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健康文案(守护青少年口腔健康)
12岁的小瑞(化名)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小升初暑假因为牙疼,小瑞在妈妈的陪伴下到口腔医院检查,发现有4颗蛀牙,其中右侧后磨牙还出现了较大龋洞,牙神经暴露在外引起剧烈疼痛小瑞在医院进行了根管治疗,补好了另外几颗牙“看牙时还被医生教训,为什么不早点好好保护牙齿”在被指出平时爱吃甜食、刷牙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后,小瑞有些后悔,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儿童口腔健康文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儿童口腔健康文案
12岁的小瑞(化名)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小升初暑假。因为牙疼,小瑞在妈妈的陪伴下到口腔医院检查,发现有4颗蛀牙,其中右侧后磨牙还出现了较大龋洞,牙神经暴露在外引起剧烈疼痛。小瑞在医院进行了根管治疗,补好了另外几颗牙。“看牙时还被医生教训,为什么不早点好好保护牙齿”。在被指出平时爱吃甜食、刷牙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后,小瑞有些后悔。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是口腔健康的主要特征。然而,我国青少年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20年全国爱牙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6%的儿童患有龋齿。与此同时,牙龈出血、牙结石等在青少年中也变得普遍,牙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022年9月20日是第34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爱牙日主题为“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题是“护牙健齿少年强 健康中国民族兴”,并发布《青少年口腔健康核心信息》。青少年口腔健康正在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虽然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健康,但仍然在某些方面存在误区。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是什么?当下青少年口腔健康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哪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对口腔造成伤害,如何正确预防?家长应当在青少年口腔健康守护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牙齿虽小,却与全身健康相关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教授邓辉从事儿童口腔工作60余年,她指出,龋病、牙周疾病等口腔疾病是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细菌性疾病,会破坏牙齿硬组织和牙齿周围支持组织,除影响咀嚼、言语、美观外,还容易引起社会交往困难和心理障碍。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口腔健康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指出,口腔疾病与许多慢性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例如,过量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低纤维的食物,不仅与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肥胖有关,也和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密切相关。
牙齿不好,全身受累。邓辉教授表示,许多疾病与口腔细菌感染有关,例如冠心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也与牙周病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密切相关。2020年全国爱牙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患牙周病的人患冠心病的概率是牙周健康者的1.4倍,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牙周健康者的2.1倍。也有研究证实,牙周疾病会增加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发生风险。
“认识口腔疾患严重性、特别是口腔疾患与全身健康的相关性是非常重要的。”邓辉教授指出,我们要做好青少年口腔健康科普工作,共同保持口腔健康,使全身更健康。
青少年患龋率上升,可能与饮食结构变化有关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主任郑树国教授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今年的“全国爱牙日”关注龋齿、牙外伤、错畸形、牙龈出血等几个层面的问题。对于国内青少年而言,关注度最高、波及最广的口腔问题还是龋齿。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1.9%,比十年前上升5.9个百分点,乳牙龋人均4.24颗;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38.5%,比十年前上升9.6个百分点。
“十年间,国人口腔健康意识提高了,但儿童患龋率却增长较快,这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有关。”郑树国教授分析,当今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加上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变化。过去的甜食、饮料等较为稀缺、获取渠道有限,而如今各类甜品种类丰富,含糖饮料的可及性也变高了,手机对准自动贩卖机一扫码,便可以立刻获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摄糖量有所增加。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发布的《青少年口腔健康核心信息》中,“健康饮食、限糖减酸”是其中要点之一。郑树国教授指出,有的家长觉得糖是指糖块这一类,实际上,糖分为非游离糖和游离糖。非游离糖指的是天然存在于新鲜水果中的果糖、蔬菜中的糖、奶类中的乳糖及谷薯类中的淀粉,对身体危害较小;存在于果汁中、在制作食品时添加进去的糖被称为游离糖,致龋性更高。
当孩子频繁地摄入甜食,又没有养成有效的刷牙习惯时,游离糖被口腔中的细菌酵解产酸,口腔环境的pH值(酸碱度)从中性迅速下降到5.5甚至更低,牙齿便会在酸性环境中持续性脱矿,硬组织结构被破坏,进而形成龋洞。
邓辉教授提醒,含糖食物的选择对牙齿不利,应少吃甜点,多吃纤维素多的青菜、水果。同时,选择食物时也要软硬得当,适当锻炼咀嚼能力,保持口腔健康。
在儿童口腔医学专家门诊,郑树国教授见到了许多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很少有孩子牙齿表面光滑、无菌斑。他发现,家长们往往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是否有效刷牙、刷牙时间够不够等健康意识的培养。
“饮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种类的丰富和可及性的提升,增加了孩子进食甜食的机会。而口腔卫生行为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导致儿童患龋率上升。”郑树国教授指出,人们现在对口腔卫生更重视了,但有时候过于追求“牙齿变白”,或是过多依靠“冲牙器”等高科技产品。“我们不能舍本逐末,高科技产品只起到辅助作用。要做好基础的口腔清洁,比如使用含氟牙膏有效刷牙、刷牙同时配合使用牙线。”
而窝沟封闭是目前公认的预防窝沟龋齿最有效方法。它无创且不会引起疼痛,采用高分子材料把牙齿的窝沟封平后,牙面变得光滑易清洁,细菌不易存留。
邓辉教授表示,窝沟封闭的适宜年龄分为3个阶段,乳磨牙在3~4岁,第一恒磨牙在6~7岁,第二恒磨牙在11~13岁。家长要格外注意孩子的第一恒磨牙,也就是俗称的“六龄牙”。在国家层面有全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主要是针对适龄儿童开展第一恒磨牙(六龄齿)的窝沟封闭,此外,国内许多城市已经推出适龄儿童免费窝沟封闭项目全覆盖,保护青少年口腔健康。
牙不疼,也要定期检查
平时不定期检查、等到牙齿真正出问题才去看牙的孩子与家长不在少数。邓辉教授记得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的一名4岁儿童,左侧上磨牙出现龋洞,后来演变为根尖脓肿。相较于成人,青少年儿童神经发育不够完全,早期症状不明显。直到妈妈发现孩子眼睛肿了,带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牙齿感染导致的蜂窝组织炎。尽管立刻进行静脉点滴,孩子最终还是因为败血症去世了。
“父母没有重视,青少年没有主诉,4岁孩子因为牙病引发的败血症去世,令人震惊和痛心。”邓辉教授强调,一定要重视牙齿健康和全身健康,定期看牙。“有的家长会觉得看牙医挂号难、价格高,但现在我国许多基层医院的口腔科和牙科诊所也能进行非常专业的口腔检查,为大家提供更多选择。”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邓辉教授认为,定期看牙医能够检查出一些潜在的问题:牙齿萌出是否正常、牙列是否整齐、是否有牙菌斑和牙外伤、咬合是否正常、是否存在错畸形……除此之外,看牙医可以了解孩子是否存在不良的口腔习惯、刷牙习惯和饮食习惯,帮助监护人了解孩子的牙齿现状,及时防治。
郑树国教授指出,当下家长对于青少年口腔健康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是对刷牙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家长觉得孩子自己刷牙就行了,实际上6岁以内的孩子(甚至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家长帮助小孩刷为主。牙齿萌出后,就可根据年龄适量使用含氟牙膏。0~3岁婴幼儿每次用量为一粒大米大小;3~6岁儿童含氟牙膏用量为豌豆粒大小;6岁以后(能正常进行含漱)及成人,就可以使用正常量的含氟牙膏。每天至少要早晚刷牙两次,睡前刷牙更重要。刷牙前或后,最好配合使用牙线或牙缝刷彻底清洁牙齿。如出现龋齿、牙周发炎等问题,应尽早到医院治疗。
除此之外,有的家长遇到孩子口腔问题容易“病急乱投医”,接受错误网络信息的引导。郑树国教授建议,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去专业机构找专业的医生,通过科学的检查诊断来做相应处理。
郑树国教授提出了3点给家长的建议:第一,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第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第三,定期做口腔检查。
“实际上,这3条对孩子一生的行为塑造非常有好处。许多口腔疾病在早期很难发现,一旦到了中晚期,有的可以治,有的可能治不了,拔牙的影响就很大了。如果我们在早期发现的话,无论从医生治疗的难易程度、孩子遭受的痛苦程度和家庭经济的负担来说,都是非常小的,功能恢复也特别容易。”
一堂刷牙课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口腔疾病是一个社会病,除了生物因素,还有许多社会学和经济学因素。”郑树国教授认为,口腔疾病看起来不仅仅是牙齿的问题,实际上口腔健康状况体现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综合素质,比如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相应的健康行为。许多人生活富裕了,却没有在健康理念上实现“脱贫”,宁可花钱购买奢侈品,也不愿意把钱花在定期健康检查中。
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健康教育科普工作。在郑树国看来,健康科普要确保传播的知识是准确无误的。“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小学等层面加强口腔健康知识科普。”郑树国教授建议,可以让学校与医疗专业机构合作,将教育部门与卫健部门结合起来,在学校开设口腔健康课程,“从老师那里传递的知识,会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儿童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在低年级阶段给孩子们进行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养成良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郑树国教授建议,可以每学期给一个班开设一堂刷牙课,短期看好像没有什么影响,实际上长期来看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健康水平的影响会非常大。
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参与青少年口腔健康科普教育,除了有爱心,还要出发点正确,知识点科学,着眼点高。除此之外,要创新传播手段,提高趣味性,让大家更容易接受。
“国家是否全面发展,盖了多少高楼大厦当然很重要,但不如看看全民口腔健康状况。”郑树国教授说,“如果每个孩子笑起来都那么灿烂,牙齿整齐洁白;老人满口都是自己的天然牙,且牙齿整齐干净,这说明国民素质非常高。”
邓辉教授今年已经86岁,依然保持28颗健康的天然牙,一颗都没坏,她说:“要实现口腔健康,全身健康,才能实现2030年健康中国的大目标。”(见习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