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脑洞(脑洞之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脑洞(脑洞之桃花源记)(1)

关注公众号笔墨迟

桃花源记

作者: 纸生

武陵,年十九。家贫,所以武陵十七岁时就随着父亲捕鱼,至今已经两年有余。

武陵是个极聪明的孩子,两年下来就将捕鱼的技术融会贯通,现在已经是个可以独自行船、经验丰富的渔夫。武陵也对自己的天分很得意,因为和他同龄的孩子少有精于此道的,确切的说,他们在捕鱼上的技术远不能和武陵相比。

——就比如说武陵隔壁家百叔叔的孩子小百吧,前两天在溪边钓鱼的时候还用的是直的钩,咸的鱼饵,武陵看了差点笑出声来。钩直饵咸,这样怎么能钓到鱼呢?而小百已经算是武陵同龄人里经验最丰富的一个。其他人的技术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武陵是不太看得起他的同辈们的。当然,武陵绝不会把这种情绪表现在脸上。每次他和同伴出海捕鱼的时候,他都会表现得友善而慷慨。同伴但凡有些许疑虑,他都不吝赐教,是以他每天都要花不少时间在教导别人上,但即便如此,最终还是他捕到的鱼数量最多。

今天当然也不例外。当太阳逐渐西斜时,家家户户收回渔网,又是武陵网中的鱼最多、最大。

但今天大家的目光都不在武陵的那边,反而个个翘首以盼,望向村口,甚至就连武陵自己也是这样。

“今天是啥日子啊?”村子里有个人问旁边的人。

“财主来收鱼的日子啊。你不知道?哎哟!我咋没见过你?你不是我们村的吧?”他旁边的人讶异。

“我邻村的,路过、路过。”那人嘿嘿笑,从身上摸出两根芦苇管,递过去一根,“来一根?”

“不了不了,不好这一口。”另一人摆手。

两人交谈着,远处已然出现一道人影。

日渐落,人影也渐近。

人影渐近,人们才看清:来得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列人。

财主财大气粗,昂首阔步,走在最前面。

财主挨家挨户看过去,很快就轮到了武陵。

武陵网里的鱼总比别家大一些,财主是知道的;但是这次武陵的鱼不但大,还比平时多得多,这就让财主很惊讶。

财主指着武陵网里的鱼,转头问身后的下人:“这是什么鱼?”

武陵诚惶诚恐,听见财主发问便忙答:“鲫鱼!”

下人不慌不忙地瞥了武陵一眼,然后收回目光,恭恭敬敬地朝财主行个礼:“回大人,常言道‘桃花流水鳜鱼肥’,那溪边既然有一株桃树,这鱼又如此肥美,想来这是鳜鱼。”

武陵哭丧着脸:“这……是鲫鱼。”

财主则点了点头:“你说的在理!引经据典!看来这就是鳜鱼!”

武陵不再言语。

财主一挥手:“来人!打包!带走!”话音刚落,他身后便有两下人答声“是!”接着上前来,清点起鱼的数量。

财主这时忽然转过身,笑眯眯地看着武陵,直看得武陵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才开口道:“恩……这个……武棱啊。”

武陵哭丧着脸:“禀大人,草民武陵。”

财主依然笑眯眯:“哦,抱歉抱歉,武棱啊,你看,你能捕到这么多的鳜鱼,那一定经过了一片桃花林,对吧?”

武陵哭丧着脸:“禀大人,草民没见过什么桃花林。”

财主笑眯眯道:“你既然经过了一大片桃花林,那你下次就帮我留心,看能不能发现个桃花源来!要是发现了,大人我重重有赏!”他说着,重重拍了武陵的肩两下。武陵身边的人都向武陵投以羡慕的眼光,为财主对武陵的期许加油助威,即使是武陵的父亲也不例外。

武陵眼神呆滞,木然答:“是。”

财主来得快,走得也快。

直到他的背影完全消失在落日的余晖下时,武陵才敢转过头,对周围向他投以羡慕的眼光的村民们说:“我抓的都是鲫鱼。”

他周围的村民们经过他,都笑道:“既然人家读书人都说那是鳜鱼,那便是鳜鱼,哪是什么鲫鱼!”

武陵面向他的同辈们,言辞恳切道:“我并没有见过什么桃花林。”

他们围着武陵,笑道:“你又在说笑了!你没见过桃花林,怎能抓到这么多的鳜鱼?”说着便绕过他,往村里走去。

武陵哆嗦着嘴唇,恳求地看向他的父亲:“我找不到桃花源。”

他父亲以充满羡慕与欣慰的目光回视于他,笑呵呵道:“放心吧!大人说你找得到,你就一定找得到!到时你荣华富贵了莫忘多回来看看我就好!”

武陵讪笑着道:“是,是。”

翌日,晴。

武陵坐在船上,觉得自己和村民们很不一样。

他发现村里的那些人都很愚蠢,不懂得思考。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认不出来武陵昨天抓的都是鲫鱼呢?但当财主认定那是鳜鱼的时候,他们就都以为那是鳜鱼;这地方方圆百里只有村后头栽着一颗桃树,还是几年前财主一时起意栽下来的。但是财主说这有一片桃林,所有人都认定这有一片桃林;谁不知道桃花源只是个写在纸上的传说?但是财主说他能找到,所有人就都说他能找到。

武陵觉得自己愈发讨厌这些村民。就是因为他们总在做这样的事,所以隔壁的小百前天钓鱼的时候才会“钩直饵咸”。

也许几年前财主来这钓鱼时候就是钩直饵咸,然后他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小百。武陵百无聊赖地揣测着,财主哪懂得钓鱼呢?难道因为他是财主,所以他就一定会钓鱼吗?这个念头让他觉得好笑,但再一细想,又觉得并不好笑。

可无论好笑与否,他今天是必定要找到桃花源的。否则财主的“重重有赏”可能就变成了“重重有罚”——武陵知道,这就是财主在他肩膀上拍的那两下的用意。

所以武陵现在已经到了他平时捕鱼的地方。

这里有流水、阳光、清风、鱼群,长风送暖,碧波曳声。但河的两岸却并没有桃花林。

那么桃花源该去何处找?武陵不知道。他将船停靠在岸边,走进河畔的丛林,死马当作活马医般找一找。

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那是一道城墙。

城墙以泥土和树干筑成,表面铺以绿色和黄色夹杂的树叶,让人在远处很难发现。武陵也是走到了这道城墙底下才惊觉这竟然是座城墙。

这里为什么会有城墙?武陵看着这座墙瞠目结舌,难道树林里有一个国家?难道那个国家就是桃花源?难道我真的找到了桃花源?

武陵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但他不得不承认这已是最合理的推断。

那究竟是不是?进去一看便知。武陵本就是少年心性,纵然没有财主嘱托他去寻找桃花源,他见了这座城墙也是一定要想法子进去的。

武陵伸手在墙上摸了摸,并没有可以抓牢的地方。便随意挑了个方向,沿着墙根走,希望可以找到城门。

走不到一里地,就见前面有个人趴在墙根底下,不知在鼓捣些什么。武陵立刻屏息,小心翼翼地探了过去,想先看看他在做什么。那人也没有发现武陵。武陵走近了一瞧,原来他趴的位置正有个洞,大小刚好供个成年人钻过去,那人已经有半个身子在里面了。

武陵犹豫了一下,开口道:“恩……你好。”

那人像只受惊的兔子,猛地拔身而起,转头望向武陵的方向,身子却向另外一个方向转过去半边,一副随时准备逃跑的样子,见是武陵才松了口气,但仍是四下环顾一圈后才彻底放松下来,苦笑道:“你好、你好。”

武陵好奇道:“你是哪个村的人?我怎么从来没在这附近见过你?”武陵对于周围几个村落里的村民向来十分熟悉,但却未见过这个人。

那人无奈笑道:“我就是这个村里的人。”说着指了指城墙。

武陵眼睛一亮,追问:“你们村叫什么?”

那人答:“桃花源。”

武陵心喜,得来全不费工夫。

那人眼睛也一亮:“你是武陵?”

武陵答:“对,你怎么知道?”

那人说:“我昨天在你们村逛的时候见过你。”他说着不知从身上什么地方摸出两根芦苇管,递给武陵一根,“来一根?”

两人叼着芦苇管,聊了很久。

那人是个话痨,告诉了武陵很多事情。

比如,他姓王,名大勇。再比如,他很爱起名字。他把芦苇管叫“烟枪”;把城墙叫“伟大的防线”;把村长叫“朝廷”;甚至给那个洞都起了个拗口名字,听发音好像是“微媲恩”。他说起他们村时,有时叫“桃花源”,有时又叫“天朝”。他还时常说些武陵听不懂的话,像是什么“言论”、“封锁”、“一言堂”,还有什么“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等等。

总之,王大勇懂的东西很多,好像什么知识他都知道一点。

他把武陵带进了村子里,村里的人们都很热情,把武陵奉为上宾,又是请客又是送礼,让武陵受宠若惊。但让武陵奇怪的是,王大勇自从回了村子里就一改之前话痨的样子,村子里也没几个人爱说话,都是来问问武陵从哪来、过得怎样、对他们村子满意与否,然后祝福几句就离开。最后甚至连村长都来了,他亲切地握着武陵的手,对武陵嘘寒问暖,关心武陵的衣食住行,实在让武陵受宠若惊。

送别武陵时,还是王大勇送的。

这次他们没再从“微媲恩”里钻过去,而是走城门出去,村里人们排成长龙,举着横幅,一直把他们送到了村口。

武陵向他们挥手致意,然后和王大勇一起踏出城门。

一出了城门,王大勇的话就多了起来,好像撕下了嘴上的胶布。

武陵不免好奇:“为什么你在村子里时那么沉默?”

王大勇无奈地笑:“村长不让说话。”

武陵道:“为什么?”

王大勇面色一变,四下环顾,确认无人后做贼般凑到武陵耳边,小声道:“批评朝廷,可是要杀头的。”

武陵似懂非懂。

回去的路上,王大勇向武陵介绍起桃花源的历史来。

其实桃花源本来并没有这么和谐。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那里充斥着战争与污染,人们的生活过得并不太平。

但是很快,村长翻阅史书,想出来个绝妙的法子,要求每人每天说的话不能超过十句;后来又觉得不够,便又在村规里添了“莫论国事”几个字;后来还觉得不可行,便率众人修起了城墙,把桃花源和外界隔绝了起来,城墙内的人们自给自足,也不必踏足外界。这几招齐用下来,桃花源就成了真正的桃花源。

武陵暗暗记在心里,忽察觉有些不对,便问:“所以你那‘微媲恩’……”

王大勇苦笑着说:“当然是违规的。这次回去,只怕是要被堵上了。”

武陵似惋惜非惋惜地叹了口气。

毕竟,桃花源他反正找到了。

武陵很快就回到了村子。

财主很快就来了。

武陵把桃花源的位置上报给财主,财主大喜,一喜得悉桃花源的位置;二喜武陵又一次验证了“财主总是正确的”。是以财主当即为武陵加官进爵,武陵从此荣华富贵。城中有好事者把武陵之事编作评书,四处弹唱。武陵闲暇时也会去听一两句。评书里讲得还算详细,诸多细节都有提到;但过了两三年,评书的内容就有了些变化,一是财主出现得更多了,二是听说当初城墙上的洞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又过了两三年,听评书里说财主偶尔过去桃花源,那里的人现在每天只准说三句话,过不了多久就要在嘴上贴上胶带。至于王大勇这个人,武陵从此以后就再未听说过。按照王大勇的用词,大抵是“封杀”了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