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的称谓由来(藏文科普猪八戒的另类解读)

猪八戒的称谓由来(藏文科普猪八戒的另类解读)(1)

撰文 / 黄俊豪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猪八戒的称谓由来(藏文科普猪八戒的另类解读)(2)

猪八戒的称谓由来(藏文科普猪八戒的另类解读)(3)

猪八戒的称谓由来(藏文科普猪八戒的另类解读)(4)

提到猪八戒,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都是一个好吃懒做、白白胖胖、肥头大耳、腆着个大肚腩的猪首人身妖怪形象。当下的影视作品和动画作品塑造的也大多是类似的呆萌形象,然而原著《西游记》中所描写的八戒形象却是大相径庭。

猪八戒的称谓由来(藏文科普猪八戒的另类解读)(5)

猪八戒,西游出

书中对八戒的第一次描述是这样的:“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猪八戒的几个外貌特点:长嘴大耳朵;有獠牙,凶猛。随后,观音菩萨问:“你是那里成精的野豕,何方作怪的老彘,敢在此间挡我?”这样看来,猪八戒原作中的形象是更接近于野猪,而非影视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类似家猪的形象。

野猪原型

野猪,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大巽他群岛和北非,全世界共有至少16个亚种,我们最熟悉的家猪便是其中之一。

猪八戒的称谓由来(藏文科普猪八戒的另类解读)(6)

成体野猪的毛色通常呈深褐色或黑色

猪八戒的称谓由来(藏文科普猪八戒的另类解读)(7)

幼体的毛色为浅棕色,通常带深棕色条纹

野猪的体格呈现出鲜明的两性异形——雄性个体的体形和体重明显大于雌性个体。这和它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野猪中有些个体较大的雄性个体不营群居生活,而是单独行动;其余个体均为成群活动,尤其在冬季。野猪的毛色通常呈深褐色或黑色,幼体的毛色为浅棕色,带深棕色条纹或白色斑点,年老的背上会长白毛。野猪的体色也存在地区性差异,在中亚地区曾有白色的野猪出现。

惊人的适应性

能吃

猪八戒的称谓由来(藏文科普猪八戒的另类解读)(8)

野猪擅长发掘埋藏在地下的美味

野猪是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者,它们几乎无所不吃,不论是树叶瓜果还是飞禽走兽(包括尸体),只要能提供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统统来者不拒。它们甚至进化出了适合挖掘的长长的头骨和嗅觉灵敏的拱鼻,来发掘埋藏在地下的美味——土壤中植物的块茎、昆虫、菌类等。对比鲜明的是,家猪因为长期圈养生活并不需要掘地寻找食物,因此头骨缩短了许多,拱鼻也不如野猪那样灵活。

能生

这里的能生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能生长,野猪出生后第一年体重能长到40~50千克,体重增长近百倍,这在大型哺乳动物中颇为罕见。第二层是能生育,繁殖能力强。通常野猪的寿命可达8~14年,它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繁殖,经过三个月的孕期,一胎可产8~12头小猪。

能抗

猪八戒的称谓由来(藏文科普猪八戒的另类解读)(9)

长长的獠牙是野猪的武器

这里的抗是指的抗逆性强,除了惊人的嗅觉和发达的拱鼻能帮助它们在食物短缺的冬季和初春吃喝不愁,野猪的一双大耳朵也是它们野外生存的法宝之一。野猪出色的听力不仅可以帮助它们发现并猎捕小动物,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环境中潜在的危险,比如捕食者和猎人,一有风吹草动便立马逃之夭夭。

除此之外,野猪的抗病和抗毒能力都颇为出众。野猪因为活动量大,食物来源广泛,很少患上圈养环境下的疾病,受伤的野猪会在泥坑打滚防止伤口感染。此外野猪具有突变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可以防止蛇毒对它的伤害。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猪在人类文明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见证着人类文明一步步走到今天,或许这便是为什么猪八戒的形象会随着岁月从“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的野猪模样,演变到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肥头大耳、憨态可掬的家猪模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