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地的剧种是什么(据说有一种戏剧风靡岭北)

我们当地的剧种是什么(据说有一种戏剧风靡岭北)(1)

戏 • 曲 • 攻 • 略

说起戏剧,大家一定会想到韵味醇厚的国粹京剧和缠绵委婉的江南越剧,今天,小编来跟大家说说不一样的戏剧,婺(wù)剧。

婺剧,俗称"金华戏",中国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因金华古称婺州,所以称为“婺剧”。在我们诸暨的最南端岭北镇,如今也是诸暨唯一的婺剧流行之地。

我们当地的剧种是什么(据说有一种戏剧风靡岭北)(2)

岭北的婺剧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中期, 岭北周有一个叫周维金的人,他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财主。他是一个婺剧戏迷,后来干脆出资创办了一个戏班子叫“北峴舞台”。但这个戏班子一直演不出名气,只是成了台烧钱的机器。当时崭新的双副行头大部分是从上海采购来的,一部分素衣是在岭北周新祠堂做。

新中国成立前,岭北叫岘北,“北岘舞台”的“北岘”二字是“岘北”二字倒过来的,这个倒过来的名称就是倒运名称,于是维金就把戏班子的名称改成“周常青舞台”,祈愿这个戏班子四季常青。戏班子的名称改了以后,维金又重下血本,延诸名师,广招名角,又在岭北周培养青年戏子,重整旗鼓,闯荡码头,经过几番折腾,周常青舞台渐渐红火起来,成了金华地区有名的戏班子。到20世纪40年代,周常青舞台的戏一路演到江西以远。土改时期,周常青舞台没了老板,“把家人”嘉木就把班子散了,行头滞留在了义乌。周常青舞台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直到1954年,抗美援朝回来的周永朝、周哲生、周寿贤、周友水等人,又重新组建了一个剧团,取名“岭北剧团”。

我们当地的剧种是什么(据说有一种戏剧风靡岭北)(3)

说起岭北的婺剧史,这儿还有一个鼎鼎大名的“岭北梅兰芳”张荣满。老人一生男扮女妆走四方,酸甜苦辣演人生。

张荣满,岭北镇梅坞村人,1925年正月出生,三岁的时候因患水痘,脸上留下了“斑点”,农村人习惯叫“麻脸”。长大后张荣满参加了舞剧团,演的角色就是男扮女妆的“花旦”,因此“麻脸花旦”就成了他的艺名。

“岭北周显行头,金山湖何文秀,水带打登州,富家户旧行头,陈村麻脸花旦有名头,三洲迎龙头。”当年这段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顺口溜,不仅记载了当时小小的岭北有6个民间婺剧戏班,还生动地反映了当年岭北婺剧文艺之盛及岭北乡村民间婺剧团的各自特色。其中“陈村麻脸花旦有名头”这句话,就是用张荣满“麻脸花旦”这个独特的艺名代表当时他所在的“同乐戏班”特色的。同乐戏班先后排练了《穆桂英挂帅》、《碧玉簪》、《断机教子》、《梨花斩子》等七部婺剧。

我们当地的剧种是什么(据说有一种戏剧风靡岭北)(4)

我们当地的剧种是什么(据说有一种戏剧风靡岭北)(5)

代表性剧目

《孙膑与庞涓》、《黄金印》、《三请梨花》、《西施泪》,智慧的岭北人民还自创了《借牛记》、《好不好》、《离合曲》等多个剧本。

我们当地的剧种是什么(据说有一种戏剧风靡岭北)(6)

婺剧分类

高腔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侯阳高腔流行于东阳、义乌一带,有人认为可能是义乌腔的派生,擅演武戏。西吴高腔因在金华北乡的西吴村开设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较西安高腔委婉、质朴,且多滚唱,与徽池雅调有渊源关系。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一带,衢州古称“西安”,故名。相传与弋阳腔有密切关系,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西平腔的遗响。其曲调字多腔少,具有一泄而尽的特点。以上三种,均一人启唱,众人帮腔,锣鼓助节,音调随心入腔。

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因长期流动演出于农村的草台和庙会,以农民为主要观众对象,故语言较通俗,追求情节曲折,唱腔也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实际上是昆曲在衢州(今衢县一带)、金华的一个支流,在语言、曲调上均结合当地习惯予以简化或改变,故称“草昆”。现其剧目已较少演出,部分曲调则为乱弹声腔所吸收,如乱弹曲调中含有[昆头][小桃红][新水令][下山虎]等片断。

因专工乱弹的“乱弹班”多出自浦江县,故又称“浦江乱弹”。据《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乱弹在婺剧中,指唱“三五七”“芦花调”“二凡”“拔子”四个声腔。“三五七”“芦花调”由安徽“石碑腔”演变而来,用笛主奏,曲调华丽、流畅、舒展,唱调字少腔多,后发展为字多腔少的“叠板”。“二凡”是秦腔传到南方后演变而成的声腔,在婺剧中又发展为“尺字”“小工”“正宫”“凡字”四种不同属性的曲调,又各有“倒板”“原板”“流水”“紧皮”“垛板”等不同板式,分别具有激昴、高亢、悲壮、沉郁等感情特点。“拔子”也有“倒板”“回龙”“原板”等板式。按定调性质,一般“二凡”与“三五七”相联,“芦花”与“拔子”相联。剧目较多,如《芦花絮》《桂芝写状》《雪里梅》《珍珠衫》等。

自皖南传入。清末以来,大量皖人迁往金华一带,多数经商,徽戏随商路流入,金华、衢州两府本地徽班达三十余个,仅1918年前后开设的本地科班就有十余个。婺剧徽班自成一格,以拔子、芦花、吹腔等老徽调为主。唱西皮、二黄,表演粗犷、泼赖、朴实、健康,剧目有《二进宫》《法门寺》《青龙会》等。其中《火烧子都》《水擒庞德》等的表演风格,在今皮黄剧中较少见。

相传源出苏州滩簧。乾隆、嘉庆年间,金华已有曲艺滩簧坐唱班。有人认为,滩簧系由往来于衢州、兰江的花船船娘卖艺带入,先有业余坐唱班,后由婺剧艺人衍为戏曲,成为婺剧声腔之一。有“浦江滩簧”、“兰溪滩簧”、“东阳滩簧”之分。剧目有《僧尼会》《断桥》《牡丹对课》等。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僧尼会》《断桥》在剧本和表演上都有新的创造。

是明清以来时尚民间小戏的统称。有来自明清俗曲,有的属南罗,有的为油滩,有的源于地方小调。由当地民歌、歌舞演变而成,是一种演唱农村生活小戏的声腔,剧目有《走广东》《卖棉纱》《王婆骂鸡》等。

婺剧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素有“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之说,表演上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自具一格。 舞台上,表演家们唱念做打,粉墨千秋,戏比天大;舞台下,他们和真实的世界融为一体,用原生态的方式,薪火相传着对婺剧的热爱和执着。 农闲时节看大戏,看的就是那份火热,那份喜庆,那份深耕于民间的婺腔婺韵,乡风乡情。 迎族谱,请婺剧,演大戏,嘉宾、宗亲宾朋满座,祭品扎堆,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真正正的血脉之亲,什么叫同根同脉、同气连枝。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