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例子 为什么人们常认为别人盲从无知
你有没有这种情况:
本来想买一双鞋,发现没裤子和裙子搭配,结果买了两套衣服来配这双鞋;
本来想买一副护膝,结果发现店铺100-30优惠,于是便买了护肘、护腕和护颈;
本来想去百度一下词汇翻译,结果碰到抖音推送,刷了二十分钟后,再回过头忘记最初想干嘛了?
......没关系,不必懊悔,你并不孤独的,大师也会被盲从指引,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鸟笼效应”。
什么是鸟笼效应?
1907年,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 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 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 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但是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时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 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鸟笼效 应”,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效应之一。
“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 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 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造成“鸟笼效应”的内因:陷入“鸟笼效应”,一般分两种内因:
1、心理暗示作用:
卡尔森是预先知晓“鸟笼”是一场赌博的,但仍然还会陷入陷阱,面对家里访客一次次盘问鸟的去处,给了卡尔森一个明显的暗示。
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经济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
2、惯性思维作用
“鸟笼就该放鸟,没人会真的欣赏一个空的鸟笼”
这就是访客的惯性思维模式,所以才会有比例庞大的访客向卡尔森提出同样的问题,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很多时候,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就是刻板印象。
三:如何反向利用“鸟笼效应”?
无论是心理暗示,还是惯性思维,都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形态。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直生活贫困,一次偶然的机会暴富之后,他买了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猩红色睡袍,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被广传为“狄德罗效应”。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狄德罗效应”
一个鸟笼只是让你不由自主地去购买一只根本不想喂养的鸟,那么一个不需要的奢侈品就会让你在物质的欲望中越陷越深。
20世纪,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 也将其称为“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的现象。
就会给人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 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狄德罗效应,我们把“狄德罗的袍子”看做是更高更好的追求。
暗示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曾经有个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
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
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国内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科学证明恰当地使用心理暗示可以达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
在《鸟笼效应》一书中,有大量名人故事可以作为参考,哪些方面是可以巧用“鸟笼效应”的。
国际超级足球明显内马尔的父亲,也是一名足球运动员,但不幸失去了一只手,内马尔为了完成父亲的梦想,刻苦训练,成为了国际球星,让家里人走出贫困。
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天才医生保罗,在37岁事业巅峰时刻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想完成最后的梦想,成为一个作家。设立了一定要出版书籍的目标,争分夺秒地写完了最后一句话,而毫无遗憾地离去,年轻的生活逝去,但一本伟大的著作《当呼吸华为空气》永久留在这个世界,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流传下去......
在现代年轻人行为中,“鸟笼效应”时常显现,就像开头我们提到的,很多人有这个思维方式对抗无自律的表现:如果想健身,先把装备置办齐全;如果想减肥,先买一件心仪的小一号的衣服挂在墙上;如果想早起,先定好第二天送餐时间......
从无数个案例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方面适合巧用“鸟笼效应”?什么方面需要避免陷入“鸟笼效应”?
知识、意识、观念、理想、梦想、远大的抱负......等等,适合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完善目标先有了“袍子”再换“沙 发”“地毯”,最后换“房子”,为自己建立一个逐步上升的目标等级, 美好的生活就这样逐步地实现了。
而设置奢侈生活而“鸟笼”,必定会作茧自缚,成为枷锁套牢人生。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就这样说过: “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对物质生活适当地保持“断舍离”的习惯,就可以放下心中执着。罗素曾经就我们明明生活得还不错,为什么还会感到不幸的问题,这样分析:
“我认为这种不幸很大程度上源于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道德标准和错误的生活习惯,它让人们丧失了对一般事物的天然的热情和欲望。”
这么我们会更理解,“鸟笼效应”本身衍生出来的“配套效应”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不要过分地害怕所谓的惯性思维和心理暗示。
而我们应该把更多关注点,放在对精神方面的更好的促进和进化,不是适得其反,本想买一个馒头,却买了一大兜子馒头花卷豆沙包回家。
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