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条,原创音乐人、民谣诗人,他的诗歌如同流淌的河水,清澈而深邃,他的音乐如同翱翔的鸟儿,自由而高远。他曾为老狼、叶蓓等歌手创作歌曲,他的作品也曾被汪峰、叶蓓、谭维维、吉克隽逸等一众歌手翻唱。
2009年,他推出个人首张专辑《马条》;2015年,参加《中国好歌曲第二季》,并成为刘欢组学员。代表作品包括《封锁线》、《给给》、《塔吉汗》等。
2021年,他终于带来这张历时两年打磨,献给故乡,献给所有人的作品——《塞外》。
继专辑CD版本后,星外星音乐首次推出黑胶版本(首版限量带编码),12寸180g黑胶大碟为听众呈现原汁原味的音乐质感,预售期间订购《塞外》黑胶,更能获得马条亲笔签名。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家的延伸,是血液中流淌的记忆,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塞外》的诞生正是来源于此,其创作起源可以追溯到2020年,突然的疫情让马条一个人在家闲了许久,写歌成为他消磨时间的唯一方式。虽然马条已离家近30年,但他所写下的歌词片段中总是不自觉地出现关于故乡的意象:风沙、马背、沟壑、荒原....这些烙印在潜意识里的画面,反哺他创作出一张关于塞外故乡的专辑。
马条曾在节目中说:“我做音乐的时候,不愿意用所谓的‘特色乐器’,以表示我有多么‘西北’,因为气质都在你的身体里,无需过多地去粉饰它。”在《塞外》这张专辑中,马条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新疆本土的传统乐器,然而当你聆听这张专辑里马条的演唱和乐器的演奏,其中蕴含的辽阔和壮丽感还是会让你一下子仿佛置身塞外。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民谣总是存在许多音乐上的误解,比如民谣就是用一把木吉他弹唱,民谣听起来总是一股“穷酸味”....而马条在《塞外》用层层叠叠的乐器编排和饱满雄浑的演奏作出回应:民谣也可以是坚实、豪放、有力的。
《塞外》这张专辑历时两年打磨。他从最原始的土地、从涌动着的民族音乐中汲取灵感,他讲乡愁、讲遗落的古迹、讲这个时代稀缺的人文关怀,他歌唱自然、歌唱古老的历史、歌唱血液里流淌的深情。
他以音乐绘制出一副既雄浑辽阔、又细腻微观的“塞外”图景,景中站立着“望乡”的人——亦是时代风沙中的每个人。
专辑一共包含10首歌曲,歌曲的开场曲《克拉玛依》描绘的是马条的出生地,马条用拟人化的手法刻画这座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盛产石油的城市——她曾经“裸露着脊梁”、“褶皱的皮囊,扎进咸咸的裂土”,随着城市的发展,她已经不是“鸟儿都不愿飞过的戈壁”,但被其“甘甜的泉水”哺育成人的歌者仍然不敢与之相望,只看一眼便会“泪眼神伤”。
这种近乡情更怯的思绪,恐怕每一个旅居他乡的人都深有体会,因此,马条在创作手记中写道:“我写的不是克拉玛依,是所有人心中热爱的故乡。”
《敕勒川》改编自南北朝乐府诗《敕勒歌》,据马条所述,自己只用一个小时便谱完了曲子。在原有诗词的豪迈上,马条极美的旋律和编曲为这首歌创造了一层属于现代的诗意表达:一种渴望远离嘈杂纷扰的都市生活,追寻内心的纯真与自然的渴望。
《塞外》是一首欢快豪迈的曲子,游荡在歌曲中的异域乐器挠人而洗脑,歌词传达了一种边疆独具的浪漫:西北虽博大荒凉,但只要有些花草树木、山峦河流,心里也就有了江南的模样。
“远方”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调侃民谣的代名词,然而在《塞外》收录的《远方》中,马条用寥寥数句极具诗意的歌词便描绘出一种巨大的失落、惆怅感,“我不去那条河,旧事情太多,加起来可以冲垮一座城”。马条笔下“回不去的远方”是真实的、刻骨的,他说:“年轻时最想逃离的却是中年时最常想起的,思念所至,已是远方。”
《边边》是一首马条献给父母的歌曲,这首歌以朦胧诗意的词句描绘了1960年代的支边青年的生活——当时,有无数像马条父母一样的青年毅然离开家乡,将青春献给边疆建设,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鲜有人为他们写歌,而马条以专辑里最清新舒缓的曲子,表达了最纯粹质朴的爱意。
马条还邀请了多名知名音乐人共创,包括与祝捷合作、以女性视角述说忧愁的《醒》;与张成刚合作、表达对于历史残垣触景感怀的《楼兰》;与张小波合作、充满神秘色彩的《深情》,让人听罢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情绪转变。
故乡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记忆,是一种归属感,而聆听马条的《塞外》,能将我们带回内心的最深处,释放那些被遗忘的情感,回归那个永远属于我们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