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金考卷语文试卷及答案(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2021.11,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高二上学期金考卷语文试卷及答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高二上学期金考卷语文试卷及答案(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金考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

2021.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国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

B. 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体现为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C. 孔子不只单纯地传述,也会“作”出新东西,《十三经注疏》就是受其影响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D. 因为在《中庸》中对“孝”的解释和“述”相关,所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都印证了“述”表达了“孝”的德行这一观点。

B. 亚里士多德认为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对象应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C. 孔子之后,儒家教育遵从“述而不作”的信条,熟记经典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D. 只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孝”表现的一项是( )

A. 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 简要阐述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 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做法,对后世有哪些影响,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内容分析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穷人的专利权

狄更斯

我出生在伦敦附近,当过学徒,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满师之后就在伯明翰一家工厂做工。我的名字叫约翰,已经五十六岁了。

要是我说自己向来有创造发明的癖好,这话也不算是自吹自擂。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样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前夜十点钟,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发明。

我有一位名叫威廉·布彻的朋友,经常听他说,工人之所以到处碰壁,就是因为要奉养长期以来形成的那些多如牛毛的衙门,就是因为咱们得遵从官场的那些敝习陋规,还得缴付一些根本就不应当缴付的费用去养活那些衙门的人。

回头再来说说我的机器模型,那是在圣诞节前夜十点钟完成的。我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碰上时运不济,模型也就只好搁在一旁,一连几个月也不会去碰它。我还把它统统拆卸开来,加以改进,再重新做好,这样不知道开过多少回,最后才成了上面所说的模型的样子。

关于这个模型,威廉和我作了一次长谈。他说:“你打算拿它怎么办?”我说:“想开个专利。”威廉这才说给我听,有关专利的法律简直是坑死人的玩意儿,他说:“要是在取得专利之前你就把发明的东西公之于众,那么,别人随时都会窃走你艰苦劳动的成果。约翰,你要么干一桩亏本买卖,事先就请好一批合伙人出来承担申请专利的大量费用,要么你就让人给弄得晕头转向,到处碰壁,夹在好几批合伙人中间又是讨价还价,又是摆弄你发明的玩意儿。这么一来,你的发明很可能就一个不当心让人给弄走。”我对威廉·布彻说,你想的挺怪的,我想自己去申请专利。

我的妻兄,临死的时候遗留给我的妻子一百二十八镑零十个先令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我们甚至都打算用掉这笔钱去申请专利。威廉替我写了一封信给伦敦的汤姆斯。汤姆斯是个木匠,他住在伦敦,我在汤姆斯那里机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

汤姆斯说,要申请专利,第一步得提交一份申请书。威廉也是这么说,而且还帮我起了草稿,申请书上还要附上一份给大法官助理的陈述书,费了一番周折以后,我在司法院法官办公的大楼里找到了一位助理,在他那儿提交了陈述书,付了十八便士。他叫我拿着陈述书和申请书到白厅的内务部去,把这两份东西留在那里请内务大臣签署,缴付了两镑两先令六便士。大臣签好了字,又叫我拿到首席检察官公署去打一份调查报告。我照他说的去办了,缴付了四镑四先令。

我临时住在汤姆斯那里,租期已经展延了一个礼拜。首席检察官写了一份所谓例行调查报告,打发我带着这份东西到内务部去。内务部根据它搞了个复本,他们把它叫做执照。为了这张执照,我付出了七镑十三先令六便士。这张执照又要送到女王面前去签署,女王签署完毕,再发还下来,内务大臣又签了一次。我到部里去拜访的时候,里面的一位绅士先生把执照往我面前一掷,说:“现在你拿着它到设在林肯旅社的专利局去。”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那里住到了第三个礼拜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我感到自己都有点泄气了。

在林肯旅社的专利局里,他们替我的发明搞了一份“女王法令草袋”的东西,还准备了一份“汉令提要”。就为这份东西,我付了五镑十先令六便士。专利局又“正式誊写两份法令文本,一份送印章局,另一份送掌玺大臣衙门”。这道手续下来,我付了一镑七先令六便士,外加印花税三镑。这个局里的誊写员誊写了女王法令准备送呈签署,我付了他一镑一先令。再加印花税一镑十先令。接下来,我把女王法令再送到首席检察官那儿签署。我去取的时候,付了五镑多。拿回来后,又送给内务大臣,他再转呈女王。女王又签署了一次。这道手续我又付了七镑十六先令六便士。到现在,我呆在汤姆斯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

我已经在汤姆斯那又呆了六个礼拜了。这件获得顺利通过的发明已经花掉了我九十六镑七先令十八便士。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修镑。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狄更斯创作多部深刻反映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的作品,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B. 因为“我”在整整二十年里,都在陆续地研究发明各种东西,所以说自己是有创造发明的癖好的。

C. 威廉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也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故事情节发展的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这件发明申请虽然过程繁琐,花掉了“我”巨额的费用,但却顺利通过了,仍旧传达了“我”的喜悦之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借威廉·布彻介绍工人到处碰壁的原因,反映了小说发生的社会环境背景。

B. 威廉给“我”说有关专利申请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为下文“我”的遭遇作了铺垫。

C. 小说运用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突出主旨,让读者在笑的同时,也内心不平静。

D. 小说采取第一人称的手法,让读者仿佛在听一个老熟人讲他的专利梦,语调激动,满怀希望。

8.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读时轻松,读后使人变得严肃,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 作者为什么使用“穷人的专利权”作为题目,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正 》,有删改)

【注】①闲:防御,捍卫②诐:偏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B.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C.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D.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11. 下列对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地理名称,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 《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D. 翟,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时势衰落,道义衰微,荒谬的学说、残暴的行为兴盛,孔子深为忧虑,于是就写作了《春秋》

B. 孟子认为邪说会危害做事和朝政,即使圣人再度兴起,也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容易实施。

C. 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是对大禹、周公、孔子事业的继承。

D. 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周公,百姓不会安宁;没有孔子,乱臣贼子会犯上作乱。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

(2)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五石之瓠》)

14. 针对公都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的疑问,孟子是如何为自己辩护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 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创造出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世界。

C. “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在人间大地上。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

D. 诗歌最后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月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年年长明不衰;而人生、人的青春,却被月下滔滔流水“送”走了。

16. 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面对永恒自然,慨叹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

(5)《礼记·礼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每个人都要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脸。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________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________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________的作风,( ),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________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节选自《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艰难 繁荣兴旺 艰苦奋斗 所难免

B. 坚苦 繁荣昌盛 艰苦卓绝 不可避免

C. 艰难 繁荣昌盛 艰苦奋斗 不可避免

D. 坚苦 繁荣兴旺 艰苦卓绝 在所难免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团结一致

B.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

C. 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只要我们团结一致

D.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就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1. 将文中划线句子改写成“我们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空军和海军”,可以吗?请说明理由。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投稿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孔子是解释这一礼制,不是提出这一礼制的人。B.“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错,孔子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给予它们新的解释。D.因果倒置。

2. D 说法绝对

3. D A.“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出自《论语》,意思是,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是“孝”的表现。B.出自《孟子》,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是“孝”的表现。C.出自《礼记·内则》,意思是,父母所爱护的人或事物,作为子女也要同样去爱护它;父母所敬重、尊敬的人或事物,作为子女也同样去尊重它。是“孝”的表现。D.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是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是“孝”的表现。

4. 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先阐述“‘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再以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进行论述;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

5. “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6. A B.“陆续地研究发明各种东西”错。C.威廉不是线索人物。D.“喜悦之情”错。

7. D “语调激动,满怀希望”错,当事人语调平缓,却在读者心中掀起了不平的波澜。

8. (1)严肃的主题采用轻松的笔调,亦庄亦谐,笑中含泪。(2)卑微、纯朴、善良的铁匠约翰和庞大腐朽、鱼肉百姓的官僚机构构成一种令人啼笑皆非戏剧化对比。(3)深刻的批判蕴含在形象生动的情节描绘中,形象说明了有关专利的法律是坑死人的玩意儿,而制定这法律的机构是腐朽堕落的。

9. “穷人的专利权”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概括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了卑微、贫困、本分的劳动者形象;揭示了因为创造发明,普通劳动者反而受到更残酷的剥削的社会现实;具有讽刺和幽默的表达效果。10. B

11. C “纪传体”错。《春秋》是先秦时代各国的编年体史书。

12. B “也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容易实施”错。

13. (1)帝尧和帝舜去世之后,圣人所传的大道渐渐衰微。残暴的君主一代一代地出现,毁坏庶民的房屋却去建造供君主享乐的深池大湖,黎民因此而无时无地得以安宁。(2)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

14. (1)首先从分析天下形式变化角度分析了孔子作《春秋》的原因:时势衰落,道义衰微,孔子深感忧虑,因此写了《春秋》;(2)接着说明后世圣明的君主不再,杨墨学说流行,自己只好出来捍卫先圣的学说,反对杨墨之说,驳斥荒唐之言;(3)最后说明自己是想要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的行为,斥责荒谬的言论,以此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圣的事业,并非好辩。

参考译文:

公都子说:“别人都说夫子喜欢争辩,请问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说:“我怎么会喜欢争辩呢?我无法不去说。天地生人已经很久远了,有天下太平的时候,有天下混乱的时候。在帝尧的时候,水倒灌到人群居住的地方,在国土之上到处漫流肆虐。(人群所居住的地方)被毒蛇、蛟龙所占据,黎民没有安定的时候和安居的地方。

帝尧和帝舜去世之后,圣人所传的大道渐渐不能流传和奉行。残暴的君主一代一代地出现,毁坏庶民的房屋却去建造供君主享乐的深池大湖,黎民因此而无时无地得以安宁;舍弃耕地而用来建造成游玩和狩猎的园林,使得庶民得不到应有的衣物和粮食。邪恶的论调和暴虐的行为接连产生。供君主游猎的园林、供君主享乐的池沼、荒芜的草地沼泽越来越多,因此,飞禽走兽来到了这样的地方。到了商纣在位的时候,天下再次陷入极大的混乱。周公辅佐周武王,灭亡的诸侯国达五十个之多;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而使它们远离人群居住的地方。天下人们非常喜悦。

“时势衰落,道义衰微,荒谬的学说、残暴的行为又兴盛起来,有臣子杀死君主的事,也有儿子杀死父亲的事。孔子深为忧虑,写作了《春秋》。《春秋》(褒善惩恶),本来是天子的职责,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人,可能是由于这部《春秋》;责骂我的人,也可能是由于这部《春秋》。’

“(从此以后),圣明的君主不再问世,诸侯肆无忌惮,在野的士人也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学说流行于天下。公明仪说过:‘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但是百姓面有饥色,郊野有饿尸,这是率领野兽来吃人啊。’孔子的学说不能发扬,这样荒谬的学说就欺骗了百姓,仁义之路也被阻塞了。我为此而深深担扰,便出来捍卫先圣的学说,反对杨墨之说,驳斥荒唐之言,使发表谬论的人不能得逞。那些谬论产生于内心,危害了工作;危害了工作,也就危害了政治。即使是圣人再度兴起,也不会否定我的这番话。

“从前大禹制服了洪水,而天下才得以太平;周公兼并了夷狄,赶跑了猛兽,而老百姓才得到安宁;孔子写成了《春秋》,叛逆之臣、不孝之子才感到害怕。我也准备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的行为,斥责荒谬的言论,以此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圣的事业,难道是我喜欢辩论吗?我不得已才这样啊!”

15. D “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法错误,应该是运用拟人手法,把“月”“江水”当作人来写。

16. 尽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短暂的人生的热爱与肯定,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17.①.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③.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④.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⑤.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18. C 第一组,艰难:艰辛困难。坚苦:坚韧刻苦。语境形容过去的岁月非常困难,应用“艰难”。第二组,繁荣昌盛: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繁荣兴旺:形容事业或经济状况发达昌盛。此处修饰国家,应用“繁荣昌盛”。第三组,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困苦、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艰苦卓绝:形容十分艰难困苦,超乎寻常。此处指我们要不畏艰难拼搏努力,应用“艰苦奋斗”。第四组,不可避免:无法避免而定要发生。在所难免:指由于某种限制而难于避免。经济建设的高潮到来,文化建设的高潮的出现是自然的,应用“不可避免”。

19. B A.“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与“团结一致”之间并非条件关系,“只要……就”逻辑关系不成立;C.排序不合乎逻辑,应该先自我团结,然后再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D.“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就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把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内容说成条件关系。

20. 不可以。①一方面指出了当前全国规模的建设工作所面临的的真实情况:除了好的条件,还有困难。符合当时现实状况,实事求是。②引起下文“我国人民必将战胜困难和如何战胜困难”的阐述。给全国人民树立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21. 不可以。①原文用递进句式,把陆军和空军、海军分开说,准确地说明当下(建国之初)三支力量不均衡的事实;连续运用三个“强大的”突出强调了军队建设的奋斗目标;同时传达出了目标完成的坚定信心。②修改稿表达平实,没有原文的效果。

23.审题:

该材料来自两会期间的一个敏感话题。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材料集中在了两类人对“体育纳入高考”的不同态度,一类人持支持态度,列举了“把体育纳入高考”的优点。写作时,注意从体育锻炼对学生的益处方面论证观点;另一类人持反对态度,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可能会减轻人们对学业的重视程度,针对过多的体育锻炼,会牵扯学生精力,就会影响文化学习来论证。这样,在审题上没有难为学生,学生可以去探究现在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也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批评对体育锻炼的漠视态度等等。

立意:

(1)体育纳入高考,可促使学生增强体魄。

(2)不宜把体育纳入高考,会减轻人们对学业的重视程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