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志在必得)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4月20日至23日到陕西考察,提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总体目标,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五项要求,勉励新时代陕西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在新时代各项工作中取得新气象新作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做好陕西新时代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注入了强大动力。
考察期间,对脱贫攻坚格外关切,进深山、入乡村、登茶园、访农户,眺望绿水青山,惦念万家欢笑。考察4天去了11个地方,其中6个地方涉及脱贫攻坚,行间路间、言间语间都是谆谆的教诲、殷殷的重托,为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定纲定向、鼓劲鼓励。多次强调:我提倡钉钉子精神,这得从我做起啊!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
心有所向,行有所归。的巨大关怀是最大的政治鞭策、思想鞭策和精神鞭策。陕西干部群众倍加振奋,决心发扬和保持赳赳老秦那股特有的“拧劲儿”,以背水一战、志在必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精气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辜负的重托,努力交出让党中央和三秦百姓满意的时代答卷。
殷殷嘱托 鼓舞斗志
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第一民生工程,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念兹在兹、亲力亲为、领战督战的民心工程。
这些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别山区……的足迹,深深印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深深刻在群众的心坎里。
陕西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107个县区中96个有扶贫任务、56个是贫困县区,基础条件薄弱脆弱,摆脱贫困是难啃的“硬骨头”。啃“硬骨头”,须有凌云志。强调,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
在陕西考察期间,前往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金米村位于秦岭深处,曾经是极度贫困村,近年来通过发展木耳、中药材、旅游等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点赞秦岭深处小山村“小木耳,大产业”。图为金米村木耳种植户在采摘木耳。 陕西省委宣传部供图
冲锋号吹响,革命老区斗志昂扬。延安1784名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1546个驻村工作队直插一线,3.74万名干部开展联户包扶……“没有抓过脱贫的干部,人生是不完整的!”这句话成为党员干部的座右铭。
“那时候太苦了,父亲只有几碗剁荞面来招待毛主席。现在,延安脱贫了!肉啊蛋啊,天天有!”七十多岁的张瑞生老人额头上的皱纹如年轮一般,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2019年5月7日,随着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摘帽,革命圣地延安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
近年来,陕西以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进展之快、成效之好前所未有。截至2019年底,全省贫困人口减少到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5%,56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三秦大地历史性告别区域性整体贫困。
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4月20日至21日,深入地处秦巴山区的商洛市、安康市考察脱贫攻坚,所思所盼皆是对陕西发展的深深牵挂,谆谆教诲都是对3800万三秦人民的鼓舞激励。
“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描绘了秦岭美丽的画卷。巍巍秦岭,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阵地。
“小木耳,大产业”,为柞水木耳点赞。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地处秦岭深处,曾是极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553人。村民为过上好生活,将村名改为“金米”,村子的路叫“米汤街”,就是想填饱肚子,不再挨饿。
金米村将木耳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通过“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等方式,带动130户贫困户积极参与木耳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4600元。目前,全县已有5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打造出“农业 旅游 文创”综合产业。今年2月,柞水县已经正式脱贫摘帽。
安康市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来到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这个社区安置搬迁贫困群众1346户4173人。实地察看社区电子加工厂、毛绒玩具厂、服饰公司产品展示厅,走进搬迁户汪显平家,来到老县镇卫生院、镇中心小学,强调:“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实地察看了社区电子加工厂、毛绒玩具厂、服饰公司产品展示厅,对当地“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图为平利县康士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生产。 陕西省委宣传部供图
春风春雨春茶,云山云海云田。来到老县镇蒋家坪村,这里的种茶史早在唐代就有记载,但多年来乡亲们守着金山却揭不开米锅。这两年,在党中央政策引导下,苏陕扶贫协作项目进了村,建起了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十分高兴,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叮嘱陕西,要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陕西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扶贫项目开工复工,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三比一提升”行动(比责任落实、比尽锐出战、比精准举措,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真理力量 铸魂强志
脱贫攻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在陕西考察时指出:“我对今年全面完成现行指标的脱贫任务是有信心的,我最关心的是后续帮扶问题,能否形成稳定连续的机制。共产党人办事是求真务实的,要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的话温暖人心、激励人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最强音。回望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从孔子的“富民思想”、屈原的“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为先”、康有为的“大同之道”,每个时代对富民裕民的追求从未停止。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讲活用好党的创新理论,才能更好立志强志。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陕西积极推动理论下乡,用广覆盖、接地气的理论政策宣讲来强化思想引领,把透彻的理论讲透彻,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让贫困群众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信念,坚定脱贫意志。
汉滨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汉江上游,属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抓好脱贫攻坚,关键是推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使其成为干部群众的思想灵魂。汉滨区积极创新路径,把从小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小场子”形式和理念挖掘出来,搭建具有地域特色党的创新理论基层宣讲“小场子”。
围绕解决讲什么、怎么讲问题,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打赢脱贫攻坚战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大故事”、“主旋律”,结合身边人身边事,运用感染群众的快板、花鼓子等,规范制作成一道又一道理论“大餐”、精神“主食”,组织辖区乡土专家、基层名嘴、道德模范、优秀党员、大学生村官成立“小场子”分队,深入节庆活动现场、田间地头、社区工厂等开展常态化宣传宣讲,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是一个南北交汇、襟陇带蜀的山区县。今年2月刚刚脱贫摘帽。
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宁强县探索创办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聚焦讲思想、讲感恩、讲政策、讲法律、讲技术、讲道德,由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乡贤能人、创业致富带头人等组成讲习队伍,下沉到脱贫攻坚前沿阵地,突出讲习时间、地点和方式的“便民化”,通过院坝会、板凳会、群众会等形式开展讲习,使讲方针政策有高度,讲法律法规有深度,讲农业技术有热度,讲文明乡风有温度,做到群众有所问、讲习有所答,群众有所需、讲习有所应。
全县213个村(社区)全部挂牌成立讲习所,选聘讲习员2600多人,累计开展“流动讲习”5000余场次,培训贫困户7万余人次。如今,讲习所已成为宁强县政策宣传的大本营、技术培训的主阵地、精神文明教育的新课堂。
“水色白河”理论宣讲团在安康市白河县有口皆碑。近年来,采取“理论宣讲 文艺下乡 百姓故事 现场互动”形式,深入全县121个村(社区)广泛开展主题宣讲2000余场次,真正把扶贫理论政策送进了千家万户。
“第一次感受到理论的味道,脱贫的信心更强了。”这是白河县贫困群众的共同感受。白河县还将扶贫政策融入文艺节目,动员群众登台谈体会、组织有奖知识竞答,让贫困群众坐得住、听得进、可落实。
汉中洋县地处秦巴山区,是老英雄张富清的家乡。洋县县委班子狠抓扶志工作,创建“流动扶志讲堂”,根据群众意愿,缺啥补啥,让扶志宣讲更加充实。宣讲员用方言土语为群众讲扶贫理论、讲扶贫惠民政策,传授技术,办技能培训班,定期进村宣讲,给群众吃上“定心丸”,引导群众明理感恩、自立自强。
按照分级负责、重心下移、就地宣讲、上下联动原则,采用“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故事”形式,面对面宣讲,心贴心交流,实打实鼓劲,涌现出“农民大讲堂”、“庭院会议”等一批小而精、新鲜活泼的宣讲品牌。2019年,全省各市县面向农村一线开展集中政策宣讲3.7万多场,受众达300多万人,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导到“神经末梢”、任务落实到“基层细胞”。
脱贫攻坚 凝心励志
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这样的标语在陕西乡村处处可见。
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亲切询问孩子们学习和生活情况,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图为镇中心小学师生正在上课。 陕西省委宣传部供图
“八星励志”是个好办法
精准扶贫要点到思想和精神的“穴位”上,才能持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这是铜川市耀州区扶贫干部的共识。
耀州区是“药王”孙思邈的家乡,这里山大沟深,群众因病因残致贫的较多,分别占25.6%、20.6%。部分群众脱贫信心不足、决心不强。
根据贫困群众心理需求,耀州区设定了“诚实守信品行好、热爱集体觉悟高、精神面貌变化大、摆脱现状愿望强、不等不靠动力足、勤劳致富步子快、致富点子提得多、示范带动成效佳”八个星目,教育引导群众明理立志、自主致富。先后评选出四星级明星户1248户、五星级明星户1164户、六星级明星户739户、七星级明星户222户、八星级明星户47户。
残疾人贫困户崔普选依靠种植大棚蔬菜走上了致富路;李战文这样曾经吊儿郎当的人也变得勤快起来,专心从事养蜂事业,带动10余户贫困户一同致富……这些事例可信可学,一传十、十传百,产生了口口相传的正能量效应。
“道德评议”让压力变动力
两年时间,由“后进典型”成为先进榜样,家住秦巴山区旬阳县金寨镇的村民吉元兵出了名。
多年前,吉元兵由于父亲去世,母亲身患重病,媳妇离家出走,再加上孩子上学,生活压力让他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扶贫干部越来越认识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最大“拦路虎”就是精神贫困,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斩断“穷根”。
旬阳县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探索,“道德评议会”应运而生。全县的村(社区)一般由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等乡贤,组成约20人的评议委员会,每季度开展一次“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活动。
“道德评议会”成为破解“等靠要”思想的“金钥匙”。旬阳县先后推选道德评议委员6376名,召开道德评议会2775场次,评议先进典型3897人次、后进典型2332人次,帮教转化1837人次,形成“好坏大家评、落后有人帮、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
吉元兵不出所料被评为“后进典型”。他心一横:“我要活出个样子来!”在帮扶干部帮助下,他养猪养牛、栽烤烟、种红薯,顺利实现了脱贫。
以教明志、以评立志,以亮激志、以奖励志,陕西多个贫困地区都因“道德评议”掀起一股创先争优、见贤思齐的脱贫新风,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新民风提振精气神
“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的谆谆告诫历久弥新。
“存储美德、取出荣誉、传播力量”,这是道德积分银行的内涵,本质上还是唤醒贫困群众的淳朴内心,让他们有精气神,有励志心。
汉中市勉县武侯镇咸河村,村委会将29项善举美德和16项失信、失范、失德行为量化积分,只要村民做好事,积极投身脱贫攻坚,都可以通过道德评议委员会评分后记录在册,而储存在道德积分银行的积分,可定期兑换生活用品。
事实证明,设立道德积分银行这种做法接地气、受欢迎,一些贫困群众升华了思想,脱贫主动性自觉性油然而生。
浇树要浇根,扶贫要扶心。陕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为载体,以“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为抓手,构建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北宋时期蓝田的《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蓝田县赋予乡约新的时代精神,订立了《蓝田新乡约》,建立了乡约讲习所,以此滋养人心、敦化风俗。图为中小学生到乡约讲习所诵读《蓝田新乡约》。 陕西省委宣传部供图
“蓝田日暖玉生烟”。北宋时期蓝田“四吕”制定的《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开关中风气之先”。如今西安市蓝田县大力实施“立约、传约、行约”乡约传承工程,制订《蓝田新乡约》,全县1500多名评议员活跃在农村一线,针对移风易俗、脱贫攻坚中的人和事进行监督评议,引导贫困群众形成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奋斗的良好风尚。
先进典型激发斗志
“新征程下索洛湾要成为有民族风味的新农村!”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的柯小海自信满满地向村民们保证。
1999年,20出头的柯小海,毅然放弃外出经商的丰厚收入,回到延安市黄陵县索洛湾村参选村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20年如一日,带领贫困群众艰苦创业。通过大力发展畜牧养殖、蔬菜种植业,村集体经济由负债累累增加到60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0元增加到2.9万元,一举使昔日的“穷苦湾”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几年,付凡平、吉志超、王肖栋等一批模范榜样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
榜样力量是点燃群众脱贫斗志的“助燃剂”。大力宣传致富带头人、产业扶贫先进典型、基层“自强标兵”等,引导贫困群众铆足精气神、撸起袖子干、立志拔穷根,精准脱贫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以文化人 焕发心志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这一关键历史节点,文化不能缺席。陕西文艺战线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工作者主动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汲取养分,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新时代文艺作品。
作为今年首部亮相荧屏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自3月16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以来,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该剧从一名贫困村党支部书记的视角切入,从易地扶贫搬迁讲起,展现了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西部农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们想做的,是让观众、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全新的中国新农村。它不再贫瘠落后,只差‘最后一公里’,就能迈进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导演白永成说。
近年来,陕西弘扬乌兰牧骑精神,探索文艺扶贫新模式,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常态化下乡演出,作家艺术家常年深入基层体验生活、采风创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故事、传精神、鼓斗志。创作推出的电视剧《黄土高天》《岁岁年年柿柿红》、现代秦腔剧《苦乐村官》、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等一批精品力作,记录呈现着这个时代的岁月流变。今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推出22部聚焦脱贫攻坚的精品力作,其中,陕西《一个都不能少》《寻找北极星》《日头日头照着我》《绿水青山带笑颜》四部剧目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
把文化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既能传承发展特色文化,又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延安市安塞区发挥安塞腰鼓、民歌、剪纸等资源优势,利用文化艺术馆、西营“信天游大舞台”、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等基地,免费开展文化技能专项培训班,推动贫困群众拓展就业渠道,提高脱贫能力。
补齐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短板,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需要。陕西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涌现出铜川市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安康市“汉剧兴市”、榆林市基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宝鸡市文艺志愿服务、渭南市白水县“村歌村史”工程、西安市高陵区公共文化服务“110”等做法,把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服务送到了“家门口”,形成用文化感召人、影响人、教化人的深厚土壤,补足了贫困群众的精神之“钙”。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旌旗猎猎、击鼓催征。
必须一以贯之砥砺脱贫志向。把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强化思想引领,筑牢思想根基,笃定信念,明志立志,让脱贫志向在贫困群众思想深处扎根。
必须一以贯之激发内在动力。努力消除贫困意识,培植自我发展能力,弘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精神,把内在动力和“造血”能力相结合,把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相贯通。
必须一以贯之推动志智双扶。富口袋、富脑袋一起抓,扶精神、扶知识、扶技能一起做,彼此赋能、互促共进、一体落实,使摆脱贫困成为内在自觉。
必须一以贯之以文化人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推动移风易俗,改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精神风貌。
如今,在脱贫攻坚的浩荡征程上,从陕北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到关中平原的一马平川,再到陕南秦巴山区的白云深处,处处涌动着三秦儿女奋勇搏击的身影、尽锐出战的壮志豪情!
来源:求是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