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进谏200多次仍能全须全尾)

魏征一生给皇帝提意见二百多次,不仅没有惹来祸端,还全须全尾,一路加官进爵,靠的是什么?

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李世民身为皇帝的胸襟和气度,先不提。其实魏征早就表达过一个意思,做良臣而不是做忠臣。忠臣就像比干那样,忠心进谏而不被采纳,自己遭难只落下个好名声,却让君主背上残害忠臣的坏名;良臣不一样,忠心进谏而被采纳,自己和君主都留下一世好名。

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进谏200多次仍能全须全尾)(1)

同样是提意见,效果却不一样。魏征想要达到的效果,就是确保自己的意见能被皇帝采纳。如果皇帝不采纳,甚至不高兴、很生气,对国家没好处,对自己也没好处,这样的意见就不如不提。但是,提意见不是歌功颂德,本来就有风险,能让皇帝听得进去,还能不生气、不恼火、不怀恨,这需要高情商。

善于掌控好自己的情绪

李世民是性情中人,喜怒哀乐并不刻意隐藏。他对魏征也不全是从谏如流,他也会生气,也会发飙,甚至破口大骂:

“会须杀此田舍翁。”

“魏征,你这个糟老头子,乡巴佬,看我哪天不找个机会宰了你!”李世民是气坏了,气到对自己倚重的大臣,骂出“乡巴佬” 这样蔑视的字眼。当然他是在散朝以后骂的,有没有传进魏征的耳朵眼里,史书上没有记载,考虑到这是皇帝的话,魏征知晓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每遇到这种时候,魏征就体现出高情商的一面,他不受对方情绪的影响。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

李世民火大了,怒不可遏。魏征却面不改色,既没有被吓倒,也没有觉得自己被错怪,心生愤懑,从而保持了己方在冲突中的冷静,防止因情绪失控而做出不理性的判断。而这样的镇静与理性,既体现了对自己正确意见的坚持,也促使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失态,紧张的气氛于是缓和了下来。

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进谏200多次仍能全须全尾)(2)

对方骂你不等于你要生气。不生气不代表你要忍气吞声,而是代表一种内心的强大。尤其像魏征这样,面对的是拥有至高无上尊严的皇帝,选择退缩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选择回怼则只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这就背离了提意见的初衷,绝对是不可取的态度。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尊严与理性,有助于你成为一名不容被忽视的可敬的提意见者。

善于解读对方的心理与意图

李世民对于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经常检视自己是否犯下和隋炀帝一样的错误,听不到真实情况。贞观五年,他对身边的官员们说,现在国家初步安定下来,但是我越来越小心谨慎,唯恐不能持久,所以需要你们多给我提意见。 魏征跟了一句话,很到位。

“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对于皇帝关切的事情,魏征作出了最热切的回应。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他紧紧盯着李世民在居安思危方面的所思所想所为,并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提醒。

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进谏200多次仍能全须全尾)(3)

贞观六年,李世民问,我近来治国理政有没有懈怠啊?魏征直言,近来建造修缮之类的事情多了起来,大家提意见都担心驳陛下的面子,这是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李世民听后,竟然高兴得鼓起了掌。

“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这意见提得很高明,效果也如此之好,正是得益于对皇帝内心世界的精准解读,他把握住了对方的脉搏。

贞观八年,魏征再次提醒,“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大意是说,近来你不喜欢大家直言进谏,接受得也比较勉强,不像以前那么豁达了。

贞观十二年,魏征又讲了大致相同的一番话。“陛下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中间悦而从之。今则不然,虽勉从之,犹有难色,所以异也。”就是说你还是跟以前不一样了,接受大家意见有点勉强,有点困难了。

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进谏200多次仍能全须全尾)(4)

贞观十三年,魏征直接上疏,指出“陛下志业,比贞观之初,渐不克终者凡十条。”这次是书面意见,说陛下您变了,而且一下子就开列了十条。

魏征提的这些意见直指要害,不可谓不尖锐,不可谓不逆耳,但李世民照单全收。归结到底,在于他对皇帝的解读能力很强,是从对方的想法出发,设身处地帮对方解决问题。

高情商的人会有清醒的意识,知道“意图不等于结果”。搞不清楚对方在想什么,只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就算好心也未必有好回报,甚至会让对方感觉糟糕。假如把李世民换成隋炀帝,魏征还这样提意见,那脑袋怕是不知掉了多少回了,因为人家杨广根本就没有居安思危的意思。

善于鼓励和夸奖对方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魏征就是一个刺头,只会给皇帝挑毛病、提意见,喋喋不休地讲那些所谓的逆耳忠言。其实,魏征很会来事,很会说话,很会说好听的话。

贞观四年是个好年景,天下承平,夜不闭户。李世民想起魏征曾劝自己“偃武修文”,所以才有今天这样的局面,不禁大加赞扬。魏征则说:

“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

我算什么呀,功劳全都是陛下您的啊!魏征大人的马屁拍得山响,除了赞美之辞,还有鼓励的话。有一次,李世民突然冒出一句,说自己虽然平定了天下,可是守住天下更难啊!魏征同样立马就跟上。

“臣闻战胜易,守胜难,陛下之及此言,宗庙社稷之福也!”

陛下您能有这样伟大光荣正确的思想,真是国家的福分啊!这话很顺李世民的耳朵。通过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让对方高兴地接受“战胜易,守胜难”的观点,是不是很会说话?

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进谏200多次仍能全须全尾)(5)

最见水平的一次则是在贞观六年。李世民向魏征提问,说你每次提意见,如果不听你的,你就不再答我的话了,其实你可以先应答,然后再接着提意见啊!魏征回答,过去舜帝告诉群臣:不能当面顺从,背后却搞另一套。

“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

如果我心里明明知道不对,嘴上却答应了陛下,这就叫当面顺从,难道这是稷、契侍奉舜帝的本意吗?魏征这个回答,巧妙地把李世民比作舜帝,这对于立志效法尧舜等上古明君的李世民来说,不啻于戴上一顶高高的帽子,说得他心花怒放。

“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

人们都说魏征是个粗鲁人,可我看他更加妩媚了。能用“妩媚”这样的词形容一个大老爷们,可以看出李世民有多么喜欢魏征刚才说的那番话。

皇帝也是人,是个人就喜欢被肯定,喜欢被夸奖。而夸奖正是你送给对方的无价礼物。高情商的人通常不会吝啬这份独特的礼物。就如魏征,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整天板着脸絮絮叨叨,估计早就被炒鱿鱼,卷铺盖卷回家了。

善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朋友圈

魏征是个敢于为同事们仗义执言的人,在皇帝面前多次帮正直之士说话,替被冤枉的人出头,这让他赢得了宝贵的人脉。

房玄龄、王珪掌管官员的考核,遭到御史权万纪的诬告,正是在魏征极力劝谏下,李世民才予以了结。皇甫德参因洛阳宫一事直言进谏,惹恼了李世民,欲治其诽谤罪,也是因为魏征做工作才作罢。其他如大将军薛万均、大将军张士贵、陈仓县尉刘仁轨、司门员外郎韦元芳等人,官有大有小,都曾受到过魏征的支持或保护。

人际关系归根到底,还是一种交换。强大的人际关系,来源于“给予”的能力。能够在皇帝面前说好话,讨公道,无疑是魏征“给予”别人的独特而最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在“给予”能力上的巨大优势,使得他与同事们的关系更加走向深入。

当然也有看魏征不怎么顺眼的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副宰相)封德彝就不赞同魏征教化百姓的观点,说“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这话够狠的,但魏征似乎并没有严词反击,只是继续把自己的道理讲给皇帝听。后来的实践证明,魏征是正确的。封德彝是典型的政治两面人,魏征避免激化矛盾的做法也是正确的。

但是能容人并不代表对任何人都一团和气。如果对一些奸佞小人丧失原则,就不可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这也是辩证法。比如,对于当初诬告房玄龄、王珪的权万纪,魏征就明确指出,这个人并非竭诚为国。后来又向皇帝进谏,严厉斥责了“万纪等小人”。过了一段时间,权万纪自行暴露,被治了罪。

亲贤臣,远小人,这样营造起来的朋友圈,永远辐射着强大的正能量。朋友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激荡,像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之下,有一种明亮、热情、轻松的感觉,哪怕心情很糟糕,遇到这样的朋友,也会变得好起来。

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进谏200多次仍能全须全尾)(6)

李世民亲口讲过,魏征经常劝我远离奸佞小人。贵为一国之尊,李世民没有唯我独尊,没有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照顾他人的感受,善于与忠臣良将维系亲近的关系。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李世民“望哭尽哀”,并对身边的人讲了一段话,流传千古。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无疑是幸运的,他遇到的是同样高情商的李世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