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努力能达到什么状态(我们天天说的能力)
①
大家可能都在朋友圈或者自己关注的公众号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这个问题来自知乎,我在知乎上搜能力,看到有超过1000个问题,可见“能力”这个主题是大家非常关心的。
尤其是对我们做HR的人来说,可谓要天天跟各级管理者、跟员工说到这个词。
那么到底什么是能力呢,该如何定义?
能力又是怎么来的,如何提升?
②
先说第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能力?
我也问了一些身边的朋友,大家给我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可以总结成三类:
1.结果;
能完成特定任务,达成预期的目标。
2.过程;
能排除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善于解决问题。
3.成就;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脉广、能办事、有钱有地位。
这些观点都对,但都不够准确。
因为有的是评价能力的标准(结果),有的能是能力的表现(过程),有的是能力的收获(成就)。
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不同的咨询公司,不同的专家学者,目前对能力的看法也不够统一:有的说素质=能力;有的说能力=行为;有的说素质包括能力,
我个人比较认同组织行为学上的定义:能力是指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任务的可能性。
包括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大类。
心理能力指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7个常用维度:算数、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及记忆力。
体质能力包括9项基本能力:动力力量、躯干力量、静态力量、爆发力、广度灵活性、动力灵活些、躯干协调性、平衡性和耐力。
这个概念的前半句是比较准确的: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既然是可能性,也就意味着涵盖的内容是全面的,而不仅仅是行为或特质;后半句的心理能力更多的指的是智力,可能更适合于传统工业(只需要体力和智力,不需要创造力)而不适用于当前以知识工作者为主的公司。
考虑到组织行为学理论出现的时间,这点也可以理解。
想要有能力,去完成特定的任务或目标,都需要什么?
对个人来说,主要是这四大类:知识 技能 行为 胜任素质。
前三项好理解,什么是胜任素质呢?
胜任素质即能力冰山模型水面以下的部分,可以是动机,也可以是特质。
这里做两点说明:
1.胜任能力包括胜任素质,即要加上知识、技能和行为;本文的胜任素质仅指冰山水下部分;
2.之所以说是对个人来说的,是因为对组织来说,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能力,需要增加考察组织的维度(如求职动机、团队匹配度等)。
上图是能力的冰山模型,我想很多人都看过。
这其中的每个要素都非常重要,且各个层面的要素会相互影响。呈现以下几个原则:
1.越是底层的要素,越不容易测量和感知,且对表层部分要素的影响越大;一个人的工作成果,表面上看是行为决定的,跟知识技能有关,但实质上冰山下看不见的部分,对结果的影响更大;
2.但反过来,一个人的行为在不断强化后又会反过来影响底层部分要素;就像我们的记忆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和态度,但反过来认知和态度又会影响我们的记忆;
举个列子,我们经常看到服务行业的一些奇葩行为,比如扇耳光、跪地爬行,这其实是种服从性测试,只要员工接受了这种奇葩的文化,管理者就可以不断挑战个人的底线,其原本的价值观会在这种情况下失效;
3.越是底层的要素,越受先天基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且成年后越难改变;
③
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能力是怎么来的,如何提升?
如上图所示,能力取决于这四个因素:
1.基因;
除了少数特别聪明和少数运气比较差的,大多数人先天的智商都差不多;而且这点是先天的无法改变;
2.教育;
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现代有学区房的价格,教育环境有多重要,这点也众所周知无需赘述;
3.学习;
教育和学习不是一回事吗?
其实不是,学习是主动的,而教育是被动的,学习是持续的,而教育是特定阶段的;毕业后花了多少时间投入在学习上,有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表现在能力上,是一定能看得出来的;
4.历练;
重点要说下历练,也就是实践,毕竟我们说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能力都是奋斗出来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关键看这三点:
a.过往经历过的平台性质和大小;
b.经历过的企业发展阶段;
c.有哪些成就,解决过什么问题;
基因和教育决定了一个人能力冰山下的部分,并对结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学习和历练,直接决定了结果,反过来也会影响冰山下的部分。
最后,说说能力是如何提升的,关键有三点:
1.想要提升能力,前面的定语越多越好;
单说能力太泛,一定要聚焦,才能针对性提高;比如写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国企公文写作能力。
2.能力不是学出来,不是问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学习、思考、实践、检验、复盘,一定要形成一个闭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
3.关注影响自身能力的短板和天花板;
什么叫短板,就是基于目前的职位或者职业,我的短板是什么;比如我是销售经理,可能短板是管理能力不足;我是程序员,可能学习能力偏弱;
什么叫天花板,就是分析和观察所处的环境,哪些因素限制了我的发展;比如可能是层级不够,接触不到更重要的工作,可能是平台有限,不能支撑更有价值的实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