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棍敲打后背(用食指和中指叩击茶桌)

17世纪中叶,欧洲商人抵达中国商埠广州和厦门。当地人以松萝绿茶和武夷茶款待他们。武夷茶多是半发酵的乌龙茶或全发酵的红茶。在福建方言中,武夷的发音和英文的“Bohea”相近,英国人遂以Bohea概称所有全发酵的红茶,后又以Bohea指称质量较次的红茶。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督办萨缪尔·鲍在《中国茶的种植与制作记述》中记载:“采自武夷山区的茶叶未经处理,即以竹筐盛之,运往广州。茶叶会在广州烘焙、装箱。刚运到时,茶叶有一种发热的酸味,有的已经发霉,有的散发出肥皂似的味道。看来,茶叶已经经过了部分发酵,全发酵或许还算不上。”

就这样,饮茶之风逐渐在西方流行。欧洲人的嗜好最终转向了滋味更为浓酽的红茶。为此,中国的制茶工也开始尝试全发酵茶,茶叶最后都成了深褐色。有人认为,这也是功夫茶和小种茶称为欧洲最常见的两类红茶的过程,而功夫茶和小种最初只是武夷山的两个品名而已。出口到英国的上品红茶则被称为Pekoe,这个字来自中文白毫,指芽尖和嫩叶上的一层薄薄的绒毛,与制茶过程毫无关系。后来,在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精细的茶叶分级制度中,白毫成为基本词汇。

用棍敲打后背(用食指和中指叩击茶桌)(1)

除了乌龙以外,明清两代还出现了不少别的珍惜茶种。白茶的做法是将带有白色绒毛的芽尖嫩叶在太阳下炙烤。宋徽宗谓白茶应野外采摘,并视其为茶中极品。明朝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接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白茶产自福建,其上者称白毫银针。其余等级高低依次为白牡丹,贡眉,寿眉。

白毫银针最早产于福鼎,19世纪出口欧洲,当地人称之为“银芽白毫”。制作银针白毫时,采用的材料是春茶嫩梢萌发时的一芽一叶。茶芽均匀地薄摊在竹筛上,勿使重叠,置阳光下晾晒,至八九成干,再用文火烘焙至足干。茶叶温度保持在三四十摄氏度。若火太猛而茶叶翻炒太厚,则茶叶易焦灼变红;而火太文则茶容易炒黑。

黄茶的出现过程实属偶然。明朝许次纾《茶疏》记载,霍山一带茶农制茶极为粗制滥造:“霍山县……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叶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筍(同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黄茶的杀青工序和绿茶相似。采摘嫩芽和大叶后,无须萎凋,既入锅高温焙炒和杀青。随后的闷黄工序是制作黄茶的关键。

用棍敲打后背(用食指和中指叩击茶桌)(2)

黄茶中的极品谓君山银针,采自湖南洞庭湖中的小岛君山。制作时,茶叶经过杀青、初烘、摊凉后,用牛皮纸包好,每包三磅左右,置于箱内,放置40-48小时,随后进一步烘干与摊凉,再用牛皮纸包好,放置20小时后,最后一次烘干。颜色发亮的茶叶用牛皮纸包好,贮于箱内,箱内以石膏铺底防潮。

传说记载,绿茶名品“吓煞人香”,拜康熙皇帝赐名“碧螺春”。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喝到了这一江南佳茗。碧螺春产自太湖的湖心小岛。茶丛间桃、李、杏、橘、银杏、石榴等林木并栽,汲取了不同树种的花粉和芳香。制成一磅上品碧螺春,需要采摘嫩芽7万朵。玻璃杯中倒入沸水,静置片刻,待水温降至85摄氏度左右,再将茶叶位于杯口上方,缓缓投入适量,谓之上投法。一边品茗,一边欣赏茶叶在热水中逐渐舒展开来的曼妙身姿。

另外,康熙皇帝也爱好喝奶茶。1713年,皇帝六十寿辰,宫廷组织了千叟宴为皇上祝寿,参加寿宴的1,800名客人都喝到了宫廷奶茶。吴振棫[yù]《养吉斋丛录》记载:旧俗尚奶茶,每供御用乳牛,及各主供应用乳牛,皆有定数,取乳交尚茶房。

用棍敲打后背(用食指和中指叩击茶桌)(3)

康熙之孙乾隆(1736-1796年在位)也是一位雅好品茗的皇帝。他用银称量取京城周边的泉水煮茶,和满族的官僚一起喝奶茶,和汉族的学士品尝清茶,每年新年还向十八位饱学之士御赐茶宴。

乾隆经常微服出访,身边只带一名太监随从。有传说云,在一次私访中,乾隆皇帝为掩饰自己的身份,亲自为太监倒茶。太监意识到这时候叩谢龙恩会泄漏乾隆的真实身份,遂用食指和中指叩击茶桌,象征性地表示磕头之意。这一习俗一直留了下来。直到今天,当有人为自己倒茶或酒时,我们还会用手指轻叩桌面以示谢意。

-END-

欢迎关注 饮哲红茶经 微信公众号 SH-YinZh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