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兄弟姐妹们(致来蓉驰援的你)

  沪蓉互助  “我们是怀着感恩的心来的,每天都是决战状态,全力投入”,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兄弟姐妹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兄弟姐妹们(致来蓉驰援的你)

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兄弟姐妹们

  沪蓉互助

  “我们是怀着感恩的心来的,每天都是决战状态,全力投入。”

  说这话的是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检测队领队吴栋林,这也是420名上海队员的心声:我有难时,你奋不顾身;而今你需要帮助,我义不容辞。

  9月4日,一场紧张的集结发生在海南。当天,支援海南抗疫的100多名上海队员本该乘坐飞机返沪,临时接到支援四川的调度。没有片刻犹豫,飞机满载着迫切的抗“疫”心情飞往成都。

  另一边的上海,在支援四川的“集结号”吹响后,各医院、检测机构迅速响应。9月6日凌晨,最后一批180余人的检测队抵达成都,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一到成都,我们就投入了战斗。”来自上海瑞金医院的戴菁说。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温江院区的气膜舱实验室,11个白色大帐篷排成L形。帐篷外,核酸样本转运、物资调度供应忙忙碌碌;帐篷内,检测人员身着全套防护服端坐如山。加样、提取、扩增……通过紧张地检测,每天都有数万管核酸样本的检测结果从这里传输到“天府通健康码”上。

  来自上海的190位检测人员在这里战斗了10多天。在狭窄封闭的气膜舱里,身着全套防护服,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打湿,雾气模糊了面屏,但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丝不苟地进行自己的工作。“没有人喊过一句苦,叫过一声累。”戴菁说。

  中秋节当晚,40余名晚班队员乘坐大巴抵达温江气膜舱准备接班。一轮圆月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进入气膜舱前,队员们站在舱前合影,用这张照片记录下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的中秋节,也记录下与远在上海亲人的“天涯共此时”。

  9月6日,是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检测队队员张艺镜23岁的生日。当天上午,他收到鲜花与蛋糕。“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生日惊喜!来到成都后,当地保障部门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张艺镜说。

  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许丹珺2018年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毕业。“这次一听说支援成都我马上就报名了,而且巧的是,又回到华西医院温江院区工作,这真是一种缘分!”许丹珺说。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徐一鸣,曾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奔赴四川震区从事医疗援助,本次成都疫情发生后他再次主动申请援川。

  来自上海解码医学检验所的李怀营和陈格格、龙泺仰和刘艳红是两对夫妻,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最美的爱情是彼此鼓励,最好的相守是并肩作战”。

  “我们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检测队共420人,共有25万管/日的检测能力,3个检测分队分别在天府新区气膜实验室、四川华西医院温江分院气膜实验室开展工作。”领队吴栋林告诉记者,队员们超负荷运转,实际检测量往往超过原先设计的检测能力。从9月5日到目前,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检测队已累计收到核酸样本170余万管,检测1700余万人。

  不遗渝力

  异地战“疫”的余秋岑既开心又遗憾,开心的是:孩子出生了,母子平安健康,遗憾的是:没能第一时间见证小生命的诞生。他写下一句祝福:“愿你以后敬畏生命,愿你心中的火永远不要熄灭。”

  9月3日,哈尔滨医学检验所按照成都市卫健委的资源调集安排,紧急从哈尔滨、上海、重庆三地调集3台移动方舱实验室,组建起一支包含48名医学检验人员的核酸检测队伍驰援成都疫情防控工作。

  余秋岑是重庆公司实验室的主管。9月3日中午1点左右,余秋岑接到通知:带队到成都支援核酸检测工作。对于支援一线,他毫不犹豫,感到歉意的是妻子的预产期在9月15日,医生告知很可能会提前。

  在家人的支持下,余秋岑收起迟疑,迅速整理好随身物品,当晚便驱车出发。实际上,2日下午他才刚刚结束在重庆沙坪坝的核酸检测任务。

  4日凌晨2点抵达成都双流体育中心,大约两小时后移动方舱抵达,他们便同成都的工作人员一道接水电、搭帐篷、搬试剂、对环境无尘化处理、消毒、调试设备……为实验室的顺利运转做准备。

  “头三天每天只睡了两三个小时。”余秋岑对这样的生物钟习以为常。队员们24小时两班倒,而他作为领队和专业技术人员则24小时待命,做检测、协调工作、把控质量。

  经过短暂的磨合,9月6日起,实验室开足马力进行核酸样本检测。从进入实验室开始,为了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检测时间,每一名队员都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的岗位上,标本核对、配制试剂、加样、提取、点样、基因扩增、结果分析(复查)、结果上传、医废处理、实验室消杀,每一步都在紧张有序中持续进行。

  “前几天的日均检测量2.5万至3万管,15日开始达到3.3万管左右。”余秋岑告诉记者,按照每管10人混采的模式,这意味着,每天有33万人的核酸检测结果从这里出具,且出具时间保持在6至8小时之内。

  9月10日,中秋月朗,异地过节的队员们并不孤单。成都送来月饼、三星堆青铜面具纪念品等慰问品,在日常生活中,后勤更是努力做好支援队的“大后方”。

  “只要我们有什么需求,都能第一时间协调回应,让我们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余秋岑和支援队员们印象深刻,“大到从方舱运输落地到组装运行,小到从医用防护用品到生活饮用水,从住宿到饮食,都提前做出细致安排。”

  对于成都这座城市,余秋岑有着别样的情感,“曾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就读,父母也在成都居住。”日前,他外出跟车拉物资时路过羊犀立交桥,当晚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写道:“什么叫过家门而不入。”

  马上就要回重庆了,余秋岑有些感慨,又有十分期待,“先回重庆好好陪妻儿,再带他们回成都看看。”

  鲁力同行

  “爸,妈,我在这边一切安好,不用担心,你们二老照顾好自己……”中秋节当天,山东省援川医疗队员在匆匆为家人送上简短的节日祝福的同时,也收到来自医疗队临时党委的温馨电子贺卡,怀着激动的心情,他们转身投入实验室的“战斗”中。

  月光所至,皆为故乡。400余名来自齐鲁大地的白衣战士奋战在成都抗疫一线,用汗水和奉献讲述着“鲁川同心”的故事。

  “我报名!”“算我一个!”山东省受命组建援川医疗队,消息传来,一家家医疗单位的微信群里响应之声此起彼伏。不到24小时,来自青岛、淄博、枣庄、烟台、潍坊、威海、泰安、日照、临沂、聊城、菏泽、东营、德州、滨州14个市320家机构400名队员组成的山东省援川医疗队集结完成。

  9月4日13∶30和18∶25,队员们分别搭乘两个航班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来不及片刻休息,18:30,山东省援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队长巩怀证带领专家组前往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了解实验室整体情况、工作流程和班次安排等。经过通宵工作,巩怀证带领专家组及14市领队制定了一整套工作方案及人员排班计划,为队员快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9月5日9∶00,第一批100名队员进入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开展试剂配制、处理标本、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等工作,正式拉开了援川援蓉的序幕。

  取样本、开盖、加枪头、吸样、加样、闭盖、打掉枪头、放回样本——在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实验室,面对成千上万堆叠的样本,山东省援川医疗队的队员们有条不紊地工作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让人腰酸背痛,因为反复加样,手指磨破了皮,但他们依然坚持着。

  李健敏是泰安市援川医疗队领队,她带领30名队员来到成都支援,随时注意每位队员的工作状态,力争让实验室始终保持高速安全运转。“虽然经常忙得每天只吃两顿饭,但是大家共同努力,信心满满,激励着我努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为争取时间,山东省援川医疗队将整支队伍分为4支小队,每支小队100人,每天工作至少8小时,24小时轮班检测。“在人、机24小时不停歇的情况下,我们每天可以检测10万管。”巩怀证介绍,在蓉期间,山东援川医疗队共完成核酸检测160余万管,单日最高完成核酸检测19万管,平均日检测量近10万管。

  “入蓉以来,在同病毒赛跑的每个日日夜夜,医疗队临时党委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念和前进的方向。”谈起这段难忘的经历,队员们纷纷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山东省援川医疗队临时党委将全体党员团结在一起,引领全体队员众志成城,勇当先锋。截至目前,队员已提交入党申请书136份,这个数量还在递增,这股力量还在凝聚……我们坚信,疫情必将过去,阳光会照亮每一个角落,我们将再次见到美丽的“烟火”蓉城。

  秦真意切

  “这次来成都支援的感受,我觉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是忙碌,另一个是暖心。因为这次成都的核酸检测任务量确实很大,因此我们总是忙个不停,很少有时间休息;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成都人的友好,他们让我感到非常暖心。”

  西安天博支援队是陕西省核酸应急支援检测队。9月,刚完成海口支援任务的西安天博支援队再次接到支援成都的命令,一刻也不敢耽搁,队长王斌及其队员立刻启程,乘坐专机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成都,开启了新一轮的支援。

  9月3日,西安天博支援队总负责人王斌和第一批队员从海口出发顺利抵达成都,第二批队员也在9月5日到达。两批人员共计186人。刚落地的王斌没有休息,安置好仪器就马不停蹄地投入了支援工作。

  记者了解到,本次来自陕西的支援队主要负责金牛区的核酸样本检测。为了让核酸检测能够更加高效,支援队带来了近200台专业的核酸检测设备。“这些仪器基本能保障每天可以检测核酸样本10万管,大约可覆盖100万人次。”王斌介绍道,他们每天的核酸检测量都在是9、10万管左右,核酸检测机器几乎每天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24小时不停机。

  王斌告诉记者,自己和团队里的大多数队员已经3个月没有回过家了。这次来成都支援,他们在西安进行了一次转机。但由于时间紧迫,大多数队员都是“过家门而不入”,只是在机场稍作休息就来到了成都。“当时接到上级的任务,我们都义无反顾加入了支援小队,既然选择了身挑重担,也肯定是做好了长时间不能回家的思想准备,一切要以任务为先。”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次来到成都支援,王斌和队员没有办法和家人一起度过中秋节。但他告诉记者,尽管自己没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但身在成都的自己却仍然过了一个非常暖心、非常满足的中秋节。

  “中秋节当天,完成工作回到酒店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收到了一份来自酒店工作人员的中秋礼物和中秋祝福。真的感到非常的暖心。病毒虽然让我们的社交距离变远了,但我觉得心与心的距离却被拉近了。”王斌说道。

  王斌表示,由于太忙了,今年的中秋也没来得及给家里人打上一个电话。但是家人都很理解,中秋当天也有在微信上给自己留言,叫自己注意防护,注意休息。

  这次到成都来支援是王斌第一次来成都,虽然没能见识到成都的繁华与安逸,但他却说自己还是感受到了成都人的热情。“平时不管我们是白班还是夜班,只要我们走出房间,碰到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会询问我们有没有什么困难,有没有住得不习惯,或者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成都是一座温暖的城市,有着许多乐观、友好的市民,我现在能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他们。”王斌说。

  苏战速决

  “我有时温暖别人,却常常得到治愈。能够成为两座城市间桥梁的一块砖瓦,我很幸福,我很‘巴适’!”这是江苏援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队员陈祥祥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留言。

  自9月4日以来,根据国家要求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江苏省无锡、苏州、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6个市医疗卫生机构选派检测队员等共308人乘坐包机飞往成都,参与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同日,刚刚结束援海南核酸检测任务的南京华银气膜检测实验室和南京羿检方舱实验室138名队员直接从海口转战成都,此后南京华银又陆续增派37人前往成都支援。

  战鼓铮铮,战“疫”正酣。目前,江苏援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483名队员仍扑在一线,助力四川抗击疫情。

  “我们刚结束在海南的支援工作,本来是准备回家的,机票都订好了。但接到支援命令,大家立刻调整好状态,驰援成都。”江苏援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队员周纪祥说。

  飞到成都的第一晚,晚上7∶00才住到安排的酒店,晚上10∶00便接到需要支援的求助信息,晚上10∶40迅速组织15名队员驰援核酸样本检测。从晚上23∶06进入实验室至第二天6∶00离开实验室,共协助金牛区医院基地实验室完成1万余管核酸检测样本。这是江苏援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苏州组的第一场硬仗。

  “队员们平均年龄仅为27岁,其中最小的年龄23岁。”江苏援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副领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检验科主任吴国球在说到自己的队员时十分自豪。

  44岁生日当天,连续工作6个小时加了2000多管样本,疲惫却很充实,这是连云港分队徐承来庆祝的方式。工作全部结束,走出实验室大楼,已是凌晨3点多,打开手机,才发现6个小时前,家人打了电话过来……这是援川队员们每一个日常的工作节奏。

  江苏援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主要支援成都市核酸检测,从9月6日起,南京华银、南京羿检两个实验室完成搭建正式运行,共可提供每日最大10万管检测能力。截至9月12日18时,已累计接收样本162.8万管。江苏援四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领队王宁介绍。

  虽然累,但在成都,队员们感受到成都人的热情,收获很多感动。

  在成都支援期间,酒店为他们准备了舒适的住宿环境和可口的饭菜,后勤更是努力做好支援队的“大后方”。工作人员说:“江苏队不太能吃辣,我们分锅炒小炒。”小小的细节让队员们心里分外温暖。

  “今天是我32岁生日,也是一个让我感动非凡终生难忘的日子。大家的每一句祝福不仅仅是给我的,也是给所有医护人员的,今年的生日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此次援川经历也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收到生日祝福的支援队员、宝应县妇幼保健院杨洁感动地说。

  仁浙丹心

  从9月7日在成都开舱,至9月15日,浙江援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的移动方舱实验室完成13万多管核酸检测,帮助成都共同进行本轮疫情的防控工作。

  浙江援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一共28名队员。核酸检测即是与病毒“赛跑”,这支队伍一直确保检测准确高效。

  “已采集核酸样本1000管。”“现在累计有3000管了。”……工作群里,崇州的核酸样本采集信息不断刷新。“我们马上来接收样本!”发出消息后,浙江援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的冷链车来到崇州市人民医院,对核酸样本进行安全转运。

  “安全转运样本是很关键的一步。”为了保证检测效率,崇州核酸采集点位的核酸样本,大约每隔一小时就需要封箱进行转运。一般在采样开始半小时后,崇州会联系浙江援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将首批采集样本进行转运,之后每过一小时进行一次转运,实现“小批量、多批次”样本转运。

  从冷链运输车辆取下核酸检测样本,到送至实验室标本接收处这短短的距离,浙江队的“白衣天使”们一直是小跑着搬运。待样本安全转运至方舱实验室后,浙江援川医疗队工作人员戴好橡胶手套,进入检测实验室中。在狭小密闭的实验室里,检测工作人员身着防护服,汗水湿透了衣衫,护目镜起雾,每天上万次重复动作,考验着检测人员的眼力、脑力和手力。为了能持续工作,他们不敢喝水,嘴上起了皮,脸上也满是压痕,全员开启“超人”模式。这个时候,核酸检测实验室会以最快速度进入饱和工作状态,做到不空机、不积样。

  实验室里,检测仪器一直运转着。“只有保持所有仪器不停地运行,才能保证结果出来得最快。”领队刘华栋,是来自于杭州艾迪康集团的西大区总经理,疫情发生后立即带队奔赴成都。他告诉记者,每一个样本都是一个生命,每一份样本都事关防控大局,事关百姓健康,为尽早确定诊断结果,再辛苦也值得。所有样本根据核酸检测的荧光PCR反应结果,得出核酸检测报告并第一时间上传信息系统。“市民的核酸检测报告——一份特别的‘健康通行证’就这样诞生了。”

  “原来一份核酸检测报告的背后,有如此多的付出和投入。仪器设备没有停过,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听到记者感叹,刘华栋非常淡然地说,“一方有需,四方来助。我们将全力以赴,以我们的专业技能做好核酸检测工作。”

  据他回忆,9月6日晚,浙江援川医疗队核酸检测队进入成都驻地,行李一放下,他们就调试设备,制定检测流程,与成都有关负责人员对接,编组排班。9月7日立即投入战斗,接收崇州的第一批核酸样本,并进行检测。

  截至目前,该实验室共完成13.49万管的核酸检测。

  豫往无前

  “中秋节了,来,大家分月饼,一人一个……”9月10日,河南省援川核酸检测医疗队229名队员在都江堰市度过了一个特别的中秋节。当地政府给医疗队队员们送来了月饼,出发去气膜方舱实验室前,队员李佳根和同事每人带上了一个。

  而当日,已经是他们在都江堰市支援成都核酸检测的第5天。拆封标本、扫码、手动加样、核酸提取、核酸增扩……过去10天里,所有队员坚持奋战在核酸检测一线,从白天到夜晚,他们厚厚的防护服下,汗水湿了衣衫,水雾迷了护目镜。截至9月18日,医疗队已累计检测核酸标本约131万管。

  9月5日下午,一架从三亚飞来的航班稳稳落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来自河南省的229名乘客走出机舱。因为刚刚完成连续作战29天的援琼核酸检测任务,他们的脸上还有些许疲惫。

  “安全抵达,战!四川加油,成都加油。”朋友圈里,李佳根写下了他对成都的承诺。晚上11点多,夜幕笼罩大地,大巴车载着队员顺利抵达他们的支援地——都江堰市。

  “连续多日奋战后,现在大家都已经十分疲惫,目前急需支援力量。”“我们上!”来不及休息和整理行李,李佳根立即与19名同事组成小分队,连夜接管了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和一个移动方舱的核酸检测工作,并一直奋战到6日早上8点。

  “医疗队由河南省卫健委抽调省内108家医疗机构的229名核酸检测人员组成,分别来自郑州、洛阳、平顶山等8个市,其中一半是‘90后’。”河南省援川核酸检测医疗队领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孔祥东告诉记者,实验室内工作要穿厚厚的防护服,且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对体力的消耗比较大,因此这样的年轻力量,更能确保核酸检测工作的高质高效。

  孔祥东告诉记者,5日晚抵达都江堰市后,他们就立即与当地卫健部门协商搭建气膜方舱实验室的场所。6日,一号气膜舱搭建完成。7日晚,3个气膜舱全部搭建完成。

  队员王亚楠告诉记者,每天记不清要重复多少次抬起放下手臂的运动,不少人手指也因为拧瓶盖起了泡破了皮,但大家依然坚持着。“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帮助成都人民战胜疫情,让安逸的成都生活尽快回归。”

  当地细心的照顾也让医疗队队员们十分感动,“因为刚从三亚过来,我们都只穿了薄薄的夏装,当地政府就立即为我们安排了秋衣秋裤。”扯了扯身上灰黑色的冲锋衣,孔祥东告诉记者,中秋节当天,医疗队还收到了一幅4米多长的“感恩”长卷,上面全是当地群众的感恩话语和手捧感谢语的照片,“点点滴滴汇聚共克时艰的力量,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成都的温度和热情。”

  肝胆湘照

  “致可敬的您:感谢您为支援新都区疫情防控工作远道而来……愿你们来无畏,归无恙!”一封温暖的信,一次义无反顾的奔赴,开启了湖南人民和成都人民在特殊时期的一段温暖故事,有守护、有保障,有付出、有感恩。366名湖南援蓉核酸检测队员,2100万蓉城儿女,“湘军”与“川军”,聚力同心,携手抗疫!

  9月5日晚上7时许,首批86名湖南省医疗队成员包机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他们在海南完成为期一个月的支援任务后,直接转战成都支援核酸检测等防疫工作。没有休息,没有停顿,义无反顾。

  随后,9月7日、9日,另外两批援助队员相继抵达。按照统一部署,这支由366名队员组成的“湘军”,主要肩负着支援新都区开展核酸检测的重任。他们的到来,及时缓解了新都区核酸检测能力不足的压力,提高了核酸检测的速度和效率,也为成都全市的抗疫工作注入了坚实而温暖的力量。

  “第一批从海南直接过来的队伍,是带着在海南支援的装备过来的。”湖南援蓉核酸检测队队长、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肖文明告诉记者,由于设备无法空运,只能陆运,因此7日才到。7日晚上的成都医学院蜂巢体育馆,灯光明亮,队员们彻夜无眠,连夜组装,调试、校正,只为尽快建成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我们当时只想着快一些,再快一些。”肖文明说,终于赶在8日顺利开放实验室,当日就完成了5.6万管核酸检测。

  截至9月13日,湖南核酸检测队的两个核酸检测实验室,已累计完成检测67.87万管。

  一轮又一轮核酸检测背后,是无数医务人员夜以继日的持续奋战。每一天,湖南的队员们重复着“实验室-酒店”两点一线的单调路线。从早上8点,到次日清晨6点,在实验室密不透风的环境中,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全神贯注投入到核酸检测工作中。

  “我们的队员来自湖南全省9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疾控中心等省部级医疗单位及7个地市所辖医疗机构。”说起自己带的这支队伍,领队肖文明感到很自豪,“大家都是自愿报名来的,来了之后不怕苦不怕累,哪怕是长时间穿防护服导致身上起疹子、脚上起水泡,也没有人退缩,始终坚守岗位、奋战在一线。”

  你守护,我保障,有一种温暖叫“携手同心”。湖南核酸检测队在蓉期间的后勤服务得到了充分保障,新都当地不仅为队员们妥善安排好住宿房间和就餐,还专门准备了生活小礼包和文创纪念品,致敬勇敢的最美逆行者。

  肖文明说,月光所照,皆是故乡,湖南人民和成都人民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面对疫情,我们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祝福成都,成都必胜!”

  巴蜀儿女

  守望相助

  9月1日,因疫情防控,超2000万人口的成都全城慢了下来。而此时,围绕着成都,四川省的兄弟市州,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眉山、凉山州17个市州却迅速“动”了起来——

  “我报名!”在微信群看到驰援成都疫情防控的“集结令”后,还在值班的广安区石笋医院护士张蕾立即提交了“请战书”。这位95后的文静女孩,甚至来不及脱掉身上的工作服。不到1个小时,200余名广安大白集结出发,紧急奔赴成都青白江区驰援。

  “我来!”拆棉签、采样、封管、消毒……在金堂赵镇的13个检测点位上,来自内江、巴中、达州的数百位“大白”快速精准地完成核酸采样,为市民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大门。

  “我不累!”在彭州市人民医院,来自遂宁的医务工作者已经在核酸样本处理区内连续奋战了10个小时。防护服内,细密的汗珠湿透衣衫,护目镜下,目光坚定而温暖。

  白衣执甲,披荆斩棘。一静一动之间,是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在这场分秒必争的疫情阻击战中,来自四川省内各市州的医疗队伍纷纷成为“最美逆行者”,义无反顾紧急驰援,与蓉城市民共克时艰。

  9月1日凌晨5点,正在熟睡中的广安邻水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舒勇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唤醒。“马上就位!”得知需要医务人员驰援成都后,他几乎从床上一蹦而起。

  “我们是当天下午4点半出发,晚上9点抵达成都,经过简单休整和任务分配,就到了成都市武侯区南桥新居。”舒勇告诉记者。当天,103名医护工作者组成的第一批邻水战“疫”力量,驰援武侯。“我们每天的核酸采样量超4万管。”舒勇表示。

  这是一场和病毒竞速和时间赛跑的硬仗——9月1日到达青白江当天,广安市医疗队200余名医护人员,直接加入两个医院集团采样大队的12个采样中队,迅速参与83个采样点位的核酸采集。广安支援青白江区的1台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含检测人员22人)直接“落户”欧洲产业城,三班倒,24小时连续开展毗河以南三个镇核酸检测。广安的“大白”与青白江“大白”组成搭档,深入小区、院落、楼栋,按照核酸采样标准,有条不紊开展核酸采样工作,为我们留下了最动人的身影。

  一场场没有硝烟的硬仗打响在一线,也奋战在幕后。在彭州市人民医院城市核酸检测基地,来自遂宁安居和达州宣汉的医务工作者们正在进行标本前处理工作,并按轻重缓急对核酸样本进行分类、编号和上架。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医务工作者们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和守护自己家园同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中。从第一轮核酸检测开始,他们就一直坚守在一线,协助彭州市人民医院基地进行核酸的大规模检测,标本的前处理和提取扩增。

  “团队每天可以检测5万份采样标本。” 遂宁市安居区人民医院主管技师古贞表示。“一想到我们快一点,距离恢复正常生活的时间就能早一点,再苦再累也有干劲。”

  “巴蜀儿女,命运与共;‘疫’无反顾,共克时艰。这份闻令而动、紧急驰援的深情将永远铭记在青羊人民的心中……”,中秋佳节,身在青羊区的自贡市、巴中市核酸检测医疗队员们心里格外温暖,这封以青羊区委、区政府名义发出的感谢信,道出了青羊全区人民感恩的心声。

  “感恩!“”感谢!”在这场巴蜀儿女齐心抗疫的战斗中,一声声简短却满含深情的话语,汇聚成众志成城的力量。

  一束鲜花寄托祝福,一本荣誉证书表达敬意……临别时刻,锦江区向这些白衣执甲、逆行驰援的医护人员真诚致谢,“他们与病毒赛跑,为生命守护,再苦再累也无怨言,守护了锦江人民的安全健康,锦江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份深情厚谊。”锦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都江堰市玉堂街道,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医护人员、教师、环卫工人、学生、居家老人等社会各界人士用手捧感谢语的照片和感谢信,绘成了一幅4米多长的“感恩”长卷,作为一份特别的中秋节礼物送给医疗队。

  在蒲江,先后有眉山、内江、邛崃、宜宾、大邑、新津、广安、绵阳、德阳9个市县,15支共695人的县外援蒲医疗队与蒲江医护人员并肩战斗,为蒲江疫情防控注入了强劲后援力量。月饼、猕猴桃、手写小卡片、漫画……一件件特色小礼物承载着蒲江人民的感恩之情。

  “金堂市民的热情和支持让我们非常感动,等疫情结束了我要再回金堂看看。”在金堂,内江400名医护队员分批次前来驰援,全部下沉到赵镇街道各小区和其他部分采样点,在胜利完成使命回家之际,内江市市中区第二批援成(金堂)组组长张翠英真诚地感谢金堂县政府为他们提供坚实的后勤服务保障,直言这是永生难忘的援助经历。

  “风雨与共,守望相助”,在大家的努力下,成都市疫情防控形势取得明显成绩,一辆辆大巴车缓缓驶离,大家挥手道别,同心战“疫”的情谊让巴蜀儿女的心更近,情更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