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的影视美学理念(电影七月与安生中女主角的成长过程分析)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陈可辛担任监制,曾国祥执导,周冬雨、马思纯主演的电影,改编自作家安妮宝贝所著的同名小说,于2016年9月14日上映。影片在53届金马奖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剪辑、最佳造型设计在内的六项大奖总计七个提名,最终两位女主角周冬雨、马思纯凭借该片双双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影片讲述了两个从13岁开始就相识的女孩七月和安生,心心相印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机缘巧合之下爱上了同一个叫家明的男生,两人在情感纠葛中成长的故事,现对电影中女主角的成长过程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作以分析。
一、七月与安生不同家庭环境下的不同性格
七月与安生性格截然不同,七月安静内敛却缺少魄力,安生活泼张扬却缺少沉稳。基础心理学中对性格的定义为: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它是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因此两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结果,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重大。
安生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经济富裕却对安生很冰冷,一直出差不在家,安生无人照顾,与妈妈的关系紧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安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不好,初中毕业只能考到职业学校学习理发,后来更是吃尽了苦头。这样的环境也迫使了安生的独立与成长,安生中专就已经开始在酒吧做兼职了,一边读书一边谋生,后来去了北京打工,与摄影师一起流浪,在豪华游艇上做服务员,在北京做房屋销售,再到后来学了外语在上海的电商公司上班,经历了种种历练与尝试之后,终于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相比之下七月的家庭环境似乎要好很多,爸妈把七月照顾的很周到,也一直养育和陪伴着七月,但他们的管理非常严格。妈妈不让七月只吃馅不吃包子皮,并且会把吃包子馅的事情,升华到人格自私与否的层面上来,后来七月去见家明爸妈的时候,便不敢只吃包子馅了,在父母的教育下,七月变成了委曲求全的好孩子。对于未来,七月和妈妈一样认为女孩子没什么地方可去,只能从一个家到另外一个家。考大学的时候七月虽然想念中文,但最后还是按照爸妈的想法念了经济学。在父母的严格控制之下长大,即使考进了大学,七月还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没趣的人,想留学又很害怕失去家明。在两家父母的催促下,七月和家明打算二十六岁结婚,二十七岁生小孩,三十岁买房子,七月面试到了本地银行的工作,过着一眼就可以看到一生的平淡生活。表面上看,七月被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七月感受不到太多生活的意义和趣味,终于在家明逃婚之后,离开了家乡、父母和自己熟悉的环境。
武志红在他的著作《为何家会伤人》里写到,从十二三岁开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结束,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二个“叛逆期”。正常情况下,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来,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以正常的速度走完这个叛逆期之后,在十八岁左右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他们开始约略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也意味着他们终于基本成为一个成年人了。有了这个自我,他们就会有较强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从而不需要监督也能有很强的动机去追求人生目标。然而,那些过于好的好孩子,他们的父母控制欲望太强,一直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安排来学习和生活,而根本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甚至严格抑制孩子的叛逆期。这会造成两个恶果:1叛逆期推迟,有人到了大学时候才出现了强烈的叛逆心,也有人到了三十多岁才开始他的叛逆期,离婚和辞职。七月便是在家明逃婚之后才开始脱离家乡和父母的。2缺乏生命力,太好的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因为,他们努力学习也罢,努力工作也罢,都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由此可见,七月在报考专业上的妥协及大学感受到的没趣,甚至后来家明逃婚后的出走,都受到了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影响。
二、七月与安生的友情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
十三岁那年刚进初中七月与安生便成了好朋友。在军训操场上七月与安生因为喜欢玩小松鼠被教官惩罚,安生用石头砸了下课铃,七月很欣赏安生的举动,从此安生和七月便成了朋友。社会心理学指出影响喜欢的因素有五个,包括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等。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七月与安生友情的建立和相似与互补这一条非常吻合。相似主要包括: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2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3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4年龄、经验的相似。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以下三种互补关系会增加吸引和喜欢:1需要的互补;2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3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七月与安生正是相似与互补基础上的交往,她们兴趣和爱好相似,都喜欢小动物,同是学生,年龄相仿。她们也有很多地方是互补的,安生需要安稳,七月需要自由,安生外向,七月内向。七月与安生的交往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正如影片中七月说的一样,她与安生的友情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
安生第一次在七月家吃饭的时候,七月只想吃包子馅却被妈妈制止,安生则以不喜欢吃包子馅为由维护了七月,七月家严格的教育暴露在安生面前,安生随后对自己家庭情况的介绍,也把自己的家庭问题暴漏在了七月的面前,而后七月与安生在一起洗澡,关系变得更加亲密。社会心理学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的暴露自己。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水平。第一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第二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对时事的评价等;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等;第四是隐私方面,如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七月与安生在军训的时候暴露了喜欢小动物的共同爱好;砸了校铃暴露了对待惩罚的相同态度;在七月家一起吃饭暴露了各自的家庭关系;而一起洗澡则暴露了各自的隐私。从这一层面分析,七月与安生友情的深入存在着合理性与必然性,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
正是因为七月与安生的友情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于是她们的亲密无间便更加真实自然,如影片旁白所说:十三岁到十五岁,是七月和安生形影不离的三年,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她们希望对方一辈子不会离开。
三、分离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七月与安生同时喜欢上家明后,安生决定离开。七月哭了很久,失望没办法爱安生和爱自己一样多,失望人生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和人分享,由此七月对自我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会了区分自我与他人,也认识到分离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像影片旁白所述:“她以前没想过,长大原来是这样的”。家明的离开是七月遇到的第二次分离,家明要去北京发展,与安生的分离使她已经懂得了离别总会伤感但是人长大总得习惯告别的道理,虽然七月很难过,但她学会了忍耐与等待。七月遇到的第三次分离,是与爱人、母亲和家乡的分离。家明在婚礼上逃跑了,七月离开了家乡和母亲,这一次七月变成了孤身一人,父母希望让她过上的那种安稳生活没有了,七月正真的遇到了独自思考与面对未来的情境,也迎来了自己掌握命运的机会。当七月曾经赖以生存的稳固的生活像陆地一样离她越来越远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其实特别习惯摇晃和漂流。至此,在经历了多次分离后,七月对自己的认识更加的深刻和真实了。
安生从小就学会了分离,先是与去世的父亲分离,后是与经常出差的母亲分离。学会了分离,相比七月,安生便更加独立,在与七月同时喜欢上家明之后,她也才会选择自己离开,留给不够独立的安生可以依靠的家明。而后母亲的去世、男友的车祸、家明最后选择与七月结婚等一连串的分离都没能击垮她。当七月离开家乡与母亲的时候,安生已经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写到: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间前,一个初生婴儿已遭遇过了第一个无比痛苦的分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最后我们彻底离开了家,我们开始组建自己的家,再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要亲自教他们体验分离、学会分离。无论分离有多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成为他自己。
四、独立是成长结出的硕果
七月与家明开始交往的真正起点,是七月在图书馆的主动表白,但七月的勇敢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安生对七月的鼓励和指导,并且两人情感的开始是因为七月自己走到家明的跟前,而不是双方共同的积极投入。家明与安生第一次见面之后,他们便知道对方是自己喜欢的人。家明被安生的另类与张扬所吸引,安生离开时的回眸,也流露出了对家明的心意。在酒吧里面,安生与家明都暗示了各自的内心。安生喜欢七月的一切,七月的一切家明都喜欢,七月的一切里面,既有安生又有家明,可以看出两人都在暗示对方。在山顶的庙里,家明对安生表明了心意,却导致了安生的离开,为了抗拒自己喜欢安生的事实,家明经常跑步,从十八岁认识安生那年开始一直跑了很多年。安生也一直喜欢家明,安生流浪的五年里写的每一封明信片都在问候家明,直到距他们十八岁分开后过了七年,安生还带着那块家明送给她的玉坠。七年前安生离开的时候曾给家明说过,“别说再见,说了,会真的再见的。”但在家明要回去和七月结婚的时候她对家明依然说了再见,可以看出她还是希望能再见到家明。
家明是一个好男生的形象,但却不是一个足够独立的人,不愿勇敢追求,也不愿果断拒绝。七月先向他表露心意,他便和七月在一起,他喜欢安生,却又同情七月,于是夹在爱情与内疚之间左右为难。在七月希望他离开的时候,他背负逃婚的恶名选择了离开,最终没有得到喜欢的安生,也没能守住爱他的七月。
七月也是一个好女生的形象,她不敢主动去追求家明,需要安生的鼓励,她不敢留下安生,怕守不住家明,最终既没能留住安生,也没能留住家明。家明从婚礼上逃跑后,七月终于解脱了,从那一刻起有了真正独立的机会。七月去了俄罗斯,在超市打工,在旅途的公车上阅读,和驴友一起流浪,因为独立,七月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改变和飞跃,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七月生了小孩,安生建议两人一起把孩子养大,七月当好妈妈,教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每天考好分,自己当坏妈妈,教孩子天天打扮化妆,迷倒万千男生。但七月认为自己应该当坏妈妈,自己最擅长讨大人的欢心和装乖。七月与安生重新定义了好与坏的概念,委屈求全的好女孩并不是真的好,独立是成长的硕果。
七月的女儿瞳瞳请家明出来喝咖啡,执意要自己买单,并且对服务员非常有礼貌。她在经历了人生蜕变的安生养育下,从小就拥有了独立和勇敢的精神,也是成长结出的硕果。
影片开头的旁白所述,十三岁到十五岁,是七月和安生形影不离的三年,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她们在书里读到,如果踩住一个人的影子,那个人一辈子不会离开。七月与安生从小就亲密的像一个人;七月开始流浪后,终于整合自己与安生的性格,拥有了沉稳的个性又有了独立的精神,正如旁白所述:流浪的七月知道,某一天她回头的时候,踩着自己影子的人,一定就是那个已经过上幸福生活的安生;七月生的孩子由安生来养育,她们都是瞳瞳的妈妈;而影片中的小说,虽是安生写的,用的却是七月的名字;影片结束的时候,安生在镜子里面看到了微笑的七月,安生也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整合,拥有了如七月一样踏实沉稳的一面。至此七月与安生终于完成了艰辛的成长过程,拥有了成熟独立的自我,如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描绘的那样,女主角在一个黎明走向了一座灯塔,从此开始了有目标有方向的生活。从这些方面讲,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七月与安生,她们是同一个人的两面。成熟独立的她们,是成长结出的硕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