天河注水故事。

1、西漢置天水郡,治平襄,故城在今甘肅通渭西南地,東漢改置漢陽郡,遷治冀縣,故城在在今甘肅甘谷東南。

2、西晉置天水郡,治上邽,在甘肅天水西南。

南朝宋置兩天水郡,一屬秦州,治陝西南鄭,一屬盆州,治四川省境。四、後魏置天水郡,郡治在甘肅西河縣西南,北周後廢。

3、所有姓氏:㊣尹、皮、汝、艾、那、狄、忻、姜、員、秋、真、畜、秦、桂、祕、莊、莘、強、揚、琴、趙、慎、疆、鎮、雙、疆、闞、隴、嚴、權、上官、子車、樂正。◎王、別、紀、梁、智、楊、閻、龍……(许多姓氏源出甘肃天水)

三、堂联

1.伊洛渊源(尹焞);

麟经继述(尹起华)。

2.和靖处士(尹焞);

南阳郎中(尹敏)。

3.五代春秋师鲁撰(尹洙);

十篇唐说子渐弹(尹源)。

4.晋阳家臣,鄙茧丝以从政(尹铎);

函谷关吏,识紫气之呈祥(尹喜)。

5.文武兼优;万邦为宪(尹吉甫)。

恩威并济;六师总权(尹直)。

四、历代名人

长沙人尹虞,西晋永嘉年间为始兴太守;尹榖,南宋德祐二年(1276)擢知衡州,道出长沙,州帅李芾留与协守潭城,守三月城陷,举家自焚。

茶陵州(今茶陵)人尹尚宾,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任户部郎中,受命理盐厂,皎然无污;尹一第,明末以学名遐迩,精于天文、地理;其孙尹惟日,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抚蛮夷功升赣州知府、岭北兵备道,积劳卒于任,年仅28岁;武冈(今洞口)人尹子奇,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湘潭人尹作翰,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数县知县,皆著政绩;尹金阳,清画家;酃县(今炎陵)人尹荣祖,清嘉庆二十四年进士,辞仕著述,有《蕉窗诗存》等。

永兴人尹子韶,宝庆(今邵东)人尹如圭,革命先烈;芷江人尹建安,汪伪南京要港海军司令部上将司令,去台后,任海军司令;邵阳人尹俊,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去台后为"陆军"二级上将;尹仲容,1957年任台湾"经济安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兼台湾银行董事长;尹叔明,台湾"经济部水资源规划委员会"顾问;武冈(今洞口)人尹世杰,消费经济学家;攸县人尹道乐,固体物理学家等。

五、具体分布 

1、长沙乌山尹氏

始迁祖铉公,北宋大儒程颐门人尹焞之孙,于南宋中叶由河南迁楚南,隶籍善化。1933年四修宗谱。

2、浏阳尹氏

始祖思贞公,谥简,子二:愔为北派祖;憶为南派祖。憶公四传至雍京公,仕南唐,从边镐取马氏,封衡山伯,子三:翼飞居攸县洴田;鹏飞于宋初仕大司马,居酃县留田;雄飞,宋初仕嘉议大夫,开基于茶陵火田,子二:昉公、昭公,昉生三子:晋、革、豫,晋公传八世至宣、安二公。宣公六世孙智高公于明洪武2年(1369)由茶陵火田迁居浏阳西乡镇头市华山,为浏西尹氏长房肇基祖。安公十三世孙天爵亦于明成化5年(1469)迁居华山,其子兴公徙居顾村,为浏西尹氏二房肇基祖。族谱始修于宋嘉定年间,清乾隆15年(1750)七修,咸丰元年(1851)八修,1923年九修。明正德间建宗祠于火田。

3、湘潭朱亭、衡山白果尹氏

始祖思贞公,唐开元间封天水郡公,生二子:长愔为北派祖,次憶为南派祖。愔二十传至雯公,于元季由河南迁湘潭,占籍朱亭,为湘潭朱亭始迁祖,今属株洲;憶二十传至震公,于明洪武6年(1373)自浏阳徙衡山尹家町,为衡山白果始祖。清光绪13年(1887)湘、衡二邑六修族谱。行派:家之秀发,自周建勋,洛传理学,楚萃人文,名贤永吉,盛代宣勤。

4、湘潭水口尹氏

愔公六传至晖公,居河南洛阳江夏,二十三传至雯公,元致和间因避陈友谅之乱,自江夏迁居湘潭朱亭,派分龙、凤、麒、麟四房。清康熙44年(1705)建宗祠于水口。康熙59年(1720)一修族谱,乾隆39年(1774)、乾隆48年(1783)、嘉庆11年(1806)、道光25年(1845)、光绪13年(1887)、1920年、2003年续修。族人分布于宁乡、湘乡、衡山、茶陵、攸县、邵阳等处。至1948年,已传24代,共5000余人。

5、湘潭竹埠、大坝垅尹氏

始祖雄飞公,北宋太祖朝官嘉议大夫,世居茶陵火田,雄飞生昉,昉生革、晋。晋公传至二十四世一仪公,于清康熙39年(1700)自火田徙居湘潭竹埠港陈家塘;革传至二十四世一进公,于清康熙40年(1701)自衡山七里滩徙居湘潭大坝垅。1933年竹埠尹氏三修族谱。

6、湘潭藷叶塘尹氏

始迁祖如新公,明洪武年间迁此。

7、湘乡扬古峒尹氏

始迁祖必诚公,字天岳,明成化间由茶陵城北迁居湘乡侧水,复迁扬古峒。清道光11年(1831)纂修墨谱,同治5年(1866)、1916年续修。班次:天单百万兴,嘉世代乾坤,士乐敦本财,源裕循良明。功业恢先绪,文德毓群英,学优成大器,保定庆升平。

8、醴陵樟树村尹氏

始迁祖宣公,明万历间迁居醴陵樟树村。族人分布于攸县。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200人。

9、攸县新田尹氏

始迁祖天伦公,为唐思贞公二十五世孙,明洪武间由江西永新沙田迁居湖南攸县鸾山镇新田。自五世始支分八房,长、七房无嗣,八房外徙云南。明成化18年(1482)始修族谱,清雍正7年(1729)续修,乾隆44年(1779)三修,道光7年(1827)四修,同治7年(1868)五修,光绪29年(1903)六修,1938年七修,1990年八修,1999年九修,其时人口3200余人。清乾隆42年(1777)重建宗祠于茶背冲。班行:(自十五世始)时思继祖,崇本立常,笃志昌泰,传世有光,衣冠济美,雍穆一堂,家传诗礼,国焕文章。

10、炎陵洞里尹氏

始迁祖祖盛公,宋隆兴年间自江西宁冈迁酃县霞阳洞里,今炎陵县沔渡镇洞里村。

11、炎陵上馆尹氏

始祖京公,为五代后唐时期衡山节度使,其子鹏飞迁霞阳上馆。后人分居于十都太坪、城东草坪、王家渡泷湖。

12、益阳县东长乐街尹氏

始迁祖文光公,明洪武年间自湖北江夏来县开垦而定居于此。

13、桃江桃林溪尹氏

始迁祖仕祖,字赞忠,明天顺2年(1458)由江西丰城县南门头迁益阳五里桃林溪,今属桃江。前与衡阳樟木乡白鹭江尹氏合谱,2004年独修支谱。派语:伯志仕思大,万福兴调文,开宗功德盛,佑启嗣昌荣。祖泽源长远,光前裕后昆,联科登甲第,显耀振芳声。

14、岳阳荷塘黄沙街尹氏

始迁祖紫营公,明洪武6年(1373)自江西南昌府新建县铁树观迁居岳阳黄沙街廖家山,七传衍为三大房:璟公房居廖家山,景公房居周家冲,琛公房居黄沙街老街。1925年十修族谱。1994年修谱统计,璟公房时有1161人,景公房392人,琛公房2770人。字派:(以思贞公为一世,自三十世始)志万宗大祖有兴隆应登文仲世启邦家开运发大克。

15、华容蔡田铺尹氏

先世自邵阳迁宁乡八都二亩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贵忠迁华容。今族人分居许沟、白鹤窖等地。派语:鼎南才应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顺,崇善祚昌全,大显华邦业,宏开振恢先,端厚培吉庆,肇隆世德延。

16、华容万圣堂尹氏

始迁祖友高公,原居宁乡一都关帝庙杨鹤冲,1935年迁居华容万圣堂。长房派语:仕知汤铭新,一仁光世运,炳蔚启宏规,继嗣文华盛,周监佐中兴,生甫延余庆,繁昌应治隆,孝友为家政。

17、永州尹氏

为鼎福公支派,鼎福公是思贞公22世孙,崇珂公后裔。始祖思贞公,唐十三州刺史,封天水公,卒谥简,为尹氏各派所共祖。

鼎福公原籍江西,迁江南苏州府,洪武初年(中华尹氏通志载”宋末元初“)官至总兵,从上征讨湖南等处,遂家于岿山(永州市零陵县油亭圩镇岿山村).目前在该村保存有1942年修的宗谱.。

《永州尹氏通谱》以及历届谱记录:先祖景贤公,于明朝洪武初年(中华尹氏通志载”宋末元初“)官总兵,徙居永州府零陵县岿山(今邮亭圩镇岿山村),子四:鼎福,鼎初,鼎祚,鼎禄;鼎福世居零陵岿山,其余三子外迁,长子鼎福,世袭千户,子五:斌、诚、学、让、英(后三公失考)。斌公生子五:旻、昱、昂、景、昌。其中,旻、昌二公俱徙居祁阳县南隅普乐乡尹家冲,唯永昂、永景二公留居岿山:开岿山房和铁屋房。

通谱班辈排行:明志汉天,单尚先尹,一士惟之,祖宗功德,源本垂久,万代千叶,位禄名寿,诗书厚泽,友孝传家,文章华国,仁义恭和,贻谋燕翼。

在发展过程中,铁屋房高登公下有惠公(15世)下:一旺、一财二公徙居道县坪塘落业;世贵公后裔住零陵长田。

高品公后裔移居宁远罗巴,康熙51年(1712年)高品公之妻杨氏婆祖;从岿山携四子于宁远清水桥镇罗坝落业开基,四子:有臣公、有昌公、有习公(无传)、有临公;嘉庆年间,有臣公下16世(谱记)孔仁公在柏家坪镇井塘背村(腰江附近)老屋场购地开基立业;衍为大族,人才辈出。

另有牛角丘尹氏参与罗坝合修谱,归为大房有臣公支系:先祖不详,先住何仁湘,再住上塘尾,后定住牛角丘开基繁衍,有待进一步考证(查中华尹氏通志:

冷水滩区上岭桥镇长冲村),后人遵奉字派与祁阳尹家冲一致,为:如伯学方名,正光明法烈,祖克督齐清。据说民国十年(1921年)与祁阳尹家冲同修族谱,再无联系,缺谱至今。

零陵岿山尹氏遵奉字派为:景、鼎、斌、永、伊(彦)、世、湘、廷、文、伯、承、时、子、高、有(国\仕\和\乐)、茂(一)、孔(三\学)、杨(四\正)、德、宏(洪)、继、士(垂)、惟(万)、之……

罗坝(巴)尹氏字派:景、鼎、斌、永、伊(彦)、世、湘、廷、文、伯、承、时、子、高、有、茂、孔、杨、德、洪、继、垂、万、代、千/诗、叶/书……(23代后为新续字辈:现已传到“叶/书”(145世)字辈)

在历史上,岿山尹氏参与过1851年《八修通谱》,后参与1942年永州各支系通谱编修。

而在宁远县清水桥镇罗坝村也保存有1942年修的宗谱。后人散住宁远、江华、江永、新田、祁阳、广西、广东、四川(湖广填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台湾、美国、东南亚等地。尹氏后人,人才辈出,源远流长。

18、邵阳隆回四都大官田尹氏

始祖鼎初公,为思贞公22世孙,崇珂公之孙缮公支,景贤公第三子。字儒黉(待考),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灌塘。宋庚午科中武魁,官受指挥,檄由江右官湖湘,镇永宝。因元移宋祚,弃官迁邵阳隆回四都大官田,鼎初公定居大官田后,置有田地、山水长达20公里,上至马鞍界,下抵冷水井,故称该地区为“十里山”。其派衍宝庆、长沙、沅州、四川等处,子孙繁衍,为楚南巨族,后裔人才辈出。

(班次)鼎南才应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顺、崇善祚昌全、大显华邦业、宏开正徽先、端厚培吉庆、兆隆世德延;

(续班)雍睦敦伦纪、贻谋媲美前、纯良国本固、孝友家基坚、功续述来哲、诗书启后贤、寰环竟发达、祖泽定长绵。

19.道县尹氏

一、伏全公世系:

伏全公(一世祖)原籍山东青州府,传念本,念本公生子三:麒麟、麒凤、麒凰。麒麟公,字天瑞,行三九,由茂才入仕,官至道州路总管。正值北宋靖康之变,山东沦陷,麒麟公无法返回原籍,卒于任上,卜葬于道州宜阳乡青口。麒麟公配朱氏,生子一:上卿。上卿公徙居永明桃川,传志诚,志诚传希禹,希禹公生子四:国安、国宁、国宝、小十。国安公生子三:千一、千二、千三。

元末战乱,千一、千二、千三兄弟避难于道州清塘,等到明朝建立,天下太平,千一、千二兄弟返回桃川,只有千三公留居道州(道县)清塘。

【千一公分支江永邑口、富川朝阳、双牌何家、坪木洞、畔田尹氏】千一公返居永明桃川,配邹氏,生子二:子明、子哲。子明公住桃川邑溪,开基邑口尹氏,如今有800多人,后人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支迁居广西富川县朝阳(今富川县朝东镇六合村朝阳组),如今约有100多人。子哲公迁居零陵鸟塘铺,传扶池,扶池公配阳氏,生子三:普仁、普烝、普德。普仁传天视,普德传天聪。天视公徙居石山脚,配白氏,生子二:同心、同怀,后人住尹家岭一带,待查。本支字派,从天视公开始为:天、同、庆、大、乐、升、平、正、得、一、仁、尚、秉、忠、心、朝、廷、光、清、民;天聪公徙居装水塘,配唐氏,生子一:同舟,后来后人逐渐迁入何家村、坪木洞、畔田,如今约有400多人。

本支字派,从天聪公开始为:天、同、庆、大、乐、升、平、登、惟、兴、应、仲、国、正、三、心、顺、光、清;

【千二公分支道县梅田、上尹、红地、泉家塘、长深洞尹氏】千二公返居永明桃川,随即转迁江华车下,配黄氏,生子七:万一、万二、万三、子遑、子连、子遶、子近。万一公生子二:福瑞、福魁。福瑞公自江华车 下徙居道州梅田,传普安、普定。普安生子四:宗贵、宗麒、宗富、宗应。普定公过继给子连公第三子扶浩公,生子二:宗进、宗豪。其中,宗富、宗进公无传,宗豪公徙居修义乡夏仙洞立基,开基长深洞尹氏。所以,道县梅田尹氏,分为宗贵、宗麒、宗应三大房,后人依次分居于上尹、梅田、红地三村,同属于白马渡镇。本支在梅田遵奉字派,从千二公开始为:千、万、福、普、宗、长、文、大、天、世、子、正、星、顺、官、清、民、自、学、仁、义;

长深洞遵奉字派,从宗豪公开始为:宗、得、师、法、祖、大、世、文、廷、仕、应、国、之、登、有、启、绍、学;

宗麒公八传至星康公,自梅田徙居泉家塘,另外,梅田还有族人迁居宁远螺丝滩一带。

在此要提及的是,经最近调查,江华车下已无尹氏聚居,据传距今两百年左右,江华车下尹氏就失去了踪影,原留居那里的千二公后裔去向如何,有待考查。

【千三公分支道县清塘久佳、阳乐田尹氏】

千三公留居道县清塘,开基清塘久佳尹氏,配周氏,生子七:子延、子达、子逊、子通、子选、子迪、子週,除子达公之外,其余诸公,或者无传,或者失考。子达公之孙宗护,字希贤,生子三:愷、忄咠、恢。愷公,字弘乐,生于洪武辛巳,配胡氏,生子五:必达、必通、必良、必广、必远,忄咠公,字济川,生于永乐丙戌,岁贡,配朱氏,生子三:必显、必聪、必荣,而恢公则迁居灌阳三锁,后裔待查,由此清塘久佳尹氏分为两大房。

清塘久佳尹氏必显公,六传至良纯公,字本明,生于天启癸亥,配何氏,生子三:时起、时祥、时扬,举家徙居阳乐田,开基阳尹村。

清塘遵奉字派,从千三公开始为:千、子、扶、宗、忄、必、德、文、光、士、一、良、时、加、大、之、登、有、启、绍、学、仁、义、峻;

本支自开基以来,在明朝天顺元年,由岁贡生忄咠公创修族谱,由刘俊撰序;万历己酉二修谱,主修一员,由何大魁撰序;嘉庆丙辰三修谱,由周成撰序;道光丙戌四修谱,由周鍠撰序;道光十七年五修谱,由陈开英撰序;民国丁丑六修谱,主修士启,由唐湘蘅撰序;民国己丑七修谱,主修觉世、上文、相汤、绍珪并撰序。第一至第六届族谱,均是清塘独修,第七届族谱,由道县范围族人合修,江华与永明族人并未参与。如今,第六、七届族谱尚存。

二、法保公世系

法保公(一世祖),生于元朝元贞丙申,原籍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遭遇元末战乱,携二子得良、得善徙居湖广道州黎溪布塘,开基寿雁永丰尹氏,得良公生子六:四贵、辰贵、孙贵、子贵、戌贵、辛贵。

四贵公,生子三:祖孙、祖德、祖福,辰贵公生子四:祖真、祖名、祖应、祖实。以上诸公住寿雁永丰,称为上房。

孙贵公,生子四:祖兴、祖坚、祖英、祖源。以上诸公住寿雁永丰,称为下房。寿雁永丰尹氏在发展过程中,有子孙徙居江永县千家洞乡大宅福村。

永丰尹氏遵奉字派为:法、得、贵、祖、寿、朝、世、加、万、惟、启、光、兆、之、学、正、先、日、盛、代、钟;

子贵公,迁居广西灌阳水车,后裔待查。

戌贵与辛贵二公,俱徙居青口古木洞,开基古木洞尹氏。戌贵公生于元朝至元丁酉,配周氏,生子一:祖常。辛贵公,配唐氏,生子二:祖广、祖成。古木洞尹氏在发展过程中,有子孙徙居下岭铺一带。

古木洞尹氏遵奉字派为:法、得、贵、祖、寿、朝、世、加、万、惟、启、文、国、星、顺、官、清、日;本支自开基以来,永丰尹氏并未正式修谱,仅存各房草谱,古木洞尹氏于民国十一年由官素、官修等人创修族谱,老谱尚存。

三、景贤公派下有惠公世系

零陵岿山景贤公,十四传至有惠,其次子一旺、三子一财,一道徙居道县坪塘,开基道县坪塘。

尹景贤、字仁万:原籍江西,迁江南苏州府,洪武初(中华尹氏通志载”宋末元初“)官至总兵,从上征讨湖南,遂家永州岿山(今永州市零陵区油亭圩镇岿山村),配吕氏、继刘氏,同葬零陵县岿山岭上。

子四:鼎福、鼎禄、鼎初、鼎祚。

鼎福公随父为官世守永州(零陵),为千户指挥,其它三子外迁。

【道县坪塘】【以崇珂公派下景贤公为一世】

景、鼎、斌、永、伊(彦)、世、湘、廷、文、伯、承、时、子、高、有、一、学、四、德、宏、继、士

该村尹氏,分为两房,发展至今,只有七八户人家,且大多外迁,留居者较少。

本支字派,从一旺、一财二公开始为:一、学、四、德、宏、继、士……

20.陵岿山尹氏、冷水滩火马桥尹氏

《永州尹氏通谱》以及历届谱记录:先祖景贤公,于明朝洪武(中华尹氏通志载”宋末元初“)初年官总兵,徙居永州府零陵县岿山(今邮亭圩镇岿山村),长子鼎福,世袭千户,生子五:斌、诚、学、让、英(后三公失考)。斌公生子五:旻、昱、昂、景、昌。其中,旻、昌二公俱徙居祁阳县南隅普乐乡尹家冲,唯永昂、永景二公留居岿山:开岿山房和铁屋房。

在发展过程中,铁屋房高登公下有惠公(15世)下:一旺、一财二公徙居道县坪塘落业;世贵公后裔住零陵长田。

高品公后裔移居宁远罗巴,康熙51年(1712年)高品公之妻杨氏婆祖;从岿山携四子于宁远清水桥镇罗坝落业开基,四子:有臣公、有昌公、有习公(无传)、有临公;嘉庆年间,有臣公下16世(谱记)孔仁公在柏家坪镇井塘背村(腰江附近)老屋场购地开基立业;衍为大族,人才辈出。

另有牛角丘尹氏参与罗坝合修谱,归为大房有臣公支系:先祖不详,先住何仁湘,再住上塘尾,后定住牛角丘开基繁衍,有待进一步考证(查中华尹氏通志:有尹氏南派下:居伦公迁宁远禾停乡:因为当时何仁湘属禾停乡,以上待查)。

冷水滩区上岭桥镇长冲村),后人遵奉字派与祁阳尹家冲一致,为:如伯学方名,正光明法烈,祖克督齐清。据说民国十年(1921年)与祁阳尹家冲同修族谱,再无联系,缺谱至今。

零陵岿山尹氏遵奉字派为:景、鼎、斌、永、伊(彦)、世、湘、廷、文、伯、承、时、子、高、有(国\仕\和\乐)、茂(一)、孔(三\学)、杨(四\正)、德、宏(洪)、继、士(垂)、惟(万)、之……

罗坝(巴)尹氏字派:景、鼎、斌、永、伊(彦)、世、湘、廷、文、伯、承、时、子、高、有、茂、孔、杨、德、洪、继、垂、万、代、千/诗、叶/书……(23代后为新续字辈:现已传到“叶/书”(145世)字辈)

在历史上,岿山尹氏参与过1851年《八修通谱》,后参与1942年永州各支系通谱编修。明清时期,景贤公、鼎福后裔有“湖广填川”多支后裔。

21.零陵茨塘尹氏

《永州尹氏通谱》记录先祖宗胤公,原籍江西,于明朝开基永州府零陵县茨塘(现接履桥镇集义村),生子三:得子、得礼、得名,派衍老军家,此后君仁公分住大木口享塘岭;清乾隆年间,传12世大秀公迁宁远上龙盘:三子:长子:仕舜公;次子:仕超公;三子:仕亮公分三房开基立业;文学公分住小木口黑氹湾;正纪公住大木口营房岭;怀宝公分住塔山观。在发展过程中,子孙于清朝迁往四川,有德彩徙居岳池五块田;学武徙居岳池朱家庙;学御、学衡徙居岳池范耳坪;学弟、学香徙居岳池三块石;学认徙居岳池杨家沟。

字派为:宗、得、×、志、廷、思、文、学、登(正)、汤(世)、一(君\汉)、三(大\民)、仕(怀\世)、光、明(开)、扬、朝(士)、惟、之……

宁远上龙盘大秀公支系字辈:(前面同上)大、仕、光、明、扬、朝、国;荣、华、万、世、昌。

1942年,茨塘尹氏参与了永州各支系通谱编修,资料至今保存完整。

22.祁阳县铁门扇尹氏

邵阳鼎祚公,祖籍安福诚门,其次子君琳公,字圣琼,徙居祁阳铁门扇(今祁阳县浯溪镇青竹村),传德兴公,再传灵官公。灵官公生子七:明壹、明贰、明叁、明肆、明伍、明陆、明柒,各择地而居。

明壹公,字大雷,徙居金子湾,即今祁东县太和堂镇尹家排,又有族裔分居祁东官家嘴、东安大义桥、零陵牛角坝、黄茶园、祁阳龚家坪、邵阳罗城,如今各处合计约有900多人。

明贰公,字正志,后裔散居祁阳中渡甸、黄道村、烟竹桥、文家冲等处,如今约有1500多人。

明叁公,字暹公,于明初由郴州迁居祁阳白露塘,后居肖家村碑记园(今肖家村镇尹清村),后裔分居茅坪、竹山,各处约有族裔1200多人。

明肆公,字文彩,二传至志富、志秀兄弟,于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迁居马鞍桥、盖头町,今属羊角塘镇。志富后裔中,朝旭、朝馗、朝贤、朝彬兄弟,均迁居四川渠县。如今,祁阳县明肆公后裔约有百余人。

明伍公,字华彩,其后裔乐尧、乐青、乐舜、乐知、乐仁、乐会、乐揆均徙居四川待查。

明陆公,字虞彩,后裔主要分布在祁阳大茅坪、陡难滩、黄道村,如今约有200多人。

明柒公,字耀琏,迁居祁阳县归阳乡二十四都马鞍岭,多年繁衍之后,子孙逐渐分布于谢家湾、曾家岐、河埠塘,如今约有400多人。

本支遵奉字派为:“德灵明宗志,文明应守经。尚学大化世,乐道启治平。”先后于乾隆戊子(1768年)、同治壬戌(1826年)、光绪癸卯(1903年)、民国癸酉(1933年)与1999年合计五次修谱,老谱尚存光绪、民国两届若干本,新谱各处均有。

祁阳尹家冲尹氏

《永州尹氏通谱》记录先祖景贤公,于明朝洪武初年(中华尹氏通志载”宋末元初“)官至总兵,徙居永州府零陵县岿山,长子鼎福,世系千户,生子五:斌、诚、学、让、英(后三公失考)。斌公生子五:旻、昱(无传)、昂、景、昌。其中,昂、景二公留居岿山,唯有旻、昌二公俱徙居祁阳县南隅普乐乡十四都双塘观,即今尹家冲

旻公后裔,分为石山房、上头房、火马桥、小四房、茶山冲、染匠房、镘头岭、荷叶塘等分支,早期字派有:相、尚、起、国……

昌公生有七子:祯、礼、补、禋、椨、轩、禅,其中,祯、禋、轩三公后裔失考,惟有四房可叙,早期字派有:思、良、廷、文、孔…

1921年尹家冲与零陵火马桥合修家谱,字辈是:如伯学芳明,正光校(效)发(法)列,祖克督其清。

现在传到最高字辈:光字辈,最低字辈“克”。

斌公下12世有登极、等绣、等乡入川;诚公下12世居位、居伦入川。

【祁阳永昌公支系】鼎、斌、永、礼(礻、车旁)、思、良、廷、文、孔、尭、时、三、登、春、伯、学、芳、明、正、光、校(效)、发(法)、列、祖、克、督、其、清。

外迁 四川 达州市开江北斗垭和开县尹家坡字辈:

鼎斌永(昌)礼(礻、车)、思、良廷文孔尭,三登春伯位,国正崇辉家,乘鸿开世泽。(后续)长茂植昭模,范應锡继德,芳理学钦名,彦宗功佑啟,新本支敦盛,大聲教著纯臣。

入川后各地还有不同字辈如下:

鼎、诚(永)昌礼思,良廷文孔尭,时三登(居)(入川后各地不同)成生大/如仕正/朝崇/治辉/中家/邦乘/齐新/家谱/孝。

尹家冲两房各处族裔约有1300多人,老祠堂尚在,但早已无祭祀活动,族谱无存,解放后也未修谱。

待续

来源:

1.湖南图书馆姓氏起源 2.永州尹氏源流概览

3.《永州尹氏通谱》 4. 尹氏家谱等

编辑:尹珺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